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事 为法来”之十一:孔子

连理枝


【正见网2017年01月26日】

孔子是儒教的创始人,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是世界公认的文化巨人,不但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都享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孔子出生于2400多年前的鲁国,即今泰山之南的山东曲阜市。由于历代王朝尊孔崇儒,所以在孔子的故乡兴建了规模宏大的孔庙、孔府、孔林,合称“三孔”。

在本系列文解读《泰山》时提到,儒家是入世文化,历史奠定孔子文化的目地,就是用孔子在常人间做好人的修行、来象征今天法轮大法弟子在常人间不脱离世俗的修炼。本文详解如下:

(一)儒教
中国文化的基础、核心为儒释道三教,所谓三教九流即是指此。在三教中,释迦牟尼的释教和老子的道教均属修炼文化,为修道之理,而孔子的儒教则是入世间人的文化,是专讲如何做人的理,所以汉字“儒”就是“人需”:人需要的理。因为世人从人生的目地上来划分,分为修炼人和不修炼的常人,那么修炼人和常人思考、行事所依据的理也就不同。即修炼人依据的是修炼的理;而常人依据的就是人理,只讲如何做好人,而没有更高的超越于人理的修道之理。这是儒教和释教、道教的根本区别。

为什么说儒教的做人之理不高呢?自古以来,在东西方人类的文化中都有人神之分。神是高于人的,那么神界之理也就高于人理。修炼就是向神囬归,走向神,当然就要依据神理,也就是修道之理。因为人可以修成神佛高级生命,那么对人来讲也就有两性之分:神性和人性。儒教其实就是讲人性。

(二)仁
“仁”是儒教的核心理念,可以说孔子一生都是围绕理解“仁”在思索。“人”与“仁”同音也就意味着人理就是“仁”,就是说,“仁”是做人的基本规范要求。“仁”的部首是“亻二”:象形之意是天地之间的人,突出人理之意。

“仁”比较精准的理解应当是带有慈善的同情心,所以孔子提倡“仁政”。就是说,在贵族与平民、在等级分明的社会,作为统治者,作为权力的拥有者,施政要富有同情心,不能暴政。作为人与人之间同样也是如此,要仁慈,不能施恶。

这些理念当然是人最基本的价值核心,但无论怎么去发挥,这都是人理。所以整个儒家文化就围绕“仁”、围绕人理的表面文化而展开。就是说,人首先必须按照“仁“的标准做一个合格的好人,更進一步就是能按照修炼的理做一个更好的好人。如果一个不修炼的常人有极高的心性,甚至有很高的觉悟,那么当他按照“仁”的标准做到极致的时候就会超越“仁”,甚至某种程度上超越于常人,所以儒教在高境界上也是修行。

我们看孔子之名。孔子,名丘,字仲尼。“孔”是孔洞,内涵是:儒教就象孔洞一样只是一孔之见,只展现、只看到了修炼中最基本的一点理;而“子”是初始、启蒙的意思,就是说,儒家文化是修炼的基础与奠定。所以孔子名“丘”,“丘”是低矮的小山,释不高之意;所以孔子又是字仲尼,“尼”以尼姑代表修炼。而“仲”是中间、第二的意思,内涵是:儒家文化所讲的理不是最高的,只讲做好人,讲如何维持好社会秩序,只讲如何保持社会的稳定,而没讲更高的修炼之理。这是“仲尼”的内涵。

我们再看曲阜。“曲”是不直接,释不直接体现修炼的理;“曲”有“没理”之意(如“是非曲直”),就是说没有修炼的理;象歌曲一样只有曲普、只有那个音,而没有歌词。就是说“曲”展现的内涵是“表面”,这就是在说儒教文化其实是人的表面文化。表面文化的内涵就不高,所以就是“阜”:小土山包。这就是曲阜的命名涵义。
儒学讲中庸之道,表面意思是不走极端。“庸”是平庸、不高明,那么“中庸之道”的内涵是指:儒教之道是平庸、不高的。因为儒教讲的是人理,人的境界就是平庸、不高的,所以“中庸之道”与孔子字仲尼之“仲”是一个涵义,都是说儒教讲的是人理,并没有讲更高的修炼之理。

孔庙是纪念孔子的大型庙宇,而孔庙的大门(第一進)是棂星门。“棂星”就是窗棂、孔洞的涵义,释零零星星之意。就是说,儒家文化只是零零星星的展现了一些最基本的修炼的理。这是棂星门的内涵之意。

一般孔庙中孔子的塑像两边都布局“四配”,也叫“四圣”,就是孔子的四个学生像,他们分别是复圣颜回、述圣子思、宗圣曾参、亚圣孟子。其实这“四圣”就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来阐释孔子的儒家文化。

“复”是往复,释轮回之意。就是说儒家文化不是修炼,那么儒教也就使人出不了三界,人还要在世间以不同“颜”色的肤色继续轮回,这就是“复圣”为什么叫“颜回”的道理。

“述”是复述,内涵是后人在不断的历史轮回中、再加上自己的思考理解还是复述孔子的仁。所以“述圣”叫“子思”,释自己思考理解之意。

“宗”是祖宗,这里是指孔子及其当时的门徒。就是说,人是轮回转生的,在历史的轮回中,那些世世代代坚定推崇孔子文化的人很多还是原来历史上孔子的门徒。所以“宗圣”就是“曾参”:曾经参与之意。

“亚”是第二,儒家文化也叫孔孟之道,孟子继承、完善了儒家文化,所以“亚圣”就是孟子。“亚”的第二之意与仲尼之“仲”同义,这里的“亚(军)”之意主要是体现:儒家文化再高也达不到冠军最高的层次,就是说人理永远触及不到最高的修炼之理。这是“亚圣”的涵义。当然民间有一传说,说孟子是孔子转生的,这是不是“亚圣”其中的涵义只能是每个人自己去理解了。

可以看出,历史布局“四圣”就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来阐释儒教文化的历史地位。
尽管儒家文化的理达不到修炼的理那么高,但他却是人类社会维持所必需的伦理纲常,他却是人维持人道德的基本规范。就是说对人类来讲,儒教与释教、道教同等重要,而且儒教还是基础,如果没有了人类社会的文明,何谈修炼?所以,“儒释道”三教儒教排在前。也就是说,儒教是为修炼奠定基础的文化,更准确的说就是,儒教是为今天法轮大法传世而奠定修炼文化基础的。这个内涵就体现在“三孔”的布局之中。

(三)“三孔”
曲阜的孔庙、孔府、孔林是展现儒家文化的场所,而三孔的布局内涵却是在展现修炼特点。就是说,孔庙以把孔子神化而释义:孔子是修炼人的象征;孔府以体现世俗生活而展现:人是可在常人间不脱离世俗而修炼的;孔林则展现的是:修成圆满的弟子象成林之众一样多。

孔庙:纪念孔子的场所叫庙,而庙是寺庙、供奉神灵的地方,那就是说孔子象征修炼人。象征修炼。因为孔庙的核心建筑是大成殿,而“大成”释义:儒家修炼的理,故叫大成殿。大成殿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岱廟的天贶殿共称中国三大殿,三殿均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来展现修炼。这是孔庙的内涵体现。

孔府:孔府是规模巨大的、孔子后代居住的府宅,是衙宅合一之府。它体现的是人的日常生活,释世俗民间的涵义。孔府与孔庙一墙之隔,在建筑布局上融为一体;在内涵体现上二者也和二为一:就象孔子一样是在常人间不脱离世俗而修炼的。

孔林:孔林占地三千亩,是孔子及其后代的墓林,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墓林。孔子讲学在杏坛,而“杏”的象形呈“独木”,释“独木不成林”之意,其内涵是:儒释道三教各自为“木”不能成“林”,故“杏坛”意在彰显“孔林”,曲阜有个流传,就是三千亩孔林上不过乌鸦下没有蛇。是说乌鸦从不在孔林上空飞过,孔林墓穴十余万却没有蛇。因为孔林是象征人修成圆满有成林之众的地方。

其实不仅仅是“三孔”展现了修炼,曲阜还有更多展现修炼的内容。比如:孔子一生各国奔走传播自己的学说;这个状态也正是今天大法弟子奔走各地、向世人讲邪党迫害法轮大法真相的状态体现。

曲阜为鲁国。“鲁”的部首为“鱼曰”,释鱼说之意,其汉字本意就是指法轮大法弟子向世人讲真相。因为人生活在分子这层空间里,那么人也就是生活在分子的海洋里。显然,人也就象海洋里的鱼一样的状态,所以就把向世人讲真相的大法弟子喻为“鱼”,以“鱼曰”(“鲁”)来展现大法弟子向世人讲真相救人。

所以我们看到儒家文化的历史地位就是:为今天法轮大法传世而奠定人的文化。

(四)孔子与泰山
孔子一生钟情于泰山,多次登泰山。在泰山山麓接近红门处有“一天门”,过一天门就是“孔子登临处”牌坊。泰山有一天门、中天门和南天门的布局,分别象征修炼人达到的不同境界,而一天门则是指修炼人刚刚入仙界的象征。那么为什么在一天门布局“孔子登临处”?其实就是说:儒家文化的理最高也就在一天门这个境界。

正因为孔子一生钟情于泰山,所以后人就在泰山极顶的天街建了孔子庙,这是全世界唯一在山上、也是海拔最高的孔子庙。在泰山孔子庙有一处“望吴聖迹”牌坊,相传这是孔子与其弟子颜回观望吴国的地方。说是孔子举目远望说,我看到吴国东门外拴着一匹白马,然后问颜回:你看到吴国的东门了吗?颜回回答的很好:我也看到白马了。

当时的吴国就是现在的江浙一带。“吴”的部首之意是天开口,汉字本意指修炼人圆满回天。那么孔子能看到吴国,那就是说孔子已经达到了破迷不惑的境界。孔子看到吴国东门外的白马,其实是说儒教就是那匹白马,儒教是修炼人所乘的白马:白马拴在了天门外,而修炼人已经進天国之门了。也就是说,儒教是不能使人修成的。所以“望吴聖迹”的故事其实在暗示:孔子晚年已经理解到了儒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也理解到了自己的历史使命,那就是为未来的修炼人奠定文化。

孔子73岁那年病重,弥留之际留下的最后一首歌是:
泰山其颓乎,
梁柱其摧乎,
哲人其萎乎?

就是说,孔子一生把自己所倡导的儒学视作泰山,比作梁柱,当自己哲人离去的时候,也就犹如泰山崩塌,犹如梁柱折断。孔子晚年已经彻悟而不惑,他最后留下这首歌的意思就是:他心目中的泰山崩塌了,是说他彻悟到儒学并不是他心目中的泰山。他明白了儒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就是为未来的人修炼而奠定人的文化,从而启示后人:不要陷在儒学里做学究,不要陷在人的情里面。未来走入大法修炼才能“大成”,才是人生的真正目地,唯大法才是真正的泰山。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