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1年06月07日】
端午节到了,每逢此时,人们都会举行一些庆祝和纪念活动,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在缅怀屈原的那份对真理的求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和对人生的态度“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及那种对民生的挂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时候,人们都对这位伟大的诗人产生一种由衷的敬仰。
屈原( 约公元前 339― 约前 278) ,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文学成就最为著名的就是《离骚》和《九歌》。除左徒(仅次于令尹)外,屈原还曾担任过 “ 三闾大夫 ” 一职。三闾即楚宗室昭、屈、景三姓聚居之所,三闾大夫应当就是春秋、战国以来晋、鲁等国的公族大夫,职务是管理宗族事务,教育贵族子弟,汉代的宗正与之相当。屈原之为三闾大夫,肩负着教育宗族胄子的重任。
屈原的一生很是坎坷:屈原起初很受怀王信任重用,怀王让他“造为宪令 ”,即主持国家政令的起草、宣布等事项。“宪令”涉及推行变法之事。可是,楚国的变法本来就不够彻底,政权主要掌握在贵族重臣手中,他们为了保持个人禄位而反对变法。
当时楚国朝廷中佞臣充斥,与屈原同列的有上官大夫。他心怀嫉妒,与屈原争宠,屈原起草宪令未定,上官大夫欲夺其稿,屈原不予,他就向怀王進谗言,说:“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怀王庸懦昏聩,不加辨明,就怒疏屈原。屈原的被疏远,根本原因在于他的政治改革计划触犯了贵族利益,遭到旧贵族们的中伤打击。
楚怀王死了以后,长子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昏庸的国君还是听信谗言,再度把他流放,他只得去故乡而就远。辗转流离在沅、湘一带,大概有九年之久。他远离故国,又无职位,对于国家、宗族之事只有悲叹而已。于是,他又慢慢地顺着沅江,向长沙走去。屈原回楚都既不可能,远游、求贤又不成,这时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于汨罗江中,以明其忠贞爱国之怀。
屈原学识渊博。他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传说,都很熟悉;对于春秋以来各大国的历史和一些重要人物,也很了解;而对楚国先王的创业史,尤为精熟。在这广阔的领域里,他总结了许多经世治平之理,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在屈原的作品中,随处都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感情。
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他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和社会的现实,使楚国强大起来。他热烈颂扬古代的圣君如尧、舜、禹、汤、后稷、文王以及齐桓、晋文和楚之三后等,热烈颂扬古代的贤臣如伊尹、傅说、吕望、周公、宁戚、箕子、介子、比干、伯夷、叔齐、伍子胥及楚之子文等。他还用对比的方法讲一些非圣之君如桀、纣、羿、寒浞、浇等。他想通过对比来说明圣君贤相的重要,并借以说明楚无圣君贤相的危险性,这些都是针对现实而发的。“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离骚》),耿介,意即光明正大,是屈原对国君的最高要求。所谓贤臣,则以伊、傅、吕、宁为楷模,而不以贵胄为对象。这就是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的意思,屈原在讲到贤臣时,往往用忠贞、忠诚、忠信这些语辞。屈原本人就是在忠君爱国的思想支配下,敢于坚持真理,不向邪恶势力低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古代贤臣“忠”的美德在他身上有充分的表现。
屈原“美政”的另一基本内容就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中有很清晰的表述。他在《离骚》《九章》等作品中反复谈到“民”的问题,“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惟圣哲之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离骚》);“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九章•抽思》)。这实际上是古代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万章》引)思想的发展。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
那么今天我们就轻轻的揭开屈原的面纱,说一些屈原早年时期的几点经历,正因为有着这几点经历才使屈原有着不同反响的博学和外交才能,才能让他如此的把国家和百姓放在自己的心中。
屈原在小的时候,私塾的老师教他《论语》的时候有这么一段经历:
老师让学生背诵《论语》,很多学生只是在背《论语》的内容,而不甚理解《论语》的内涵,或者根本不按照《论语》中对人要求的去做,只是照本宣科的背;而屈原却不然,他严格按照《论语》的中所说的去做,去实践。
一次几个小朋友在一起闲谈,聊起了他们听说的事情,小屈原就说:“子曰:君子不忧不惧。”“子曰:修己以安人。”“子曰:修己以敬”所以从小屈原就把“君子”这个词理解的十分的透彻,所以才能在长大的时候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风浪都能把百姓和君主放在心中。
当他年长一些的时候,他有一次怀里揣着几个馒头出门到一个小河边玩耍,路上遇到一位讨饭的老人,只见老人长得鹤发童颜,只是衣服有些破烂,手里拿着一个要饭碗,拄着一只拐棍。老人说,我已经好几日没有吃饭了,你给我一点吃的好吗?要热乎的!屈原一听,吃的到好弄,可是热乎的好像不是很好弄,因为这附近没有他所认识的人家。可是看到老人家诚恳的样子,他幼稚的想:我用手差不多就能把吃的焐热吧。于是从怀里拿出馒头出来,掰开放在手里,开始焐,老人笑眯眯的看着他,也不出声。过了几个时辰,小屈原说:“老伯,馒头焐好了,给您。”老伯大笑,“你的小手焐不了太热的馒头,看我的。”说着他把馒头托在右手中,左手一指,只见那个馒头就冒出蒸汽来!老人把馒头让给屈原吃,他们从此成了好朋友。
后来老人告诉屈原,他叫清风子,在武当山修行,云游四海。因天下混乱,想找一位能治世之人整顿朝纲,善待黎民。因为天下分合自有定数,谁也无法改变,也许我所找的这个人会以一种不祥为终结,但是他会给人民留下万古不坏的记载……
屈原道:“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我愿为民与君一死,哪怕自沉于河水之间!
清风子道长看到屈原小小年纪竟有如此的雄才大略和广阔的胸襟才将很多的处世之道、兴国之策一一详细的说给了他。
最后清风子道长语重心长的说:“孩子,报国与爱民是儒家文化的基础,那么你今生就是要把这个演绎和诠释好,让后人真正的有样可寻。还有人要懂得自得其乐,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而且要无论世道如何,你要‘独善其身’。为师没有别的送你的,只有这把清风剑留给你吧!”
说完,清风子把清风剑拿了出来递给屈原,然后飘然而去。屈原哭着说,“恩师我们何时可以再会?”只听从空中传来清风子那浑厚的声音:“汨罗之间,仙界之巅,逍遥自在,安乐无边……”
什么叫“汨罗之间”,屈原百思不得其解。到后来,屈原可以说是历尽无数的人间魔难,心中那份对君主的忠,对黎民的爱无法施展而无奈选择了自沉于汨罗江的前夕时候,他才记起从前清风子所说的那句话的意思。一切尽由定数。他长叹一声,進入了那滚滚而淌的汨罗江水。用自己的生命给后人留下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见证。
那么,自屈原自沉之后,中土的百姓真的记起他一生的人文精神,缅怀他那崇高的品格从而逐渐用一种节日来纪念他。他成了这方黎民忠君与爱民的象征……
最后用《论语》中的一句结尾:“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人、为友、为君、为事,皆同此理也!
写于端午节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