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6年08月01日】
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具坚忍力的民族,隐忍谦让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美德。儒家的内圣、道家的守柔、佛家的慈悲都具有“忍”的内涵。退一步海阔天空,有所忍才能有所成。《尚书》中周成王告诫君陈说:“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君子无所争”;老子的“天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以及佛教的“六度万行,忍为第一”等等讲的都是“忍”之道。
一、儒家关于“忍”。《论语》中多处记载孔子论“忍”。他说:“小不忍,则乱大谋”,意思是小事不能忍让,就会破坏大事情。孔子还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欤?”大意是因一时的愤怒而忘记自身及其亲人,这不是太糊涂了吗?孔子又说:“君子无所争”以及“君子矜而不争”等,说的都是“忍”。
《论语》中还记载孔子告诫子路说:“牙齿因为刚硬所以容易折断,舌头因为柔软所以易于保存。柔软必定胜过刚硬,弱小的东西也可以战胜强大的东西。喜好争斗必定要受到损伤,一味逞勇一定会导致灭亡。做各种事情的根本态度是:忍让是最好的。”
二、佛教关于“忍”。佛教经书中记载释迦牟尼说:“我领悟了‘不争’的精髓,可以说是天下第一。”他又说:“六种超度方式与万种修行方法中,忍让第一。”
佛经中说:“为人品行端正,脸面干净洁白,姿态容貌美好,这些都要从忍让中获得。”经书中还记载:“过去有一个人,称赞佛是有大福大德的人。听到的人很气愤,说:‘生下来才七天母亲就去世了,怎么能说有大福大德呢?’称赞的人说:‘年龄和思想都到了鼎盛时期却没有死去,挨了打却不发怒,受了骂也不回骂,这难道不是大福大德吗?’愤怒的人心服了。”
三、道家关于“忍”。《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大意是至高无上的优良品德就象水一样,象水一样善良就有利于万物而不至于发生争斗。《老子》又说:“天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意思是说符合自然规律的事物不与别的事物争斗,却善于战胜它;不说话,却善于应对。
道家修炼人也留下许多关于“忍”的言论。紫虚元君说:“饶恕、饶恕、饶恕,各种各样的灾祸就会一下子消失;忍让、忍让、忍让,债主和仇家从此就没有了。”赤松子告诫弟子说:“能忍让就不会受到侮辱。”许真君说:“忍受难以忍受的事,顺从自强不息的人。”孙真人说:“忍让就能使坏事自己消失,反省自己祸事就不会落到自己身上。”
四、其它古代典籍中关于“忍”的论述。《易・损卦》云:“君子以惩忿窒欲。”大意是有德行的人用自我警戒来抑制愤怒和欲望。《尚书》记载周公告诫周成王道:“坏人怨恨你、责骂你,那么你应该严肃德行。”又说:“不仅仅是不敢动怒。”又道:“还要放宽你的心胸。”成王告君陈曰:“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意思是必须有忍耐之心,才能办成事情;有宽容之心,道德才能高尚。
《左传》云:“一惭不忍,而终身惭乎?”意思是说一次羞辱都不愿忍受,难道要一辈子羞愧吗?《左传・昭公元年》说:“鲁国人靠互相之间的忍让来治理国家。”《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记载:“知伯对赵孟说:‘可恨你没有勇气,凭什么被尊称为子呢?’赵孟答道:‘凭我能够忍耐。你耻笑我,对我赵孟有什么损害呢?’”
五、民间谚语说“忍”。谚曰:“忍事敌灾星”。又云:“凡事得忍且忍,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以及“得忍且忍,得戒且戒。不忍不戒,小事成大。”都是告诫人们“忍一时海阔天空,让三分风晴云淡”的深刻道理。
此外,历代的文人墨客也留下许多关于“忍”的诗句。黄庭坚诗曰:“无人照此心,忍垢待濯盥。”吕本中有诗云:“忍穷有味知诗進,处事无心觉累轻。”陆游诗云:“忿欲至前能小忍,人人心内期有颐。”又曰:“殴攘虽快心,少忍理则长。”又曰:“小忍便无事,力行方有功。”杜牧的《题乌江庙诗》云:“胜负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辱是男儿。”等等。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是神传给人的文化,目地是给今天洪传于世的法轮大法奠定文化。法轮大法第一次揭示了宇宙的最高特性就是“真、善、忍”。告诉众生:“道家修炼真、善、忍,重点修了真。所以道家讲修真养性,说真话,办真事,做真人,返本归真,最后修成真人。但是忍也有,善也有,重点落在真上去修。佛家重点落在真、善、忍的善上去修。因为修善可以修出大慈悲心,一出慈悲心,看众生都苦,所以就发了一个愿望,要普度众生。但是真也有,忍也有,重点落在善上去修。我们法轮大法这一法门是按照宇宙的最高标准――真、善、忍同修,我们炼的功很大。”(《转法轮》)
在我看来,忍,意味着内心坚毅而决绝,即能忍人所不能忍,这是一种修养和境界。重耳流亡忍苦受辱,终成晋君;颜渊箪食瓢饮安贫乐道,终成孔门最为贤德之弟子;韩信负剑却忍受胯下之辱,终于登坛拜将;苏武杖节牧羊十九载,忠义守节、忍常人所不能忍,成为后世楷模。历史上一桩桩色彩纷呈的历史故事都在演绎着“忍”的深刻内涵,为世人今天能理解大法铺路、奠基。今天的世人在千万年的轮回等待中终于迎来了大法洪传的盛世,千万莫失去这万古机缘啊!
(English Translation: http://www.pureinsight.org/node/4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