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4年01月16日】
三年前的圣诞,英一家从美国南方来北方访友。迫不及待地跑到朋友家,想目睹一下英的风彩。早就听朋友说,英是一位才女,自学的作家。
想象中的英应该具有清高、骄傲、不理凡人的女强人气质,在家里一定是说一不二的人。事实证明我的猜测只是猜测而已。那天进屋见她时,她正温顺谦逊地坐在先生身边,很安静。长的样子很象唐朝仕女,眯着眼睛,脸上总带着和谒的微笑。“她怎么与我想象的不一样? 一个女才人怎么可以这样安静?”
这种反差引起了我强烈的兴趣,我坐在她的对面,与其说是交谈不如说是静观。
一双儿女在玩累的时候,跑过来依偎到母亲的怀里休息一会儿,英亲呢地搂着孩子。
“贤妻良母非她莫属” 这是英给我的最初印象。
再看英的先生一幅严谨的样子,正在高谈阔论。他对事情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不人云亦云。 在他的评论中带着批评的味道,如果他的目标不在听众之中,倒也无妨,反之,被评论的人会不舒服的,因为那种讽刺是很辛辣的,幸好他的攻击目标只对身边的太太。
“作为妻子,是一个家庭的中心,中心要是不稳定,那么这个家也不会稳定。”他是暗指太太有时会唠叨几句。
“可是女人就是话多一些呀。”我为英辩护着。
说着我去看英, 她依然微笑着,平静地说: “我修得不好,有时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这句话正好将英的先生刚要燃起的严厉评论熄了火儿。 我不禁佩服英修炼的深厚功底, 以柔克刚之术也应用得相当高超。
今年的圣诞,英夫妇带孩子来北方滑雪,顺便来寒舍小住。我这个不称职的主妇可慌了神儿,有心将家收拾好,做可口的饺子招待他们,但心有余力不足。
说着念着,英一家到了,还带着他们可爱的小鸟。
英非常欣赏我的新家,一进来就上下打量一番。我实在为自己的家感到惭愧。这阵子光忙于享受自己的业余爱好,对家庭主妇这个第二职业有些玩忽职守。
好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英跟我进了厨房,而我此时真不知道如何招待好我远方的朋友,我是一个不擅长家务的人,在英面前还不曾暴露过。我想最好的办法就是“坦白从宽”,得以自救。
“我最不会招待人,一来人我就心慌。”我手里拿着一盆尚未调拌的肉馅,对英说。
“我来了你还怕什么?”英接过了我手里的饺子馅微笑道。
“我最爱听这话!”只会洗碗的先生高兴地接过话儿。
英笑了,说:“做别的活我不行,厨房的活一点问题都没有。葱、姜、料酒有吗?”
我的心一下安定了下来, 脑子里出来一大堆问题。
“你每天忙不忙?” 我问英。
“不觉得,把事情安排好,做起来就不觉得忙。”
“对了,你什么时候创作歌曲呢?”
“什么时候? 买菜的时候啊。我的灵感多是那个时候产生的。”她轻松地回答。
“那小说呢?你不是还写过两本小说吗?”我又追问道。
“小说呀,是在我怀着第二个孩子的时候,总得找点事做吧。”仍然是轻松,在英那里写本小说如同做一顿饭,没什么大不了的。
在轻松愉快的聊天中,几盘水饺包完了。孩子们象小老虎,一顿饱餐。
我看着英那自然的样子,不禁在心里感叹: 一个平庸的女人会在无聊的家庭琐事中变得更庸俗无聊;而象英这样有涵养的人却在这默默的劳作中生发了美的灵感.做为一个贤妻良母,她使家庭幸福;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作者,她又使更多的人在她的故事里,在她的歌里感动.最为奇妙的是,她的创作就如同她的做饭一样平淡自然, 没有丝毫的炫耀。
晚饭后的聊天由二个人一组变成了大组讨论, 我们二对夫妻竟不知不觉聊了个通宵。
也只有在这样的长时间里,英的先生的智慧才能像涓涓细流般流露出来。
我们自然谈到了孩子的教育。大家都赞同后代学习中文,但孩子们普遍不爱学。这时英的先生说: “我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服儿子, 还真见效。”
英的先生的比喻是这样的: “儿子,如果你只会一种语言,那么你只有一个脑袋,二只眼睛,一张嘴;如果会二种语言,那么你就是二个脑袋,四只眼睛,二张嘴。”
聪明的儿子一下明白了爸爸的逻辑,接着说: “爸爸,如果我懂三种语言,那么我就有了三个脑袋,六只眼睛,三张嘴了。” 孩子很愿意比别人聪明,为了多长几个脑袋,当然愿意按爸爸的话去做了。
他更注重孩子整体素质的培养。 他认为一个人的自信比知识更重要,因此他在各方面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他告诫儿子的一句名言是,每次做完一件事,都要拍拍胸脯问一下自己: “我尽了最大努力没有? 如果没有那就重新做。” 后来儿子的班主任将这句话变成了全班同学的名言,张贴在教室墙壁上。
英的先生是位非常坦诚直率的人,对朋友更是如此。去年的圣诞, 他的一位朋友请他作客,在客人们吃罢盛情的大餐之后,主人拿出为每位客人精心准备的经书,然后大谈他所信仰的宗教如何如何神圣,谈得慷慨激昂,时而泪如雨下。然而听者却越来越没有兴致, 但人都碍于面子,不想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这时英的先生将他打住。
“哎, 我说哥们儿,先暂停一下吧。这个世界很有意思,比如说,有的人很想做老师,可是他一上讲台,学生就打磕睡;而有的人根本不想做老师,然而他一站到讲台上,下面就喝彩不断;我想你是属于前者,你的心意很好,但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还是不讲的好。 说老实话,我虽不信仰此教, 但来之前全无反感之意,经你这一讲反而产生了反感。”他的朋友被他说的很不好意思。
我问他: “怎么可以当人面这样直接批评?” 他说: “即是朋友,何必不直说呢。”
接着他又发表他的高见: “我认为二个人好比两个世界,如果两个世界完全不同,一说话肯定是水火不相溶,也就不必说了。如果两个世界完全相溶,也不必说,两人见面只须一笑就足够了。只有在两个世界部分相溶的情况下才需要交流。 ”
英的先生在说话时还用两只手做着手势, 在先生做演讲的时候, 英一直静静地坐在先生身边,有时用手拍拍他表示赞同, 那样子真令人羡慕。
尽管看上去英的先生有点自负,但对妻子却持女士优先的风度。 比如, 睡前要去洗手间洗漱, 他很自然地拍拍妻子示意让她先去,自己则自然地站在外面与我们多聊几句。
多想再享受一晚这样的交谈,可是英的孩子们很想念自己的家,因为那个家让妈妈调理得太舒适了。
收拾东西的时候,英拿着先生昨天换下来的衬衣,从口袋里掏出点东西,塞到先生的手里,然后静静地将东西装好。二个孩子带着小鸟上了车,最后英的先生拿着地图坐到他的司机专座上。
静静地观察着这个家庭的运作,不禁在心里感叹道: 真是男人象男人,女人象女人。夫妻间配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自然也不会发生争吵,孩子们也在严父慈母的关爱下健康成长。
朋友走了,心里空荡荡的,打开日记自言自语道:
我终于找到了我一直寻找的家庭模式,就是英的家这种组合。
也许别人会不理解我对于一个家庭所产生的如此浓厚的兴趣,这也难怪,因为我生来是一个复古的人,与现代人的品味有些不同,凡事喜欢经典,如喜欢读中外的古典名著,欣赏古典音乐和绘画,爱情故事喜欢青梅竹马式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朋友也是时间越久,感情越深厚。对于家庭也不例外,与现代人的观念不同,更欣赏古代那种男耕女织的夫妻搭配,在那个男女有别的社会里,男人象真正的男人,顶天立地,严厉有尊严,为妻儿遮风挡雨;女人象个真正的女人,温柔贤惠,知书达理,主管家政,是丈夫的贤内助。而英夫妻的气质正符合了这种刚柔相济的特点。
中国古老的哲学中讲究阴阳平衡,其实是讲了一个万事万物相互协调的规律,当然在一个家庭中,这个规律也一样起着它的制约作用。我想男耕女织的家庭模式也是应这一古老定律而生的吧,因此才使得一个家庭和谐幸福。
可惜,在我生活的这个时代,已很难找到这样的模式。直到英一家走进我的生活,总算在我完美的复古梦中填补了这个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