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句鉴赏: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数则)

余学真 整理


【正见网2020年09月07日】

【警句1】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颤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今译】替水潭把鱼赶来的,是水獭;替丛林把鸟雀赶来的,是鹞鹰。把百姓赶到汤、武那边去的,是夏桀与纣王。
【注释】渊:深水湾。  驱:驱赶。  獭(读塔):水獭。丛:森林。  爵:通“雀”。 鸇(读沾):鹞鹰一类的猛禽。
【出处】《孟子•离娄上》:“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说明】这个警句,原意是用“獭为渊驱鱼”和“鹳为丛驱爵”为例,说明桀、纣行暴政,逼得百姓都逃到汤、武那里去了,结果有利于他人,有害于自己。这个警句,后来比喻一个国家或政权,由于主观原因,而失掉了民心。成语“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源于此。

【警句2】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今译】治河的人,要疏浚河道,使水流通畅;治理百姓的人,要开导百姓,使他们敢于说话。
【出处】《国语•周语上》:“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邵公:一作召公,周代燕国的始祖,曾佐武王灭商。  壅(读拥):堵塞不通。  溃:(水)冲破(堤坝流出来)。
【说明】这个警句的背景是: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议论厉王的过失。邵公报告说:“人民不能忍受你的政令啦!”厉王大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士,叫他侦察议论厉王过失的人。这个巫士告发谁,就把谁杀掉。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讲话,在路上碰到,只能用眼睛示意。厉王高兴地告诉邵公,说,他能制止人们说他的坏话了!于是,邵公说了上面节引的话。但是,厉王没有听取邵公的意见,过了三年,国人发难,要打倒厉王,厉王逃到彘(今山西霍县),十四年后,死于此地。成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源于此。

【警句3】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今译】坚持不懈,正确去做的人,总会取得成功;不停步地向前走的人,总会到达目的地。
【出处】《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故难及也?”
梁丘据:齐国大夫,齐景公的宠臣。  及:赶上。  置:放弃。
故难及也:怎么能说难于赶上呢!故:何。
【说明】这个警句,是强调“为”和“行”的作用,指出无论干什么事,只要正确去做,“为而不置”、“行而不休”,就一定会成功的。晏子用这两句话回答梁丘据,既鼓励了对方做事要有恒心,又表现了晏子的谦逊态度。后人常用这两句话,劝人做事要有恒心。

【警句4】为官择人者治,为人择官者乱。
【今译】为了工作上的需要,而选择人去做的,国家就会治理好;
为了安插人(与人谋私)而选择官位的,国家就会被搞乱。
【出处】(五代•后晋)刘晌等《旧唐书•窦诞传》:“太宗常与之言,昏忘不能对,乃手诏曰:‘朕闻:为官择人者治,为人择官者乱。”又见(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窦诞传》:“太宗与语,昏谬失对。乃下诏曰:‘诞比衰耗,不能事,朕知而任之,是谓不明。且为官择人者治,为人择官者乱。”
【说明】这个警句是说,要把国家治理好,必须因事择人,不能因人设事、设官。此是治国的至理名言!

【警句5】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今译】当将帅的要领,首先应当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
【注释】道:要领。  治:锻炼。
【出处】  (宋)苏洵《心术》:“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兴于左:突然出现于身旁。  瞬:眨眼。  制:控制,掌握。  利害:利弊。  待:对付。
【说明】这个警句,是开篇前两句话,对将领提出的要求,很有启发。
其实,任何做官的,都应当先治心,把心性摆正,才会作成正事!

【警句6】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
【今译】行善政的途径,虽然不同,但结果都能使国家安定;行暴政的方法,虽然也各有不同,但结果都会使国家混乱。
【出处】《尚书•周书•蔡仲之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
【说明】
这个警句是强调:要行善政,禁止作恶。做事的出发点,首先要端正。
制定政策的出发点,也要端正!

【警句7】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
【今译】凭借武力把别人征服,那不是(叫人)从心里诚服。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赡(读善):充足,丰富。  中心:内心。
【说明】这个警句,是孟子在阐述施仁政的时候说的。孟子说:“倚仗实力并且假借仁爱之名,号召征伐的人,可以称霸于诸侯,称霸一定要凭借国力的强大。依靠道德来实行仁政的,可以使天下归服,这样不必以强大的国力为基础——汤就仅用他纵横七十里的土地,文王也就仅用他纵横百里的土地,(实行了仁政,而使人心归服。)倚仗实力来使人服从的,人家不会心悦诚服。

【警句8】“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
【今译】把小人的肚子,比作君子的内心。
【注释】小人:这里是自己的谦称。
【出处】《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原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厌而已。”属:刚刚。  厌(读艳):满足。
【说明】 这个警句的背景是:春秋时,鲁昭公二十八年秋天,晋国的韩宣子卒,魏献子执政。当年冬天,梗阳县发生一起有争执的诉讼案,该县大夫魏戊,不能判决,便把案件上呈给魏献子。该案件当事人一方的大宗,把女乐送给魏献子,魏献子准备接受下来。魏戊得知后,便对大夫阎没、女宽说:“家主以不收受贿赂闻名于诸侯,如果接受了梗阳人的女乐,贿赂就没有比这更大的了。您二位一定要劝谏!”他们两人都答应了,退朝以后,等在庭院里。送饭菜进来了,魏献子叫他们吃饭。等到摆好了饭菜,两人三次叹息。饭后,魏献子问他们为什么叹息?两人同声回答说:“有人赐酒给我们两人,昨天没有吃饭。饭菜刚送到,担心不够吃,因此叹息。饭菜上了一半的时候,我们责备自己说:‘难道将军让我们吃饭会不够吃吗?’因此再次叹息。等到饭菜上完,愿君子的内心,如同小人的肚子,恰好饱足,就可以了。”魏献子听完他们两人的话,受到启发,便谢绝了梗阳人的贿赂。所节选这个警句,其义后来变为比喻以自己卑下的想法,去揣摩正人君子的意图(本是自谦的话),文字也演变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警句9】“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
【今译】用天下人的眼睛来观看,就没有看不到的事物。
【出处】《邓析子•转辞篇》:“目贵明,耳贵聪,心贵公。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以天下之智虑,则无不知。”  明:亮,看得清。  聪:听得真。
【说明】《邓析子》,书名。亦称《邓子》,邓析撰写。所节选的这段话说明,什么事只要凭借天下人的力量,就能目明、耳聪和无所不知,就不会有什么遗漏与错误。

【警句10】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今译】通过文章来结交朋友,通过朋友的帮助提高自己的品德。
【注释】辅:辅助,帮助。  仁:指品德。
【出处】《论语•颜渊》:“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说明】这个警句,是孔子的学生曾参说的,原指交友之道。后来,“以文会友”在文人朋友之间常引用。这是一种正派交友、助人正义的行为和态度。

【警句11】以心裁轻重,则同功殊赏,同罪殊罚矣。
【今译】凭着个人主观的好恶来行赏施罚,那么,必将出现同功的人不同赏,同过的人不同罚。
【注释】心:指主观愿望。裁:定夺。  轻重:指赏罚的轻重。  殊:不同。
【出处】《慎子•君人》:“君舍法以心裁轻重,则同功殊赏,同罪殊罚矣,怨之所由生之。”舍法:抛开法度。  “怨之”句:这是怨恨产生的来源。
【说明】《慎子》书名,共四十二篇,现存七篇。慎子主张法治。本节所选的这个警句,强调依法办事,不能凭君主个人的主观愿望处理问题。

【警句12】以肉去蚁,蚁愈多;以鱼驱蝇,蝇愈至。
【今译】用肉去驱除蚂蚁蚂蚁,就会越来越多;用鱼去驱赶苍蝇,
苍蝇就会越赶越来。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子绰曰:‘人莫能左画方、而右画圆也。以肉去蚁,蚁愈多;以鱼驱蝇,蝇愈至。”
【说明】所节选的这个警句,“以肉去蚁”、“以鱼驱蝇”为喻,说明方法不对头,使劲越大,离目的越远。韩非子引用这个比喻来说明:用私言、私心、私利 来治国,则奸人就会不请自来!

【警句13】以诈遇民,偷取一时,后必无复。
【今译】用欺骗的手段对待老百姓,可以苟且得逞于一时,以后老百姓一定不会再相信了。
【出处】《韩非子•难一》:“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以诈遇民,偷取一时,后必无复。”  焚林而田:把森林烧光来猎取藏在林中的野兽。田:同“畋”,打猎。
【说明】所节选警句的背景是:春秋时,晋文公将与楚国作战,问计于舅犯(人名):“我将与楚国作战,他们人多,我们人少,怎么办呢?”舅犯说:“多礼的君子,不嫌忠信太多,打仗时,不嫌欺诈作假不够。您只要会欺骗他们就行了。”晋文公又就这件事问计于雍季,雍季回答时,说了上面节引的话。晋文公说:“说得好。”晋文公用舅犯的谋略在“城濮之战”中打败了楚国,回朝赏赐爵禄,先赐给雍季,后赐给舅犯。群臣对此不解,说打败楚国是用了舅犯的谋略,为什么还后赏赐爵禄?晋文公解释说:“舅犯的话,是一时的权宜之计;雍季的话,符合万代的长远利益。”孔子听到这件事,说:“晋文公能称霸,是应该的啊!既知道一时的权宜之计,又懂得万代的长远利益。”

接着,韩非对此事进行了批驳,认为舅犯说的欺诈,不是对百姓,而是对敌人;雍季的回答,与晋文公的所问,没有联系。

此处所节选的警句,后人用以说明不能搞那些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权宜之计。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