浪迹天涯:楼兰悲歌

天涯知己


【正见网2009年08月04日】

有道是:

轮回千万载,往事随风怠;
唯有志弥真,洪愿不曾改;
慈悲结善缘,擎天济苦海;
开创新纪元,莲香九天外。
(同修文章:《古风:大愿》)

我和婉宁一起上路,一起去感悟生命一起去探询未知,看看那茫茫的历史中的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

今日我们就先到大漠中的楼兰看一看。

一提起大漠,人们就会联想到黄沙漫漫,就会想到那是生命的死亡之地,气候极端的恶劣。望着满目的黄沙和扑面的热浪,我想,从前这里根本不是这个样子的,是什么原因使这里变成了死亡之地?

正在思索间,忽然看到那些扑面而来的沙砾似乎在诉说着几千年来的遭遇,它们在哭泣,在倾诉,在等待,等待着一位能读懂它们的人来到这里,把它们的经历写出来,也不枉它们历尽沧桑和在这里颠簸千万载!

婉宁说,天宇你就好好的写一写它们吧,我都看到它们都哭了,它们不也是为法而来的吗?

我说,那我们就到里面看看楼兰,看看胡杨树,看看罗布泊而后再写也不迟。

胡杨树在这茫茫沙海中的魅力可以说是无比的非凡,它们在地球上生长了一千年,倒在沙海中不腐不烂一千年!有多少大漠的旅行者因为看到了它们,而备受感动和鼓舞,以惊人的毅力而走出这茫茫沙海!

“有多少人深感红尘的寂寞而走進了沙漠!一般人觉得此理不通,因为谁愿意到那个地方去,没有任何乐趣。其实有一些人,正因为在不想为了那些名利和争斗的事情而折腰,从而走向沙漠,因为沙漠中的事情是简单的,生命的境界是清亮和平展的,没有任何的隐藏,十分的真实。对于那些人来说,在这里似乎找到了一种真实,一种生命存在的真正状态!”我正这么说着。

婉宁说,哥,那你说如果在红尘中,保持这样真实和平展的状态,不也可以吗?我说其实也可以,但是不受污染那得需要毅力,更需要勇气!

走着走着,只见婉宁用手一指,那就是楼兰古城了吧。

我仔细一看,原来是断壁残垣的城墙,前面有一些倒下的胡杨树。

看着它们,我流着眼泪吟出几句现代诗:

当初
你们曾经维护着这一方众生的安宁
当这里的众生变得败坏和贪婪
甚至不敬佛法的时候
你们的护佑就变得那么的软弱无力
当这里被神用风沙所掩埋的时候
你们祈求神再给一次机会
当身边的同伴纷纷湮没在这茫茫的沙海之中的时候
你们依然记着你们的誓言:
要把这段教训展现给未来的人
让他们牢记他们的教训,牢记要敬神礼佛的古训
千百年来,你们任凭着黄沙肆虐
任凭着热浪当空
不曾退却
依然,依然以苍老的身躯支撑在那里
幸好,身边还有倒在沙海中的胡杨树做伴
寂寞时可以与它们诉说着自己心中的等待
日出日落,斗转星移
当最后的身躯就要完全被吞没的前夕
遇到了我们,遇到了能读懂你们的天涯知己……

“是呀,不容易,”婉宁说。“我们经历过那么多的苦难才能一起浪迹天涯,一起把这份沧桑写出来,真是不易!”

不一会儿,我们看到一位道人,似乎身体有些不便,在那里,好像已经等待多时了。

我们拱手:“道兄一向可好,天宇、婉宁有礼了。”

“唉,你们当初一走,就是几千年,今天终于回来了,在这个几千年中你们生活的好吗?”

“六道轮回的苦海中,有什么好的,反正就是吃苦还业,做好事得福报,做坏事最后下地狱偿还。”婉宁沧桑的说道。

“唉!人间就是如此,今朝你们是不是都得法了,还是你们幸运!”道人叹道。

“我们是很幸运,但是如果没有道兄在这几千年当中看护这个地方,我们在今日也无法将楼兰的历史还原一部分,更无法将那惨痛的历史教训呈将在世人面前,所以说,你虽然现在没有成为正法弟子,但是你守候了这方土地,使这里的遗迹没有完全的被风沙掩埋,这不也是功吗?”我安慰他。

“是呀,其实有很多的坏神想把这里彻底的掩埋,不留一点痕迹,但是由于我的阻止,它们的行径没有得逞,当然还有很多的正神的看护,使这里成了人们不敬神礼佛而遭受天惩的见证!我的身体也受到了很大的伤害,都是那些不好的邪神干的。”道人悠悠地说。

“天宇,那我们就進入我们的历史吧。”婉宁催促道。

那我们就一起走進历史!

楼兰古城曾经消失过很多次,在距今四千年左右,这里的人们看上去与欧洲人很相似,后来人们认为是同宗,其实是神有意这么造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为了在以后,欧洲人由于战乱而逃到东土而奠定基础,(在《轮回纪实:西学东渐》中有详细论述),看看那里适不适合“欧洲人”的生活。

当时这里的水草很是丰美,罗布泊的水非常清,里边有很多种鱼类和水草,还有大片大片的胡杨林,里面有很多的动物和鸟类。

当时这里的人们就繁衍在这块土地之上,人们虽然苦一些,但是还是比较开心的。

我们三位也在其中,我们整日的在罗布泊旁漫步、打鱼,劳作。反正在那个很困难的时期,活的比较自由和开心。

记得一日,这位兄长不知从何处弄来一壶酒,我采来一些野果,婉宁弄来一些野菜,我们吃的很开心,在一起饮酒一起高歌。后来我们都有些喝多了,就躺在地上呼呼的大睡起来。醒来时已经是晚上,夜星高照,不一会儿从高空好像来了一个亮点,这个亮点变得越来越大,后来变成一个神的模样,我一见,赶快招呼他们二位,叫他们起来,他们也都看见了。于是我们本能的跪在地上,给神施礼。只听这位神说,这里要发生一场战争,你们赶快逃走,越远越好!而且这里的生命将要销毁!你们以后会在这里转生的,见证一下历史!说完这位神就隐去了……

我们当时都傻了,好好的地方怎么会有战争呢?都很疑惑。

不管怎样,我们还是逃出去吧!婉宁说。

“也好。”我俩应声答道。

于是我们就以最快的速度离开了那里!离开不久,那里就发生了战争,原本人数不多的地方就这样几乎都死在这里,有些伤者由于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虽然当时没有这个词,就说这个意思)而死了。

我们逃得很远很远,到了一个深山的峡谷中,望着四面的山峦,心想,唉!今生就在这里吧!

那生就在那里“引遁”,偶尔有当地人路过此地,看着我们的长相都很好奇,于是就向我们打听我们从哪里来,那里的生活怎样……慢慢的我们就熟悉了,他们很是热情,经常送给我们一些吃的。我们也将我们在楼兰所会的技艺传授给了他们,他们渐渐的都学会了。这一生就这样过去了。

在此后的两千多年中,这里偶有外来的人居住,但是都住不久就离开或消失了,所以虽然这里的草木很是茂盛,湖水很是清冽,但是两千多年间却没有人类长期在这里繁衍,出现了文明和历史的断层。

这也是因为要在后来给人类留下一段历史。因为人类社会的布局和自然气候等环境都是紧密相关的。当人的道德高尚的时候,人们会在高山流水旁繁衍,而道德衰微之后,那就逐渐的向东,向大海的方向迁移,因为接近大海的部分以平原为主。

那楼兰这个地区来说,如果在那两千年的时间里,人们朝代更迭,那也许这方土地就承担不了后来的文明,因为后来的文明的最后要给人留下一片废墟,记录着那刻骨铭心的教训!当然如果当时人们能善待佛法,那消亡、被那漫漫的黄沙掩埋的时间就会延长很多。正如师父在《转法轮(卷二)》中说:“每到一个时期要出现一次大劫,每到一个时期出现一次小劫。小劫难就让局部的人类毁灭,局部地区已变的很坏了,就把它销毁。地震,大陆板块沉下去,沙暴盖住,或者是什么瘟疫、战争,小的劫难是局部的。”

我们说说晋代时,楼兰被黄沙掩埋的历史和教训。

楼兰最后一个国王十分的精明,但是却十分的奸诈和势利,那时当地有好几种信仰,有从阿拉伯传过来的信仰和本土的佛和道的信仰。

但是,这里的人们很多都是在表面上敬神的同时,心里在亵渎神,甚至心里在骂和取笑神。

一次国王邀请别的国家的过往使臣参观一个宗教场所,那个使臣十分的诚心,在拜佛像,可是这个国王心里却觉得他过于严肃和认真,在吃饭的时候,甚至说,“我从来没看见过神佛显灵,我只不过是为了求他们保护我的位置罢了!反正你也不要过于诚心!”那位使臣一听,马上跪在地上说,“千万不要这么亵渎神佛,你会遭到天谴的!”

“胡说!什么天谴,我在这里就是天!”国王很是不高兴,当下就把那位使臣送走了。使臣在回国的路上,他遇到两个小孩在路边玩耍,于是说,“你们不要在这里了,这里将要有灾祸!”“为什么?”两个小孩不解的问。

“因为国王亵渎神佛要遭到天谴的!”“那我们上哪去?”“那就上车到我们的国家里暂避一时吧!”“好吧!”

于是他们就上车,随他走了。

在晚上,他们停下车来休息。不一会儿,来了个道人,只听道人说,“感谢大人救我两位朋友,楼兰这个地方的确马上就要被黄沙盖住,而且即使有生还的还有一场大瘟疫,你们走的远远的吧!你们的国家好像也得被牵连,千万让我这两位朋友记住今天的事情,我要留下来看守这里的断壁荒冢,到时候等着他们二位在千年之后回来,把这段教训写出来,给那时的人看!让人们深刻的明白这一切其实都是神的力量,如果作为这一层次的生命不敬神佛,那结果就是销毁!!!”说完道人将一个装水的水袋送给了我们。

我们就在那位使者的带领下走出了几百里的路,在路途中就看到风沙从头上掠过,向着楼兰方向涌去。

再说楼兰,这是一日清晨,国王正在与大臣们说着怎样把使者撵回去的事情,言语间还掺杂着亵渎神佛的词句,大臣们也迎合着。正在此时铺天盖地的漫漫黄沙从天而降!

那些无数的沙砾在说,是神让我们来把你们掩埋!让你们不敬佛法,亵渎神灵!顷刻间偌大的楼兰变成了沙海,侥幸逃出去的人们,还在庆幸着自己的劫后余生,但是不久一场瘟疫的到来使他们几乎没有幸免!!

使极盛一时的楼兰文明消失在神的无比威严的法力面前!由于那位道兄和很多正神的看护使那里的断壁残垣还留下来一些,使一点文献和文物留下来一些,给人以无限的追忆和猜测!

望着这片断壁残垣,我不禁拿出那把短笛吹了起来,其音非常的悲,非常的沧桑,意味深长……

婉宁说,“天宇让我写首诗,让人们铭记这段历史和教训吧!”

楼兰悲歌醒世人
敬神礼佛要真诚
亵渎佛法遭报应
断壁残垣是明证

“不是很押韵,但是说明的是个理!天宇是吧!”婉宁笑道。

我说“是”,“那我们离开吧,道兄你也要好好休息吧!拜拜!”婉宁调皮的说。

请见下篇《庞贝古城》,今日就写到这里。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