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3年02月23日】
随意翻阅《来自水的信息》一书,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精美的六角形晶体图片,晶体之不同部位,或清晰或朦胧,或细腻精致或简洁端庄,赋予其丰满之立体感,又带来清新之感受,可谓赏心悦目。
误以为仅是一摄影家的杰作,然而细看图片注解,方知是科学实验,是此书作者日本IHM综合研究所所长江本胜先生及研究人员在显微镜下捕捉的水之结晶瞬间。
据该所主任研究员木津孝诚先生的描述:在摄氏零下五度的大实验室里,实验员从冷冻柜中取出玻璃培养皿,并迅速放在附带有摄影机的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皿中原有的一滴水样冰冻后成了一个山包似的小冰团,当显微镜的光照到上面时,她就开始迅速融化。在显微镜下,这个过程充份展现其变化万千之动感,在小山包的顶端的突起处会很快地长出水的晶体,它的寿命只有几秒钟,可谓昙花一现。于是,对实验员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能快速聚焦捕捉这美丽的瞬间。
这些实验的思路清晰,方法简洁,在一次实验中研究员要观察几十至上百个培养皿中的水样,作出统计分析,书中采用的结晶图片是最具代表性的结果。这些实验系统地观察了水对意念、语言、音乐、文字、物理因素(震动,微波,电磁波等)等诸多因素的反应,可谓丰富多采,而这些结果是那么令人惊叹,譬如:
地震后取样的水无法长出结晶,而经过众人为之祈祷后水质则得以复苏,结晶重现;不同语种同样涵义的字,譬如“智慧”,写在含水样的玻璃瓶的标签上,结果水结晶对不同语种的文字有同样的反应--同样形态结构的结晶;冷冻水样在完全融化为液体水之前的瞬间展现出汉字“水”的图像;“爱”和“感谢”等信息带来美妙晶莹的结晶,而仇恨和谩骂的语言文字却只能让相应的水结晶丑陋不堪,等等。
这些结果令人感慨我们对于水的无知,不禁要问:
为什么水能对人的不同的情感有反应,水会有记忆之功能吗?水能否又如何分辨善恶美丑,什么是水质好坏的真正认识,水的真正来源是什么,超越文字语言可有共通之宇宙信息?生命离不开水,如果水是可感可知,那么我们对生命的认识是否要重新反省?那么人们又该如何改善生命的质量呢?
这些问题的本身似乎已经超越了现今主流科学的范畴了。按照常规的思想,人们很难理解情感,语言文字,祷告等是如何能影响到水的结晶。而且这个结晶的过程也是较微观的,转瞬即逝的,人们对之很陌生。如果能用摄像机拍下整个过程,这可能会比几张图片的摄影更有说服力。另外,受过现代实证科学教育的人, 也很可能要问:那么究竟这些情感、语言文字、意念等带来了什么样的物理化学水平上的变化,才使水的结晶受到影响呢?也许在这些方面的一些相关实验会更有助于水结晶的实验,会有助于改变一些或已陈旧僵化的认识观念,从而得到更多学术界的认同。
然而,江本胜先生无意致力于短时间内就得到更多主流科学界的认同, 因为他从这些实验中领悟到的已经使他的眼光不局限于此了。 他在《来自水的信息》一书的封面上写到:
波动创造了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是自然之波动, 于是美好的语言文字创造美好的自然, 丑陋的语言文字导致丑陋的自然, 这是宇宙的法则。 |
显然,他已经将这一系列实验的意义升华了。去年在波士顿见到江本胜先生时,他也明确表示无意于陷入和主流科学界的争论之中,而是转向于社会普及教育,让社会大众和青少年认识爱、感谢等善念能给水和环境带来的变化。
现在,江本胜先生频繁地游历各国演讲他的研究发现和哲理性的思考,以其独特的角度充当一位唤醒人类爱心的使者。他发起了“向水表示爱和感谢”的全球活动,希望通过人们的善念来改变水,纯化地球的水资源。参考奥妙的玛雅日历和预言,他将2003年7月25日定为这个活动的全球纪念日。
确实,当人们能够用爱和感谢来对待生命源泉之水时,人们改善的又岂止仅仅是水呢? 这个水结晶实验的意义将超越任何人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