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周易八卦与神传文字

解周易八卦与神传文字 xiongxm 周日, 09/17/2017 - 20:40 

【正见网2017年09月17日】

中华大地,自古被称为神州,是神灵所眷顾与演绎神传文化的地方。在华夏先祖们代代相承至今的远古历史传说中,神灵曾降临于大地,化身为华夏民族的古圣先王,如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带领华夏先祖们跨越一度度人类文明,历经一次次劫难,从遥远的史前时期,走入了这次五千年文明,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一步步建立起了中华神传文化体系。那时大地上人神同在,神迹大显,为今天留下了许多美妙的传说,感染着一代代炎黄子孙。

中华神传文化即中华传统文化,它源自于神的智慧,是与神灵相感相通的,内涵博大玄奥、高深莫测。古往今来,多少古哲先贤沉浸其中,穷尽一生都无法完全理解其内涵。中华文字作为中华神传文化的承载与记录者,决定了它们的内涵是能够对应贯通的,因此若要学习中华文化,得先了解中华文字,这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否则无法体悟中华文化的玄妙真境。本文将与大家一起遨游字里乾坤,寻找尘封在世间最神秘而古老的文字背后的天机与神迹。

解周易八卦与神传文字(一):文字起源

解周易八卦与神传文字(一):文字起源 xiongxm 周一, 09/18/2017 - 02:20
道生


【正见网2017年09月18日】

一、文字起源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邵雍《梅花诗》

中华大地,自古被称为神州,是神灵所眷顾与演绎神传文化的地方。在华夏先祖们代代相承至今的远古历史传说中,神灵曾降临于大地,化身为华夏民族的古圣先王,如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带领华夏先祖们跨越一度度人类文明,历经一次次劫难,从遥远的史前时期,走入了这次五千年文明,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一步步建立起了中华神传文化体系。那时大地上人神同在,神迹大显,为今天留下了许多美妙的传说,感染着一代代炎黄子孙。

中华神传文化即中华传统文化,它源自于神的智慧,是与神灵相感相通的,内涵博大玄奥、高深莫测。古往今来,多少古哲先贤沉浸其中,穷尽一生都无法完全理解其内涵。中华文字作为中华神传文化的承载与记录者,决定了它们的内涵是能够对应贯通的,因此若要学习中华文化,得先了解中华文字,这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否则无法体悟中华文化的玄妙真境。本文将与大家一起遨游字里乾坤,寻找尘封在世间最神秘而古老的文字背后的天机与神迹。

首先我们从中华文字的诞生说起:

《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说文解字》等等古籍中都记载说:“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了中华文字。”仓颉造字已成为古今公认的事实。

《淮南子》、《春秋元命苞》等古籍中说:“仓颉造字时,天上降下粟米,鬼在夜里号哭。”[1]

《历代名画记》中解释说:“仓颉造字,泄露了天地的机密,所以天上降下粟米;使精怪无法遁形,所以鬼在夜里号哭。”[2]

看来中华文字的来头很大,是神灵泄露给人类的天机与秘密,那中华文字背后到底隐含着什么样的天机?请看后文的论述。

我们先看看仓颉是如何造出文字的:

《春秋元命苞》、《历代名画记》等古书中说:“仓颉生有四只眼睛,他仰观天象,俯察大地万物,观察鸟兽的花纹、足迹,从而创造了文字。”

笔者对比了一下,发现仓颉造字的记载与远古伏羲氏造八卦的记载极其相似:

《周易•系辞下》记载说:“古圣王伏羲氏,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鸟兽之文,近观自身,远察万物,从而创造了八卦,用来沟通神灵与描摹天地万物的情状。”[3]

若将这些记载进行对比,不难发现中华文字与周易八卦之间存在着某些特殊的联系,有着很大的渊源。

北魏名臣江式在上呈给宣武帝的《论书表》中说:“仓颉观察伏羲八卦的卦象,与黄帝时灵龟的彩纹,以及鸟兽的痕迹,而创造了文字。”[4]

这记载中说,仓颉造字时参照了伏羲的八卦。我们再来看:

《易通卦验》中说:“伏羲氏创作了《易》,那时没有文字,以卦象来记事。”[5]

原来在文字造出之前,周易八卦是代替文字用来记事的,周易八卦本身就具备着文字的功用。

《易经•系辞下》说:“伏羲氏始创八卦,用来沟通神灵与描摹天地万物的情状。”易经中也说八卦的作用是用来沟通天地神灵与记录描述世间万事万物的,完全具备文字的功用。

《易经•系辞上》也说:“八卦造成后,俩俩交叠,成为六十四象而成易,天下万事都包罗进去了,没有遗漏。”[6]

《易经•系辞上》又说:“文字无法完全表达心中的话,而言语也不能完全表达思想与意境。难道圣人高深莫测的思想就因此而不能表达出来吗?圣人便因此而建立了六十四象,用以完全表达思想与意境。”[7]

从这里可以看出,八卦六十四象是可用来表达思想与言论的,能够起到文字的作用,甚至某些方面超出文字,可以表达文字所无法表达的内涵。

综上所知,在文字造出之前,是以八卦六十四象来记事的。并且文字是参照周易的原理所创造出来的,文字与周易的机理是相通的。

所以在了解中华文字之前,必须先了解一下周易八卦,不然读不懂中华文字的真正内涵。周易八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它从遥远的史前文明时期,一代代传承至今,为中华文化的建立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中华文化中各类神秘莫测的预测学,基本都是在周易八卦的基础上直接发展出来的。同时它又是儒家的五经之一,奠基着儒家思想的基石。

中华文化高深莫测,周易八卦是中华文化中最难以理解的部分之一,自古便被称为是无字的天书,几千年来鲜有人能参透其背后真机,现代更是无人能解。本文将在个人层次上解读一下周易八卦的机理,并结合周易八卦的机理来解读中华文字,会尽量用最浅白的语言与事例表述出来,与大家一起窥探世上最神秘文字背后的天机。

注:

周易是史前传下的,所以是在中华文字之前就存在的。笔者认为伏羲当初创立八卦中就已同时创立周易了,它就是六十四卦,所以文中指代六十四卦时就用了周易这个概念。

[1] 《淮南子·本经》:“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2] 《历代名画记》:“颉有四目,仰观天象。因俪乌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

[3] 《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4] 《北史·江式传》:“臣闻庖牺氏作,而八卦列其画;轩辕氏兴,而灵龟彰其彩。古史仓颉,览二象之文,观鸟兽之迹,别创文字。”

[5] 《易通卦验》曰:“宓牺方牙苍精作《易》,无书以画事。”(郑玄曰:宓牺时质朴,作易以为政令而不书,但以画其事之形象而已。)

[6] 《易•系辞上》:“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事毕也。”

[7] 《易经•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作者原稿刊登)

 

(待续)

 

解周易八卦与神传文字(二):天人合一

解周易八卦与神传文字(二):天人合一 xiongxm 周三, 09/20/2017 - 02:20
道生


【正见网2017年09月20日】

二、天人合一

在了解周易八卦与中华文字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天人合一”,一个是“象”,不然无法体会周易与中华文字的奥秘。

在中华神传文化的氛围中,人与天地神灵是时时相感相通的,人间有什么大事要发生,必先垂示于天象,征兆于自然,所谓“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1]古人认为人体、自然、宇宙是一体贯通、全息对应的,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表述。

要更清晰的理解这一概念,得从中华历史传说中的宇宙诞生说起:

综合《三五历记》、《五运历年纪》与《述异记》等古籍的记载,可以还原出盘古开天辟地传说的较原始样貌:

在极其远古以前,我们所在的这个小宇宙还没有诞生,那时没有人类,也没有天地万物,只有一遍混沌。就像鸡蛋中孕育着生命一样,经过漫长岁月,混沌中孕育出一个巨大的生命,他就是盘古。

随着盘古孕育而生的同时,天地万物也诞生了。在这过程中,阳气上升,阴气下降,混沌中分出阴阳;阴阳相生,太极运转,生出层层天地并孕育万物。盘古的身体每天都在生长,天地万物与盘古一体同在,一同生长,是他巨大身体的一部分。盘古在天地间变化无穷,他在天为神,在地为圣,与天地万物一体,冥冥中主宰着一切。经过漫长岁月,盘古身体长得无限巨大,天地宇宙也都随着他身体的长成而开辟完成了。[2]

盘古将自己身体化为自然宇宙,我们所在的地球与无数星系都只是他身体的一部分,这听起来好像不可思议。早在两千五百年前,佛陀就告诉人类:一颗沙子里有三千大千世界。佛经中解释说:一日月所能照耀的世界称为一个小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相当于10亿个小世界,相当于一个庞大的星系!

在电影《少年派的奇幻之旅》中有这么一个小片段,虽然只寥寥数语,却成为整部影片的点睛伏笔,让观众们印象深刻:在主人公“派”小的时候,他妈妈给他讲了黑天的故事。说黑天小时候调皮,喜欢吃土,一次吃了泥土被他母亲发现,便掰开他的嘴巴检查,却在黑天的嘴里看到了整个宇宙……

关于黑天的故事,在印度上古史诗《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与《薄伽梵往世书》(Bhagavata Purana)、《牧童歌》( Gita Govinda)等文献中都有记载,他是天神毗湿奴在人间的一个化身。毗湿奴是印度三大主神之一的守护之神,受大地女神的请求化身下凡帮人间除去暴君,恢复人间安宁。他拔下一根黑头发,在凡间化生为黑天。黑天小时候很调皮,一次与牧童们闹矛盾,牧童就跑到他养母耶输陀那里告状,说黑天又趴在地上吃泥土玩。耶输陀找到了黑天,斥责他不该吃土,黑天便辩解说他没有吃土。耶输陀让黑天张开嘴巴检查,黑天张开了他的嘴巴,耶输陀却呆住了。她在黑天的口中,看见了太阳、月亮与灿烂闪烁的星空,茫茫星河的光芒透过层层宇宙星云散射出来,她在黑天的口中看到了整个宇宙!眼前之景令她震撼得瞬间失去了意识。

盘古开天地,将自己的身体化为我们人类所在的这个小宇宙,银河系等无数庞大的星系在他体内运转,这些情景是何曾的相似。

中国的道家与古希腊的先哲们,也都在历史中再三告诉人类: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人类身体与宇宙是对应的,只是一个在微观,一个在宏观。但神佛的智慧不是渺小的人类所能理解的。

现代科学也发现:若将人体无限放大,会看到我们人体是由无数细胞构成的,细胞又是由无数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由原子核与电子构成的……细分下去,无穷无尽,现代科学永远也发现不了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是什么。物理学家们还发现,电子围绕原子核转动遵循行星围绕恒星运转的三大定律,它们的运转和存在方式非常相似,只是一个存在于微观世界,一个存在于宏观世界。若将电子放大到星球这么大,人体是不是一个巨大无际的宇宙?里面是不是生存着无数更微观的生命?

反过来也是如此:将我们人类所在的这个宇宙无限缩小,会看到地球与其它八大行星围绕太阳运转构成了太阳系,无数个像太阳系这样的恒星系构成了银河系,银河系又与其它大星系构成星系群,星系群再构成本星系群、本超星系团……最后无限缩小下去,可能会发现这一切只是一个更大生命体的细胞,再无限缩小下去,会不会看到盘古神的真颜?发现这一切都是盘古神的身体,我们只不过存在于他身体的一个微小粒子之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人类的智慧与认知实在太渺小、无知,所以神在两千多年前告诉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又告诉了世人:人是没有智慧的,人类知道自己的无知才是智慧。人类对自然宇宙永远只能抱着一颗敬畏的心,万万不可妄自尊大,否则就走在了自我毁灭的路上。

中国古代的科学是直接针对人体、生命、宇宙去研究的,与现代西方科学所走的路线完全不一样,所以用现代科学的概念、标准去衡量与理解中华神传文化,是根本行不通的。

中国有一本非常古老而神秘的上古之书,名为《山海经》。《山海经》由山经、海经与大荒经三部分所组成,其中《山经》部分称为《五藏山经》。五藏在古时候指五臟,即大地的五臟六腑所在。在《五藏山经》的结尾处,有一句总结的话是这样说的:“大禹说,(我治水)所经过的天下名山共五千三百七十座,计六万四千五十六里长,分布在大地各方,称其为大地的五臟,其余无数的小山都不足以记。”[3]

在道家的内丹术中,也将人体内部视为一个宇宙,一个自然世界。古人绘制过一张《内经图》也称为《内景图》,是道家修炼过程中的一张人体内视图。图中人体的内部有高山流水,有日月星辰与自然万物,俨然一个世界,一个小宇宙,让人大开眼界。这是修炼人在修炼过程中用“天目”所看到的,是人体在另外时空的一种展现。

道家将人体大脑在另外时空的机制划分为九个区域,称为九宫,每一宫都有神所驻守。其中最中心的一宫称为“泥丸宫”,它统帅着整个人体,是人类元神(灵魂)所居住的地方,元神在这里主宰着整个人体。同时“泥丸宫”又是人体修炼中的“天目”位置所在。天目分为很多层次,又称为天眼、慧眼、佛眼、法眼等等,是人体最为神秘的第三只眼,通过它可以穿透我们人类所在的物质世界,看到另外高层时空的存在,看到凡人所看不到的景象。只有通过修炼,提升人的层次与境界,才能打通天目。凡人的天目自出生的时候起,就是封闭的,但也有少数特殊或具有使命的人,生来天目是开着的。这些人天生就能够看到一般人所看不到的景象,这种情况在历史上与现代社会中一直都存在着。

现代医学解剖中也发现在人类大脑“泥丸宫”的部位有一只眼睛,发现它具备着人眼所有的组织结构,因此被称为是“人类已退化的第三只眼”,震动了科学界。这只眼睛刚好与修炼界所说的“天目”相一致。

泥丸宫在道家中又称为“昆仑”,元神驻守于泥丸,统摄人体;而《山海经》中记载,昆仑山为“帝之下都”,是天帝在凡间的都城所在,另外西王母也居于昆仑,这里统领着大地与凡界。

道家认为,泥丸为人体百脉交汇处,天上的物质、能量通过泥丸之上的百会穴进入人体,那里是人体的天门所在。而风水学中认为,昆仑是万山之源、龙脉之祖。大地的龙脉都在昆仑交汇,发源于昆仑山,来自宇宙高层的能量通过昆仑山流入大地,然后通过大地龙脉,散布于整个大地,驱动着大自然的循环运行,使山川生辉,万物生长、人杰地灵,充满生机。

最近天文学家与物理学家们发现,黑洞不光会吞噬一切物质,而且经其“吸收消化”后,会不断喷射出大量新物质,这与生命的消化系统何其相似。综合这些,是不是可以知道:来自宇宙高层的能量、物质,通过黑洞的“吸收转化”,一部分会流入银河系等各大星系中。进入星系的能量,会通过宇宙的脉络,流入太阳系等所有恒星系。进入太阳系的能量物质,会流入地球与各大行星,其中进入地球的能量会通过昆仑山流入大地,再通过遍布大地的龙脉散布于整个大自然中,然后流入人体与自然万物,驱动着生命的运转与大自然的循环……而这一切与人体的生命机制何曾相似!

现代生物学还发现:人体的每一个细胞与整个的人体都是全息对应的,人体的每个细胞中都包含着全部的人体信息,可以读出这个人的身高、体重、相貌、健康等一切特征,还能读出这个人的祖先与起源。

当代著名量子物理学家戴维·玻姆(David Joseph Bohm)在《整体性与隐缠序——卷展中的宇宙与意识》一书中提及了一个著名的概念,称为“宇宙全息论”。后由诺贝尔奖得主、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的G·霍夫特于1993年正式提出,并得到了雷纳德·萨斯金的进一步阐述。

宇宙全息理论认为,宇宙是一个各部分之间全息关联的统一整体。在宇宙整体中,各子系与系统、系统与宇宙之间全息对应。在潜态信息上,子系包含着系统的全部信息,系统包含着宇宙的全部信息。在显态信息上,子系是系统的缩影,系统是宇宙的缩影。

通俗地说,一切事物都具有四维时空的全息性;同一个体的部分与整体之间、同一层次的事物之间、不同层次与系统中的事物之间、事物的开端与结果、事物发展的大小过程、时间与空间,都存在着相互全息对应的关系;每一部分中都包含着其它部分,同时它又被包含在其它部分之中。

这个现代科学的尖端理论,其实早在中国的几千年前就被提出来了,中华文化的“天人合一”理念中就包含了这种理论,而且远远比其更为博大与玄妙。

中华文化是神传授的文化,绝不是现代科学所能理解的。中国人自古都敬天信神,割断了与神的联系,中华文化就失去了灵魂,只剩一具空壳,没有任何的意义。

 

注:

[1] 《中庸》

[2] 《三五历纪》: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於天,圣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後乃有三皇,数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处於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五运历年纪》(《绎史》引)载: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

《述异记》载:“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

[3] 《五藏山经》:“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臧》,盖其余小山甚众,不足记云。”

 

(作者原稿刊登)

 

(待续)

解周易八卦与神传文字(三):大象无形

解周易八卦与神传文字(三):大象无形 wenyi 周四, 09/21/2017 - 02:05
道生


【正见网2017年09月21日】

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除“天人合一”的理念之外,还有一个重要概念,就是“象”。了解这个概念对于理解与学习中华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这个基础必须先打好。

“象”原义是指大象这种生物。大象是陆地上人类所知的最大动物,所以借用了这一概念,指代万事万物的最大类别。

《周易·系辞》中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我们通常会将身边的事物分门别类,这样就会一目了然、条理清晰,使人能够发现自然万物的规律,这也是人类认知自然世界的重要方式。我们一般会将具备相同或相似特性的事物归为一个类别,称为一类,这是我们在世间表面上的分类。如果在高层次上,对万事万物的规律与道理进行高度概括与提炼,将那些在深层具备相似属性的归为一大类,这就是一“象”。“象”远比世间的“类别”概念要大得多。

举例说明:

中医有一个重要的原理称为“藏象学”,浅显的说,就是将人体所有的结构部位与五脏六腑对应,利用这些对应来查病、治病。

《黄帝内经》中说: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也就是说,心与舌头对应,是一象、脾与口属一象、肺与鼻属于一象……通过观察五官的异常情况,就能了解心、肝、脾、肺、肾所能存在的病变。

五脏六腑是藏于体内的,看不见,所以中医将五脏六腑对应于人体的其它部位,用来了解五脏六腑的状态。同时又将它们对应于阴阳五行、对应草药药性、对应经络穴位、对应五味五音、对应五色五情等等,这些对应将它们在深层贯穿为一体,成为一象,然后通过象来治疗诊断。

比如:肝对应眼睛、对应左手的关脉、对应胆、对应肝经、对应筋脉、对应丑时、对应五行之木、对应天干中的甲乙、对应星象中的岁星、对应春季、对应东方、对应五音的角音、对应五嗅的臊味、对应五味的酸味、对应五情的怒,对应五色的青色……

肝、眼睛、关脉、胆、肝经、筋脉、丑时、木、岁星、春季、东方、角音、臊味、酸味、怒、青色……这些看起来完全不相关、不同类的事物,在深层却是对应的,属于一象。中医便通过象,或根据象之间的关系来诊治。

如:通过左手关脉能诊断肝脏的情况,从眼睛或视力变化也可知道肝脏病变,肝病能导致筋脉故障出现腰酸、抽筋等症状,发怒会伤肝,春季适合养肝,青色有利于治肝,酸味食物可以调肝,调理足厥阴肝经能治疗肝病,丑时休息好对肝有利……这就是通过象,以一物知万物,以一物应万物,以一物动万物。

世间万事万物表面上看似完全不相干,深层却隐藏着人类看不见的联系,因为人类没有这个智慧,所以看不见这些大象。这些看不见的联系将它们在深层归为不同的象,通过象能使自然、宇宙、人类及万事万物在深层相感共鸣,产生神奇的效应。

《周易·系辞下》中说:“天下万事万物,虽然过程中所走的路途完全不一样,但最终都归于同一出处,同一源头。”[1]

大道至简至易,越往高层提炼出的“象”就越简单,同时内涵越大;越往低层所提炼的“象”就越繁杂、内涵越小。到了世间最低的层次,就是人类对世间万事万物的归纳与分类。

这类似白话文与古文的比较:白话文表达得非常繁锁,说清一件事情可能得几千字,内涵比较肤浅;而古文非常简炼,说清同一件事可能只需数十字,但内涵很大,所以不易理解,得有这个智慧才行。象在高层次的展现象古文,很简炼,但内涵与智慧非常博大;往低层发展就像古文逐渐翻译成了白话文,越来越繁锁、复杂,内涵与智慧也越来越小。同时它们又是贯穿对应的,因为所表达的是同一个思想与道理,只是同一道理在不同层次中的不同展现。在什么境界就具备什么智慧,就只能认识这个境界中象的展现。

在《道德经》中,老子有一句话叫“大象无形”。当“类别”大到一定程度,超出生命所在的层次时,就变成了“无形”,就成了“大象”。虽然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却谁也觉察不到。

正如一只青蛙从孵化出来开始就生活在深井中,一生都未曾跳出过水井,在它的认知中,水井就是整个世界,天空也只有井口那么大。井口之外的一切对它来说,都是“无形”的,不存在的。

因此只有大智慧的生命,跳出人类的层次后,才能从宇宙天地间洞察出“象”,使其“显形”,这不是凡人能做得到的。在大约两万多年前,神灵降世的古圣人伏羲氏,仰观天象,俯察地形,观鸟兽万物之文,近察自身,远取万物,最终洞悉了宇宙高层次的规律。于是将世间万事万物纷繁复杂的事理与变化,在高层次中进行提炼与概括,终归为八大象,于是创立了八卦以示象,以通天地神灵。

象的运用:

从某些层面上来说,“象”是中华文化建立的基础之一,各种不同的类别都在运用着“象”的智慧,使无法在人间表面展现的内涵能够得以展现,与神灵以及无穷无极的高层宇宙相通相应。

中华文化有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凡事讲究“意境”,重“内涵”,比如舞蹈的神韵,音乐的弦外之音,画面的画外之境,诗词曲赋的言外之意……意境是中华文化的境界所在,是衡量中华文化境界的重要标准。这意境也可以看作是对象的运用,因为意境不在人间表面展现,是世间万物之外的内涵,通过与世间具体事物间的对应与投影,而在深层表达出来,这就是对象的运用。

《易经•系辞上》说:“文字无法完全表达心中的话,言语也不能完全表达思想与意境。难道圣人高深莫测的思想就因此而不能表达出来吗?圣人便因此而建立了象,用以完全表达思想与意境。”[2]这是《易经》中对“象”的作用的论述,用来表达人类表面所无法表达的思想与意境等。

再如唐代书法家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悟出书法之道,使自己书法得到升华,这也是对象的运用。[3]象能使不同的类别之间触类旁通、相应共鸣,以得其意而超脱其形,即古人说的“得意而忘形”。

同时,同一层次中不同的象之间是紧密相联的,比如阴阳二象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贯穿为一体;周易六十四象之间也都相互影响、依存,共成一体。于是万事万物都通过象,形成全息的对应,而相互感应共鸣,贯穿为一个整体,这也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表述。

“象”不能具体指代某一事物,但象中包纳了万事万物,象所表达的是宇宙万事万物之间的对应与联系。同一象中的事物在深层是对应贯通的,能够彼此在深层感应而共鸣,成为一个系统。

对“象”的运用有许多方面,比较典型的有:可取象中的一物而表达整个象,使一物相感,万物共鸣,使整个象中的内涵通过与具体事物的共鸣而表达出来,比如中华文化中对“意境”的表达就是如此;还可利用象中的一物而知其它物,达到以点知面、一叶知秋,从一滴水而知大海;亦可用象中的一物而动另一物,或以一发而动全身……象的内涵,无穷无尽,玄妙莫测,每个人都只能自己去体悟,这是由每个人的智慧与境界所决定的。

[1] 《周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2] 《易经•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

[3] 《新唐书.张旭传》:“旭自言,始见公主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意,观倡公孙舞剑器,得其神。”

解周易八卦与神传文字(四):周易之理

解周易八卦与神传文字(四):周易之理 wenyi 周六, 09/23/2017 - 02:20
道生


【正见网2017年09月23日】

在大约两万多年前的遥远史前文明时期,神灵下世降生为圣人伏羲氏,他创立了周易八卦,给人类奠定文明。

八卦由八个经卦组成,表示天地万物的八大象。每经卦都由三爻上下相叠来表示,分别为:乾 ☰、兑 ☱、离 ☲、震 ☳、巽 ☴、坎 ☵、艮 ☶、坤 ☷

将八经卦俩俩相叠,即将八象俩俩相合,一共有六十四种组合关系,这就生成了六十四象,成为《周易》。

周:是循环的意思,周而复始;易:是运动变化的意思。周易合起来就是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规律。

周易被称为无字的天书,因为周易原本是没有文字的。后来到了周文王时,他总结了前人与自身的占卜经验,将周易六十四卦每卦都写入了卦辞与爻辞,周易从此便有了文字说明。再到春秋未期,孔子晚年时又在周文王的基础上,编写了《易传》,用来解释《易经》。《易传》共十篇,分别为:《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又称为《十翼》。伏羲氏的六十四卦,加上周文王的卦辞、爻辞,再加上孔子的《易传》,就构成了现在我们所知的《易经》。

现在有一些人认为伏羲氏只创立了八卦,周易六十四卦是周文王推演出来的,这是错误的说法,周文王只是给周易加入了卦辞与爻辞。

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要略》中说:“八卦可以识吉凶,知祸福,伏羲氏将其俩俩相叠而成为六十四卦。”[1]这里说明六十四卦是伏羲创立的。另外唐代孔颖达在《周易正义·序》中,也花了大量笔墨论述了六十四卦是伏羲氏所创立的,说得很在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看。

从古至今,解读《周易》的书多于牛毛,但目前可能尚没有一本能解出《周易》的真味。有一种流行的解读模式是:先造出一个方形的模型,然后将西瓜套进模型中生长,使西瓜长成后成为方形,然后便得出结论――世上的西瓜都是方形的。这种解读模式肯定是不对的,会造成有意的歪曲,使人们对中华文化产生误解,从而起到反作用,破坏了中华文化。

易与开天辟地

《周易·系辞上》说:“‘易’中包含太极之理,太极运转,生出阴阳两仪,两仪再往低层次与世间表面发展演变,又生出四象,四象再发展演变生成八卦。”[2]

这是太极之理在宇宙万物中贯穿,由宇宙高层向低层,由物质深层往表面,一步步生成万事万物的过程。

如果由此一步步来,可能更容易理解周易六十四象。我们先从阴阳两仪开始,在古代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中,大概记载了盘古(即我们这小宇宙)诞生的过程:先是一遍混沌(无极),如同鸡蛋中孕育生命一样(开始产生变化,即“易”),经历漫长岁月,混沌中孕育出盘古,在盘古孕育成形的同时,阳气上升,阴气下降(生阴阳二象),生出层层天地与天地间万物(生八象、六十四象等)……

这是太极生万象、万物的过程,这个过程也称为“易”。两仪即是阴阳二象,在周易中用阴爻(⚋)与阳爻(⚊)表示。它们是从宇宙万物最底层提炼出的两大象。

前面解说过了:宇宙万事万物都由一理所贯穿,由神灵的智慧所生,最终都归于同一来源。“象”越往高层(深层)提炼,越简炼,内涵与智慧越大;越往低层(表层)概括,展现就越繁杂,内涵与智慧越小。而高层的象与低层的象都是对应贯穿的,因为低层的象是高层的象层层生出来的,就像将古文层层翻译成白话文一样,所表达的是同一个思想,只是在不同层次中不同的展现。人与自然宇宙也能通过象而对应相通。

在宇宙极高层与物质极底层去提炼,那就提炼出了阴阳二大象,宇宙万物都包罗在这二象之中,都具备阴阳的属性。比如女为阴、男为阳;水为阴、山为阳;暗为阴、明为阳;北为阴、南为阳;水南为阴、水北为阳;山北为阴、山南为阳;地为阴、天为阳;下为阴、上为阳;右为阴、左为阳;静为阴、动为阳;柔为阴、刚为阳;消为阴、长为阳;冷为阴、热为阳;虚为阴、实为阳;未来为阴、过去为阳;内为阴、外为阳;偶为阴、奇为阳……

由阴阳二象所层层生出的四象、八象、六十四象等等,都包罗在这二象之中。现代科学所认识的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一百多种基本元素也都包罗在阴阳二象之中,都由阴阳所构成。甚至连人造的物品,如计算机语言等,也都逃不出阴阳二象。所以这二象非常大,在它们境界之下,无所不包,无物能逃,正如老子所讲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它们在物质底层形成了一张“天网”。

这二象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如同男女结合繁衍后代一样,所以阴阳二象层层相生,生出四象、八象、六十四象……直至生出了层层天地与宇宙万物,这个过程就是“易”。本文中所提到的所有“宇宙”概念,仅仅是指我们人类所存在的这个小宇宙,即盘古宇宙,真正的宇宙概念是极其庞大的,是人类思维根本不可能想象的。

由阴阳二象往物质表层发展,又生成四象,四象之间的关系比阴阳二象的关系更复杂,内涵更小;再继续往世间表层演化,又生出八象(八卦)、六十四象……它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

若由阴阳二象往高层提炼,便到了太极层面。太:有最大、极致的意思;极:有终端、极限、尽头的意思。太极即终极、元点,意为宇宙万物的尽头,物质的终点。

阴阳二象到了太极这个终端,便相合为一体,形成至圆的大循环,一切物质都回归于这里,在这里交汇、循环,成为一个大结界,这里也是宇宙大循环的起点与终点。《系辞》中说,天下万事万物虽然过程中所走的路途不一样,但最终都归于同一出处、同一源头,也是指归于这里。

其实每一层面的象都会形成一个小的循环与结界,构成一个时空体系,如六十四象能形成一个循环结界,一个时空体系;八象、四象、二象等都是如此,只是越往高层,所形成的时空体系越庞大,能量与境界越高、越美好。

若在太极的层面再往深层走,就跳出了太极,便没有了极,成为无极,无极即是混沌,这里就是盘古最初所孕育诞生的地方,再往出跳,对人来说就是“空无”之境了,就进入更高层的大结界,更高层的太极范围内……这个大过程,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成、住、坏、灭、空的宇宙大循环的过程,是旧宇宙万事万物的宿命,而这个亘古不变的宇宙宿命现在却已被改变,所以说能够留下来进入未来新宇宙的人类是有大福份的,千万要珍惜现在这新旧宇宙更替的最关键历史时刻,为自己的未来作出正确选择!

现代人类科学也认识到了,宇宙不止存在一个时空,而是同时存在着多维度的时空,前些年有科学家提出,宇宙同时存在着二十多个不同维度的时空。现代科学的认识虽然非常肤浅,但目前还能认识到有不同维度的时空存在。

其实像宗教中所提到的神佛所存在的世界:极乐世界、莲花世界、大梵世界、天国世界、琉璃世界等等,都处在高维度时空之中。低维度时空中的生命,看不到也触及不到高维度时空的存在,对他们来说,那是“空”与“无”。越往高层,能量越大,智慧越大。高维度时空的生命,对人来说都是佛、道、神,是高级生命,智慧无边、神通大显。低层时空世界是高层生命以智慧与神通,一念所造就的。一念造就小宇宙与小宇宙中的层层时空,层层星体、星系、与天地万物,这过程在低层展现出来就是“易”。他们的智慧贯穿于所造就的宇宙万物之中,使混沌生太极,分阴阳,生四象、八卦、生万事万物……这些都是“道”的贯穿与展现。

人类从自然世界与天地万物中,发现了那么一点点规律与定理,便沾沾自喜,觉得自己了不起,从而狂妄自大,不可一世,不再敬天信神,否认神佛的存在,甚至反天骂神,破坏着自然与人类的道德。其实人类科学发现的这点东西,连神佛智慧的一根毫毛尖都算不上,只是神佛智慧在宇宙最低层,在最表面上的一点点极其片面的展现。人类不再听信神佛的教诲,做出各种伤天害理的事,抡起科学的大棒子打击人类的正信,打击人类的道德与良知,这是非常可怕的事!历史上,每次人类发展到这个状态的时候,就是毁灭的时刻,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宇宙宿命中灭的时刻。所以现在人类必须往回走,恢复传统,回归道德,找回对神佛的正信,若再不回头,往下走就是绝路。

注:

[1] 《淮南子·要略》中就说:“八卦可以识吉凶,知祸福矣,然而伏羲为之六十四变。”

[2] 《周易·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作者原稿刊登)

 

(待续)

解周易八卦与神传文字(五):文字与周易

解周易八卦与神传文字(五):文字与周易 wenyi 周日, 09/24/2017 - 02:20
道生


【正见网2017年09月24日】

五、文字与周易

这一章中,我们将列举事例,与大家一起探讨周易八卦与中华文字的渊源与玄机:

八卦生周易

《周易·系辞上》说:“阴阳相生相克,八卦之间相激荡,使雷霆鼓动,风雨润泽。”[1]八卦是天地万物在更高层提炼出的八大象,八卦之间相激荡,即八种状态之间相互推演,便产生了各种运动变化,生出六十四象,包罗世间万事万物之理。

下面举例说明一下:

离卦☲ 与 震卦☳ 上下相叠,上离下震,就形成了噬嗑卦䷔,称为火雷噬嗑。噬嗑有咬合、咀嚼的意思。

八卦中每一卦都是一象,不具体指代某一事物,但里面包罗了万物,比六十四象内涵更大。比如离卦能代表火、太阳、电、光明、眼睛、夏天、南方、文明……因为包罗万物,所以不可能全部列举出来,但每次可以选取一个有代表性的事物或特性来表明这一卦象,去解读它。在这里,我们先挑选“电”来代表离卦,以“雷”代表震卦,来表明一种具体现象。

关于这一卦,周文王的卦辞说:噬嗑,亨,利用狱。

意思可解读为:噬嗑卦,顺利,有利于使用刑罚、整顿法令。

孔子的象辞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

意思可解为:雷电交加,相互咬合;先王根据此卦象悟出严明刑罚、整顿法令的道理。

个人解读:取电代表离卦,取雷代表震卦。离卦与震卦上下相合,便形成了噬嗑卦之象,如同雷电交加。雷电交加的天象,代表上天在惩治人间罪恶、警示人类,以展现天道的威严。恶人在雷电交加的天象下,一般都会心惊胆颤,担心被天打雷劈。于是古圣先王效法天地自然,从这一象中悟到:应使用刑罚,惩治罪恶,并严明法令,恩威并举,以建立君王的威严,使恶人得到惩治,善良得到保护,以维护人间的正道……

另外《周易·系辞下》中说:“(神农氏)创立了市场交易制度,让天下百姓,聚集天下的货物,在每天中午相互交易,以物换物,各取所需,各得其所,交换而退,大概就是效法了《噬嗑》卦的卦象。”[2]

个人再对此作一个解读:离卦之象包纳了电、火、光明、太阳、眼睛、文明等等事物,上面取电来解读,这里取光明来解读;震卦可代表雷、震动、威慑、足部、东方等等事物,这里取威慑来代表。

因此,此卦象可理解为:雷电交加,雷声震十方,具威严,但不具光明,没有光明的威严会走向残暴;电光照天地,具大光明,但不具威慑,不具威慑的光明会走向软弱与无度。雷电交加,使它们彼此的属性相交而互换,得以互补,互相弥补了不足,达到和谐而完美。雷因得电光而具光明,电因雷声而威慑十方,二者交合,使威严与光明同在,恩威并举,使天地万物仰慕而敬畏,达到和谐完美。

因此,神农氏让天下百姓,聚集天下货物,互相交换,各取所需,每个人都用自己擅长的物品去补充别人的需要,而别人盈余的物品也补充了自己的不足,这样天下货物都得到了互补,各得其所,达到完美和谐,这是神农氏从《噬嗑》之象中所悟出的道理。

当然,《噬嗑》之象非常大,以上只略取两物而悟道,列举两例,不可能全部列出,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悟性自己去体悟,世间的道理都包罗其中。当将周易六十四象都体悟透了的时候,就会达到出神入化之境,能看到世间万事的存在与变化之理,能知过去与未来。

其它各卦俩俩相合,形成的六十四象,也是这个机理,不多列举。

因文生字

“文字”在现在是一个词,但在古时,文与字是两个概念。文:原始意义是花纹、纹理的意思;字:原始意义是怀孕、生育的意思。我们现结合周易八卦之理来解文字:

《字说·序》中说:“文生出了字,就像母亲生育出子女一样,这与八卦推演生出六十四卦的机理一样,其声律、结构、涵义等等都是自然而成的,不是凡人的智慧所能创造的。”[3]

这里说字是由文生出来的,先有文而后生出字。文生字的机理与八卦生出六十四象的机理一样。

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道:“仓颉当初造字时,以象形方式造出来的称为文;由文相互组合而生出的,称为字。”[4]

《孝经援神契》与《文字论》中也记载说:“文是祖父,字是子孙,都是自然而生的,文理兼备……”[5]

从上面记载可知:文,是最元始的字,大都是以象形的方式造出来的。仓颉神目如电,以他异于常人的两双神眼,洞悉天地万物,提取万物之神韵,然后以简单传神的线条表明其意象,造出文。如:

月(0920);山(0920);水(0920);鸟(09200920);马( 09200920);牛(0920 );羊(0920);鼻(0920);目(0920);草(0920);门(09200920)……

我们再看看以文生字的例子:

比如“马”与“门”分别代表两个不同的物象,就像八卦的两个不同经卦一样,代表两种不同的象。若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将马放入门内,马与门就相合生成新的一象,如同八卦俩俩相合生六十四象一样,此卦象名为“闯”。

此象可代表:马从门内穿过、猛冲、鲁莽行事、奔走谋生、勇往直前、开辟出路……这些都是“闯”的意思,也是“闯”字的字象,此象内涵很广,包罗万千,取马从门内穿过之形,以代此象。

再如将“马”与“又”相合在一起:“又”甲骨文为“0920”,是一只手的形象,原义表示用手抓持、控制等。将它们相合后,就形成新的一象,此字象名为“驭”。代表:驯服马匹、驾御、奴役、控制、统治、玩弄……以“驭”表示此象,取控制马匹之形,以表此象。

若将“马”与“冰”组合,就成了“冯”。冰在甲骨文中为“0920”,后演变为两点水“冫”。此字象为“冯”,代表:马踏冰过河、徒步过河、马跑得快、依仗、凭借……

再如“日”与“月”合为“明”;“木”与“木”合为“林”、“森”;“人”与“木”合为“休”……这些都是相同的机理。

看了以上事例,我们会发现:文生字,与八卦生六十四卦的机理是相通的,即“易”之理。中华神传文化的机理也都是能相通的,这不是凡人的智慧所能达到的。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中华文字的造字法归为六类,分别是象形、指示、转注、假借、形声、会意。个人认为这种分类方法是不够准确的,没有读懂中华文字的奥妙与机理。笔者通过对甲骨文等古文字的研究,认为中华文字其实是对“象”的运用,是根据“易”理造出来的,虽然目前汉字中,存在大量“形声字”,但不存在“形声”这种造字方法。目前已知的人类文字中,基本都是表音文字,而汉字却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汉字在以“形”表象、表意的同时,又能以形意御音,兼具表音的功能,这是人类其它语言文字都不具备的特点,所以汉字中存在大量“形声字”。

略举一例说明:比如“踵”字属于形声字,《说文解字》中认为“踵”以形声方式造出,以“足”为形旁,表意义;以“重”为声旁,表读音而无意义。其实踵不是以这种方式造出的,踵的原意表示脚后跟,人直立的时候,全身的重量基本承受于脚后跟,所以以“重”表达此义,表示这里是承受身体重量的地方。另脚后跟属于足部的一部分,所以以“足”为偏旁,与“重”组合在一起,从而生出“踵”。

也就是说“形声”只是汉字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特点的展现,而不属于造字法。中华文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了几次大的变形,若将文字都对应到最远古的甲骨文,就能看出其较原始样貌,会发现中华文字是建立在“易”理基础上,是对“象”的运用。

中华文字,每一字都是一象,内涵博大精深、高深莫测,与天地神灵相通,与宇宙高层相应,远不是现代人所能理解的。

文字生词

在汉朝有一本书叫《焦氏易林》又名《易林》,共十六卷,由西汉著名易学大师焦延寿撰写。焦延寿是摇钱占卦法(即六爻纳甲法)的鼻祖京房的老师。《易林》源自于《周易》,它在周易六十四卦的基础上,将其俩俩相合,最后生出四千零九十六卦,每卦都撰有一首卦辞,但是没有爻辞。《易林》主要用于占卜,相对周易更具象,卦象更小,更易理解与应用。

八卦生六十四象,还可以继续相合生四千零九十六象,这对应着宇宙诞生、发展与变化的“易”之理。越到表层展现得越具象、越繁杂、内涵越小。同理,文生了字后,又能继续相合生出词与词组,这也是由“易”理所贯穿的,与整个宇宙诞生、发展与变化同步合一,所以包容一切。词语固定后,象也就相应变小了,但将词语拆为文字来细细品味,就像将六十四象拆为八卦来解读,其能量就能释放出来。

比如“犹豫”这个词语,我们现在只知道它的意思是迟疑不决,“迟疑不决”就如同“犹豫”这一卦的卦辞,只剩下这个固定死的意思。我们现在将它拆开来体悟:

《康熙字典》里面解释说:犹,是一种猿类动物,卷鼻长尾巴,生性多疑。豫,是一种象类动物。上古时,河南地区盛产大象,这在商朝甲骨文中多有记载,河南省简称为“豫”,看到这个解释就能理解为什么了。又解释说,犹、豫分别为两种兽类动物,都生性多疑,进退不定,所以称多疑不决的人为犹豫。

原来拆开来,词语里还包含着这么多信息,有这么大的能量,真是别有洞天,但是词语固定住,生成新的象后,原来的象就缩小了,里面的内涵也就被封死了,表露不出来了。

再看“影响”这个词,现在只知道影响是指某件事物所产生的效应。查一查来源:这个词语最早出自于《尚书·大舜谟》,原文为“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意思是顺从天道而行就吉利,背离天道就凶险,这就像影子跟随着身体,声音产生的回音一样。原来,影是指影子,响是指回声。身形一动,影子马上跟随;声音一发出,马上有回音响应,这就是影响。这样拆开一体悟,感觉马上不一样了,以后用到这词语时,就感觉它有气息了,不再是死的。这就是将封死的词语,拆分为更高的象来解读,将其重新注入内涵,使慢慢活过来,散发出更大的能量。

注:

[1] 《周易系·辞上》:“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

[2] 《周易·系辞下》说:“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3] 《字说》:文者,奇偶刚柔,杂比以相承。如天地之文,故谓之文。字者,始于一二,而生生至于无穷。如母之字子,故谓之字。其声之抑扬开塞,合散出入,其形之衡纵曲直,邪正上下,内外左右,皆有义,皆出于自然,非人私智能为也。与伏羲八卦,文王六十四,异用而同制,相待而成《易》。

[4] 《说文解字·序》: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5] 《文字论》曰:文字者,总而为言。若分而为义,则文者祖父,字者子孙。察其物形,得其文理,故谓之曰文;母子相生,孽乳寝多,因名之为字。

《孝经援神契》:文者祖父,字者子孙,得之自然,备其文理。象形之属,则谓之文;因而滋蔓,母子相生,形声、会意之属,则谓之字。字者,言孳乳寝多也。

解周易八卦与神传文字(六):有生命的汉字

解周易八卦与神传文字(六):有生命的汉字 wenyi 周一, 09/25/2017 - 02:05
道生


【正见网2017年09月25日】

说汉字有生命,这并不是一种比喻,而是客观存在的实事。本章将与读者一起去亲身体会一下这个神奇的事实。

如何学习文言文

古人在开始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根本不去强记每个字的意思。古人从小在私塾读书的时候,私塾先生开始只教认字、写字,然后就拼命的读书、背书,根本不讲解每个字词与文章句段的意思。等读了几年,把几大古文经典都背熟后,突然哪天,意思自己就全通了,全明白了。

而现代人学古文,会去强记每个字固定的几个意思,这是不明白中华文字的机理所造成的错误学习方法。这样学出来的只是“死古文”,所学的字是死的,没有气息。因为一字就是一象,里面是活的,包罗万千,可随意而用,任意变化、引申,充满灵性与气息。所以古文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活”用,真正精通古文的人,每个字在他手中都是活的,他是用象,而不是用字,这包罗的内涵就太大了,写出的东西意境与内涵就能广博无边。而强记的那些固定意思,只是前人总结出来的,是死的,就像周文王给《周易》填上的卦辞与爻辞一样,只是经验的总结,反而把象给封死了。也如同现代中医治病,只记住古人整理出的固定药方,根本不懂医理、药理,不懂辩证施治,不能灵活运用,所以这样的中医正在死去,或已经死去。

古人学习时,不死记意思,大量背诵,就是在思想中建立起字象的感觉,使思想深处与字象形成对应,达到共鸣,当到一定的时候,就全部通了,活了。人体与宇宙是全息对应的,外面有什么,里面也有什么。刚学习之初,内象如同混沌,还没有分出象,在以外象不断相感的情况下,内象亦会慢慢相应、共鸣,慢慢对应外象而分出象来。经过一定的时间,当内象与外象完美相感相应,达到内外相通、共振和鸣的时候,就内外相合,浑然一体了,这时象也就建立完成了。

这里只谈机理,不谈具体方法,掌握了文字的机理,每个人就可以自己去决定方法。

古文之象

《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上古文献之一,收录了自尧舜至春秋时期的上古文章,也是中国古代最难读懂的古书之一。连唐朝大文豪韩愈都感叹的说,《尚书》读起来佶屈聱牙。[1]

因为《尚书》是用上古文字(如甲骨文等)表达出来的,文字越古,其象越大,所以就越难懂。我们现在解字,一般都把这个字对应到它最古老的版本来解,这样解出来的最接近元始意象,内涵最大。

周文王给《周易》写的卦辞与爻辞非常晦涩难懂,后人对他的同一句话多达几十种解释,每种解释都不一样。以至于自古以来解释《易经》的书多如牛毛,但没有一个人能真正把它解明白的。有人认为,周文王是在被商纣王囚禁期间作卦爻辞的,所以形势所迫,故意以隐语的形式写出,写得很隐晦。其实根本不是这样,这是不明白《周易》的内涵所造成的错误认识。如果是这样,那后来孔子在晚年给《周易》作象辞、彖辞时,为何同样晦涩难懂?

周文王给《周易》写卦爻辞时,将象用得非常大,所以非常难读懂,内涵很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至于将《周易》之象完全封死,所以周文王有意这么去编写,用最大的象,为了尽量不贻误后人。

文言文与现代文

我们有时读古文,一句话心里明白它的意思,但若想翻译成白话文就是翻译不清楚。即使最后费尽心思用白话文翻译出来了,但怎么都感觉不是那种味道。这就是用固定死的现代汉语表达不了古文的象。

有时我们心里有一种感觉,想表达出来,但用语言怎么也表达不清楚,不是那种味。这心中的感觉其实是以象的形式存在,现代这种模式化的语言是表达不清象的,所以怎么也表达不明白。这时如果用纯正的古文去表达,就可以表达得完美了,因为古文用的象很大,可以表达出很大的意境。

现代汉语将古文字给固定成词语,将古文字的象给固定了下来,固定为几个死板的意思,使中华文字逐渐失去能量与气息,然后再用繁琐、死板的语法去束缚它,成为现代的白话文。

古文的基本单位是字,几乎没有什么语法,非常灵活简单。将古文拆开,就是一个个的字组成的(典故与固定名词除外)。古文的每个字都是用象的,所以古文所能承载的内涵非常博大,意境深远。

现代汉语的基本单位是词,将现代白话文拆开,是由一个一个词组成的,语法非常的繁琐、死板。这也就是象越往低层越繁琐、智慧与内涵越小的缘故。

这好比是原子与分子一样。原子的能量很大,将其能量释放出来,就是原子弹爆炸,可摧毁一座城市。当原子往表层组合成分子后,能量就被封住了,封在分子里面表达不出来,所以分子的能量很小。如同手榴弹,只能作用于一小块地方。

“易”生宇宙

“易”是自然宇宙诞生、发展与变化的整个过程的展现,也是宇宙万物生命力的体现。中华文字完全遵循“易”理,所以与自然宇宙一体,与宇宙万物一同自然生长、发展与变化。

为便于理解,这里将中华语言文字与我们这个宇宙的物质结构作一个类比:

我们这个宇宙的物质构成,同样遵循着“易”理。比如我们人类时空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分子所构成的,这是我们人类时空物质构成的基本粒子,将我们这世界的一切物质解构,最终都能解构成一颗一颗的分子。而分子并不是最小粒子,将分子继续解构,会发现分子是由一个个原子构成的,而原子又是由原子核与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中子与质子构成的……解构下去无穷无尽,谁也不知道最元始、最底层的粒子是什么。这些不同层面的粒子,在“易”理的贯穿下,层层相生相合,生成了整个物质世界。

分子的种类非常繁多,构成我们人类世界的分子种类多得根本数不清。而原子的种类相应就很少,目前人类已发现的原子种类大概只有几百种(包含同位素)。也就是说这几百种原子相生相合,构成了数不清的分子结构。这些分子又继续相合,构成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

这就如同文字相生相合,构成词与词组一样,文字的数量有限,几千个通用汉字,构成的词与词组却是无穷的。而词与词组再相合构成句子与文章,就如同分子构成了我们这个表面世界一样,它们是同步的,是在“易”理中,自然生成的,它具有自我生长的能力。所以中华文字能够随着自然万物的生长而生长,具有生命力,能跟随世界的变化而变化,同步表达出自然宇宙的一切,无所遗漏。

根据“易”理,物质越往底层蕴含的能量越大,比如分子的能量很小,而原子蕴含的能量就非常大。分子层面的手榴弹爆炸,只能炸一小块地方,而同等质量的原子弹爆炸,几乎能摧毁一座城市。同理,文字构成词与词组后,“象”就被封住了,就缩小了,如同原子构成了分子一样,所以能量与内涵就变小了,这些都是“易”理在不同层面的展现。

所以要想体悟一件事物的内涵,我们可以逆过来,顺着“易”理往回走,层层寻根溯源,将背后的“象”与能量,一层层释放出来。

汉字与英文

汉字具备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特点,以“形”表“象”,以“象”御“音”,每个字都是独立一体,整体又在“易”理贯穿下,与自然宇宙相合为一。

由于汉字是遵循“易”理创造出来的,所以汉字构成一个完美的自我循环与生长体系,具有生命力,是活的。它能与宇宙万物一体,与自然万物一同生长,所以目前已有的汉字能够表达出人类已知的任何信息,乃至人类无法表达出的高层内涵,以及一切未来的新生事物。

而其它任何的人类语言文字都达不到这一点。在迅速发展变化的当今社会,在表达不断涌现的海量新事物方面,其它人类的语言文字就表现出极大的局限性与不适应性,只能机械的逐一为新生事物赋音造词,致使单词的数量呈爆炸式增长,慢慢超出人类正常的记忆能力,并造成不同专业领域之间的严重沟通障碍。因此当今英文环境中,又不断派生出各种不同种类的专业英语,以应付自然界中不断涌现的新生事物与概念。

如目前已有:计算机专业英语、机电专业英语、通信工程专业英语、汽车专业英语、数学专业英语、物流专业英语、会计专业英语、模具专业英语、农科专业英语、大学专业英语、制药专业英语、体育专业英语、染整专业英语、生物专业英语、数控专业英语、化学专业英语、服装专业英语、广告专业英语、旅游专业英语……现在已发展出多达近百种不同类别的专业英语,而这种状况,还在加速发展着!这听起来很可怕。

而在中华文字体系中,几千年来,中国人仅靠几千个通用汉字,在几乎没有多少新字产生的情况下,便足以应付人类的一切发展变化,并绰绰有余。中华文字遵循“易”理,与自然宇宙一体生长,随着自然万物的发展而自然生出各种新的词与词组,无穷无尽。并且生出的词与词组的内涵与自然万物相合一体,使人望文生义,自然而然就明白了它的含义,使所有不同领域间能自由沟通,没有间隔。

如:马(英文horse)、鸡(chicken);小(small/little);公(male);母(female)……中文遵循“易”理,与宇宙万物一体生长,自然表达出宇宙万物的一切。像“小”与“马”或“鸡”相合,便生成“小马”、“小鸡”等,与万物对应,意义自然而成。而英文则不行,必须为这一新事物造一个新单词,如小马无法用small+horse表示,小公马不能用small+ male +horse来表示,否则单词的长度将无限冗长,最后会使这种语言的信息含量越来越低,不再适合于人类表达而无法使用。所以必须为这一事物造一个常用新单词来表示,如:小马(foal)、公马(stallion)、小公马(colt)、母马(mare)、小母马(filly)、小鸡(chick)、公鸡(cock)、小公鸡(cockerel)、母鸡(hen)、小母鸡(chicken)等等,没有规则可循。

再比如:电脑、机器人,这是现代才有的新生事物。中文自然而然就随着新生事物的诞生而生出相应的新名词,即使没有这个概念的古人,看到这个新名词时,也能望文生义,在心中建立起相应的事物概念。比如看到电脑,就会在心中构建出一个以电为能源,类似于人脑功能的这么一个事物概念;看到机器人,就会产生由机械所构成的像人一样的事物的概念。而英文则必须为每个新事物造出一个新词,如电脑(computer)、机器人(robot),当英国古人看到这两个单词时,则完全不知所云,根本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因为人类的其它语言文字无法在“易”理的贯通下与宇宙万物相合为一,所以不具生命力,不能自然生长,只能不断人为的造出新单词,以尽力去适应宇宙万物的生长变化。

随着人类发展,英文词汇量将无穷尽增长,使得该语言越来越臃肿、杂乱,慢慢超出人类的记忆和使用能力。所以笔者推断:未来新人类共同的语言文字将是汉字,其它的语言文字都将在历史中慢慢淘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汉语充满生机与能量,其背后的内涵层层叠叠,一层层通往神灵与无穷无尽的宇宙高层,能量源源而来,绵绵不尽。

中文遵循易理,越拆越活,能量越大。而英文只能拆解为一个个单词,单词再拆就成了一个个字母,就散了、死了,没有意义了。所以英文只是没有源头与生命的符号。

[1] 韩愈《进学解》:“ 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解周易八卦与神传文字(七):语言之象

解周易八卦与神传文字(七):语言之象 xiongxm 周三, 09/27/2017 - 02:20
道生


【正见网2017年09月27日】

七、语言之象

佛经中说,在我们三界内有一层天(一层时空)称为“光音天”,里面生活着许多“天人”。光音天的天人,以光代音,开口说话,会有清净的光从口中发出,表达所说的意思。他们以光为语,所以称光音。也就是说在那里光与声是合一的,他们可以“听”到光,“看”到声音。

现代人类的物理学中认为声音是分子层面的波动,称为声波。而光是原子层面、电子的波动,可称光波。它们只是所处的粒子层面不一样,频率不一样,但本质是相通的。如果生命能突破这个粒子的层面,能突破这个象,耳朵在原子层面中就能“听”到光与图像,眼睛在分子层面中就能“看见”声音与音乐,其感知域没有间隔,是打通的,变成了全息一体。客观世界将更为真实与玄妙的展现,容为一体,没有间隔。越高层的生命,感知域越博大,他们建立的“象”越客观,越接近大道真理,越低层的,离真理越远。

佛经中还说,地球上最初的人类是从光音天上下来的。地球在宇宙成住坏灭空的大宿命中轮回,旧的地球因为生命物质的堕落、败坏而毁灭,当新的地球刚刚形成时,显得光亮无比。光音天上的天众男女,有些天福享尽而性轻躁的,觉得稀奇,试图探险,便以神足飞行,先后来到地球上,散布在各洲。他们来到地上后,贪图食欲,大量饮食地球上的食物而使身体不断发沉,从而再也回不去了,只能留在地球上生活。不知经过了多少岁月,他们再也飞不起来了,只得以双腿在大地上行走,在男女之间、集体社会生活当中,他们的心灵不断被各种欲望、执著所堵塞、污染,神力渐渐消失殆尽,最后失去了灵妙之身,渐渐形成了凡人的血肉之躯,从而完全变成了凡人。

在这过程中,他们的天眼天耳变成了凡人的肉眼肉耳,高层全息的通感消失,分离成凡人狭隘而低级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心智逐渐迷失,失去了天人的记忆与智慧,相互之间无法心灵感应,无法知道别人在想什么,人与人之间产生了间隔;口中再也发不出光来,只能靠口舌、声带发音来表达意思相互沟通……起初时,没有充分的语言来表达意思,所以必须借助手势动作等来辅助表达,使生命之间能够沟通,后来语言才慢慢发展成熟。

这是佛经中对人类的堕落与语言产生过程的记载。

“象”存在着自然客观之象,与后天主观营造之象。我们人类主要是通过肉体“五官”(眼、耳、鼻、舌、身)所产生的“五感”(视、听、嗅、味、触)在人类的认知域中建立起与外在世界对应的“象”,来感知、认识这个世界。这些生命内在对应外界所建立的象,就是主观之象,是在与客观世界接触与感知的过程中,后天人为建立的。

由于人类认知域中所建立的主观之“象”,完全被沟通内外的通道――人类的五感等等因素所左右与限制,因此非常片面与肤浅,因为人类无法感知到全息一体的真实世界。

人类的眼睛只能看到眼前的这么一小块区域,小的看不见、大的看不全、远的看不到、近的看不清,而且只能看到范围极其狭窄的七色光范围,红外线与紫外线之外的一切光都看不到。人的耳朵也只能听到很小范围内的声音,小的听不见,远的听不清,超出频率之外的超声与次声也都听不见……所以人类认知世界如同盲人摸象一样,将世界人为的分割为无数狭小而片面的类别,建立起主观之象,因而永远无法认清全息而真实的客观世界。人类被禁锢在肉体、物欲的表面,困在自己所建立的欲望与观念的牢笼之中,无法逃出。

客观世界被低层生命分离出的低能而狭小的主观感知域所切割、打散,臃生为无数纷繁而杂乱的类别,迷乱了世人之心,使人没有智慧,不见大道真机。

我们知道,世界上有许多盲人,他们没有眼睛,但耳朵能“看”到世界。因为他们眼睛关闭了,心不被分离出的视觉所切割、打散,便能更专注、简单而用心的去体悟世界。他们把心放在了耳朵上,通过耳朵这个渠道去“感悟”世界。所以心能更专注,能打通耳朵与眼睛的间隔,使“看”与“听”成为一象,达到通感,无明的世界就能在他们的耳朵中“活”起来,他们听到的声音将比正常人更“全息”,更具“灵性”。所以他们所建立的“象”与正常人建立的“象”是不一样的,他们听觉这一象中并入了视觉之象,因而他们的听觉之象更为微妙、全息。

如果我们能试着摒弃人类一生中所建立的主观之象的干扰,放下肉体的欲望与执著,让这个物质世界中无时无刻不躁动的心能安定下来,忘记名利情仇、忘记争夺欺诈、忘记欲望执著……使心灵不断净化而纯真,变得越来越简单、专注而明净。这时,再用这颗心去感知世界,人在一生中所建立的主观之象与观念,便会慢慢变得模糊,最后消失了界限,回归于客观之象,与客观之象对应合一。这时,人就会打破肉体五感的界限与束缚,与客观世界成为全息的一体,没有间隔。宇宙万物会慢慢在心中容为一体、归于混沌、达到虚无……此时,大道便会在眼前显现。无象,而成一切象;无形,而成一切形;至简,而至大;无所在,而无处不在……这是生命提升与返本归真的过程。

● 语言中象的营造

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人类的语言。人的语言也可以看作是通过对“象”的营造,通过“象”与“象”之间的联系,来沟通与传递信息的。

我们如果能够像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一样,用最纯真、简单的心去感悟世界,就能跳出人类一生中所建立的固有观念与主观之象的束缚,超脱肉欲五感的限制,建立全息之“象”,使语言活起来:

迎面拂来的暖风,风中洋溢着稻花的香味,试着用鼻子去看:你能“看”到风是金黄色的,翻涌着波浪……

阳光沐浴着你的身体,如此的安祥与温暖,试着用身体:你能“看”到金色的大地,能“嗅”到空气中到处都是太阳的味道……

用鼻子你能“看”到:玫瑰的香很短,桂花的香很长很长。

用眼睛你能“尝”到:早晨的太阳是橙子味的,月亮是薄荷味的,云朵是棉花糖的口感……

现代人类的语法中,将语言文字的表达分离出很多不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类比、联想、拟人、夸张、借代、双关、通感、移情、拈连、象征、寄寓等等,并将其归纳出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繁杂无比。这些都是主观营造之象,是人类在表面世界的物质发展中,将自己困在物质肉欲的表面,从而被人类低能的眼、耳、鼻、舌、身等感官所禁锢,将全息一体的世界切割为无数破碎狭小的区域,看不到真相。看似不断完善丰富,实则是不断倒退、禁锢。这些致使人类认知域中的主观之“象”,越来越纷繁、杂乱,越来越浅薄、狭隘,最后把人的思想困死。

大道至简至易,若跳出这些束缚,用纯真无邪的心去参悟、认知,就能看到更博大、客观的象,感知到更全息而真切的世界。这时,你的语言文字就有了生命力,活过来的语言,如诗一般,充满灵动与智慧,自然而不造作。它有巨大的表现力,饱含能量,能打入人们心灵的深处,在别人的心中开出莲花来。

下面列举一些诗句来赏析,看看古人在语言文字中是怎么用象的: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1]

在人类后天观念所建立的主观之象中:“春色”是不具生命与形体的无形之物,只是一种视觉感受;“满”与“关”是动词,是针对有形体之物的。

将人类后天认知中两种完全不同的象,置入一象,就打破了这两种主观之象的界限,产生了奇妙的效果,春色因此就有了形象,并活了起来:春色如此汹涌,挤满了小园,很快就要满出来,这围墙与柴门如何关得住?这不,一缕春色从围墙外溢了出来,一枝红杏趁势伸出了墙外。打破人类后天认知中“满”、“关”之象的边界,使其象回归先天本源,“春色”因此而显形、灵动;以一枝红杏出墙,象春色漫出。

“红杏枝头春意闹”[2]

与上句有异曲同工之妙。“闹”字在人类的主观认知中,是生命的喧哗,这些都是人类后天被物质、肉欲禁锢的过程中,不断给字下定义,从而慢慢将先天字象封死而造成的;“春意”在人们的后天认知中,是春天的感觉,是无生命的概念。将“春意”与“闹”这两个人们后天认知中完全不同的象,归入一象,便打破了人们的固有观念,破除了人类认知的界限,世界便更全息而玄妙的展现:春意便活了起来,在枝头躁动而喧哗……

“晨钟云外湿”[3]

“湿”在人类后天固化的观念认知中,是指有形之物被水所浸,这是物欲发展过程中,人为给“湿”所建的主观之象,封住了“湿”的本源字象;“钟声”是无形体的声音。

将这二象并为一象,就打破了人类肉体感官的界限,使意境全息起来,语言便因此活了:夜雨过后,空气与云彩中充满了湿气,早晨的钟声从云外传来,因而被沾湿,饱吸了湿气的钟声传入耳朵,显得沉闷而重浊,与诗人沉重怅惘的心绪相应共鸣。

以上是将人类后天建立的主观之象,逆着易理去打破,使返本归真,回归于先天自然之象,从而营造出全息的意境,冲激人类固化的观念,产生奇妙效果,使语言文字活起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4]

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游子、天涯这些在人类主观之象中具有共性,能够引起相合共鸣的物象堆放在一起,使其达到和谐共振,使其共性部分的能量不断增强,一步步蓄积、完美,最后通过收尾的点睛之笔,将能量释放出来,打入人们的内心深处,产生共鸣与震撼。

这不用有意去打破人类的主观认知,而是提取人类主观之象中自然共性的部分,顺着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自然感知与阅历,加强其共性,使步步相合、增强,能量越蓄越大,最后寻找一个突破口,将能量释放出来,从而打到人们内心的深处,引起最广泛的共鸣。

“落日、晚霞,晚风中艺人疲惫的身影,渴望一方宁静的归土……”这与上句也是异曲同工之妙。

语言中象的营造,除上述方式外,还有其它的方式:如取最具代表性的一物来表达一象,使整个象通过一物而展现出来。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5]

在静寂、空幽的深山之中,忽然云外传来一声鸡鸣,这声鸡鸣温暖而打动了多少人的心?

这一声鸡鸣带来了太多的信息,其背后是广博深远的一大象,通过这一声鸡鸣而全部展现于读者眼前:使人看到那白云深处的人家;使人想到那“鸡犬之声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深山世外桃源之景;使人仿若看到那袅袅的炊烟、温暖的灶火、那一方安祥与宁静的归土;亦或使人依稀中听见儿时母亲正依于老屋的门口声声呼喊着自己的乳名……此情此景的一声鸡鸣,带来了太多的信息,使尘世中为了生存与名利而忙碌奔波的人们,在刹那间产生震撼与共鸣,使那颗疲惫而孤寂的心灵能在此片刻得到安宁与温暖。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6]

与上句也是异曲同工之妙。以苍茫天地间的一点沙鸥,以洪大空无背景下的微渺而灵动的一点,引出背后巨大的象,意象出诗人孤独而飘零的一生,只需一句,足以令人潸然而涕下。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7]

星空倒影于明净的湖面,水天交接,诗人醉卧于湖中客船,半夜朦胧间竟发觉置身于天上星河。今夕何夕啊,吾得以乘舟游于天?在梦与实、醉与醒之间,诗人满载一船的幽梦,飘荡于星河之上,飘向水与天、梦与醒、幻与真之间……诸象完美交融于一体,达到全息之感,营造出玄妙的奇境,动人心弦。

语言对象的运用非常玄妙,这里仅在个人层次中列举几例来品析,非常有限。

语言之“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于各人的悟性。学习中华文化,缺少悟性是根本学不通的。

注:

[1] 宋代叶绍翁《游园不值》

[2] 宋祁《玉楼春》

[3] 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

[4]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 梅尧臣《鲁山山行》

[6] 杜甫《旅夜书怀》

[7] 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

解周易八卦与神传文字(八):算卦与测字

解周易八卦与神传文字(八):算卦与测字 wenyi 周四, 09/28/2017 - 02:05
道生


【正见网2017年09月28日】

八 算卦与测字

周易的内涵非常大,包罗了世间万事万物的发展和变化,可知过去与未来,所以也可用来预测。文字与周易的机理是相通的,所以文字也可用来预测,自古都有测字这个行当。

其实这些都是对“象”与“易”理的运用,因为宇宙万物的过去、现在、未来都包罗其中。下面举例对比一下,这样可能更直观。

唐代张说的《梁四公记》中记载了“梁武帝射覆”故事。“射”是猜度之意,“覆”是覆盖之意。射覆就是随便将一物体掩藏起来,然后让人通过易经占卦,占出所藏的是什么东西。

在梁武帝天监年间,有一次梁武帝令人做一个覆,与百官一起射覆。

当时太史刚刚捉了一只老鼠,便偷偷将这只老鼠装在匣子里封好,当作“覆”呈给了武帝。武帝占卦,起得本卦为水山蹇卦(艮下,坎上),除第二爻外,其余五爻皆动,所以变为火雷噬嗑卦(震下,离上)。武帝占成后,又命令群臣占。

武帝与其它八位大臣将各自写好的占辞放在蒲垫上,令罣闯也参与占卜。罣闯对武帝说:“圣人占卦,是利用象来辨别事物,皇上已占了一卦,就不用另外再占,请求依从皇上所占之卦进行预测。”

武帝应允了他,罣闯便根据武帝所占之卦撰写占辞,写完后也放在蒲垫上退回一边。

全部占完后,便开启“覆”,宣读大家的占辞,看谁的占辞最准确。

武帝占辞说:“先得蹇卦后得噬嗑卦,这说的是它的时辰。蹇卦下是艮卦,上是坎卦,这就是它的卦象。坎卦的卦象中包含有阴暗、隐伏、偷盗,与其相应的生肖是老鼠,所以里面是只老鼠。它在蹇卦所表示的时间里出来活动偷吃东西,因其动而变为噬嗑卦之象,噬嗑卦的卦象包含有刑罚、惩恶,所以被捉住。

在噬嗑卦中有四爻为无咎,一爻为利艰贞,这五爻都与偷盗没什么关系;只有第六爻占断为凶,爻辞是“荷校灭耳”,意思是戴上枷锁、割掉耳朵。这是因为偷盗而遭到灾殃,所以这只老鼠是死的。”

念完武帝的占辞后,群臣高呼万岁,武帝也因自己占中了而洋洋得意。

接着又开启其它八位大臣的占辞,说得五花八门,没有一个占中的。

最后开启罣闯的占辞,也占中了,但与武帝占辞不相同,罣闯的占辞里说:“现在这个时间刚好属王相吉日,所以一定是活老鼠。卦象由蹇卦(坎上,艮下)变为噬嗑卦(离上,震下),即上卦坎变为离,下卦艮变为震。坎有阴晦之象,离有光明之象;艮含静止之象,震含动之象;即由阴暗到光明,静止变为动。老鼠本应在阴暗处活动,白天静止,现在变为大白天活动,因失其属性,所以必然被抓。这说明了事件与背后的道理。

八月为金,是金盛之月,金生子,而鼠为子,金代表的数为四,所以这老鼠必定四只。离为日,太阳过了中午就会偏西。离卦第三爻的象辞说,太阳偏西,不会长久啊;第四爻爻辞说,死了后扔弃。所以太阳偏西后,老鼠就会死掉。”

看到罣闯占出是活老鼠,比武帝占得更准,文武百官大惊失色,于是刁难罣闯说:“你的占辞说有四只老鼠,现在匣子里装的只有一只,这是怎么回事?”罣闯说:“请把这只老鼠剖开。”

武帝信佛,不喜欢杀生,但遗憾自己没能占准。到了太阳偏西时,那只老鼠果真死了,这才令人将它剖开,果然发现大老鼠肚子里还怀着三只小老鼠。

从这故事,可以看出古人是怎样运用象与易之理来预测的。另外还可以知道,从一个简单的卦象中竟能读出这么多的信息与道理!这也说明卦象是可以用来记事的,是有很大内涵的,只是所运用的象太大,所以太隐晦,一般智慧的人根本读不明白。因此后来便参照易理,创造了文字。文字在世间展现的象更小,更具象,与世间万物对应,所以能清楚表达万事万物,同时又保留了象,能运用象表达出更高更大的内涵和意境。

接着我们再列举一个测字的事例对比一下,在《红楼梦》中讲述过这么一个有意思的测字故事:

因为贾宝玉的玉丢了,贾府管家林之孝去大街上找摆摊测字的刘铁嘴,结果拈出一个“赏”字。刘铁嘴说:“丢了东西不是?‘赏’字上头一个‘小’字,下面是一个‘口’字,说明这件东西嘴里放得,必是珠子宝玉之类。并且‘赏’字下面是一个‘贝’字,拆开成不了一个‘见’字,这不就是东西不见了嘛!因为上头有个‘当’字,快到当铺里去找。‘赏’字加‘人’字,就成了‘偿(償)’字,只要找到当铺就有了人,有了人便赎了来,可不是偿还了吗?”

再举一个民间传说的故事:

相传大明末年,甲申之变前昔,司礼监太监王德化曾带着崇祯帝乔装出城,让人测字,评定祸福。崇祯随口说了个“有”字,让测字先生测大明国运。测字先生大惊说:“‘有’字,上为‘大’字少了一捺,下为‘明’字去一半,大明江山已失半壁啊!”崇祯帝忙改口说是‘友’字,而非‘有’,测字先生又说:“‘友’为‘反’字出了头,反军要打进来了。”崇祯帝大怒,又说是申酉之“酉”。测字先生更惊骇,说:“此为‘尊’者上无头,下无足,尊者为帝王,危险啊!”崇祯帝心惊而去,不久后闯王李自成攻入燕京,崇祯帝自缢而亡。

对比以上占卦与测字的事例,会发现它们的机理是一样的,只是一个用字象,一个用卦象,也再次印证中华文字与周易八卦是相通的。

中华文字与周易八卦都是用象的,这是神传给人的智慧,与神灵的境界是对应相感的,所以能够通神。而象与象之间又能俩俩相合而生出下一层象,这个过程就是“易”,它包罗了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包含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一切信息,所以能预测未来。但这些信息都是隐藏在象中的,得有这个智慧才能让其“显形”,才能读出它。如果没有这个智慧,达不到这个境界,是读不出这个境界信息的,这些就成了“天机”。

正如历史上留传下来的许多预言一样,比如中国历史上留传下来的十大预言:《乾坤万年歌》、《马前课》、《藏头诗》、《推背图》、《黄櫱禅师诗》、《梅花诗》、《烧饼歌》、《金陵塔碑文》、《步虚大师预言》、《武侯百年乩》,以及西方著名的《诸世纪》、《圣经启示录》等等,都准确预言了几百甚至上千年后人类发生的大事,基本都能应验。但这些预言都是以谜语形式写成的,在事情发生之前,几乎谁也读不懂,事情发生后,人们对照去解才能解开。这是因为天机不可泄露,没有这个智慧与层次绝不允许知道高层次中的事。人类的历史都是安排好的,人间这里不过是宇宙的舞台,为最终宇宙大戏的上演做着铺垫,而此刻大戏已开始,你我正在戏中,每个人都必须在此刻为自己选择未来。

解周易八卦与神传文字(九):说文解字

解周易八卦与神传文字(九):说文解字 wenyi 周六, 09/30/2017 - 02:20
道生


【正见网2017年09月30日】

在这章里,我们将沿着“易”理溯洄,展开中华文字背后的“象”,解读一下中华文字的内涵。中华文字是神传给人的天机,背后之象是通神的,带有强大的能量。只是随着人类越来越堕落,智慧越来越小,慢慢就读不明白了,使中华文字的能量在历史中被隐没而封存。

随着人类的堕落与智慧的衰退,中华文字的字象越来越小,最后给字下定义,将其意思固定下来了。

《中庸》里说:人人每天都要吃饭、喝水,但很少有人会真正去品味其中的滋味。[1]

这一章里,笔者将站在自己的层次上试解几个字,将其内涵释放出来。因中华文字是通神的,通过象与宇宙高层,层层对应,内涵巨大无极,谁有多大的智慧,就能使多大的象,包罗多大的内涵。这里个人所解的,不能代表文字的最终内涵,只是抛砖引玉而已。如同周易八卦一样,每一卦的象巨大无比,每个人体悟出来的可能不同,但都不是最终内涵,只是溺水三千取其一瓢而已。

因为文字在历史发展中,经过了几次较大的变化,所以我们现在解字一般都将文字转换成甲骨文来解。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虽然甲骨文离仓颉造字已过去一千多年了,但却是中华文字目前所遗留下来的最古老版本。将现代文字都转为甲骨文去解,能量最大,最接近文字的元始字象。

『自』:

甲骨文为“0920”,是人的鼻子形象,所以自的本义是鼻子。

字象:一般人在指自己的时候,都会用手指着自己的鼻子,它是整张脸的中心。所以“自”又有了“自己”的意思,另外又包含:亲身、起源、由、从、在、本身、本来……这些都是“自”的字象。

解读:道家将大脑分为九个区域,每个区域称为一宫,共九宫,每一宫都有神主宰。位于最中心的区域称为泥丸宫,即松果体所在的位置。认为泥丸宫是九宫的中心,统领九宫,是整个人体的控制中心。而泥丸宫是人类元神(灵魂)的居所,人的元神在这里主宰着肉体。

如果用手指着自己山根的位置,即鼻子根的位置,所指的区域在大脑中刚好是泥丸宫所在,即元神所在。也就是说用手指着自己鼻子的时候,刚好是指着自己的灵魂,那是真正的自己。所以用手指着别人鼻子的时候,最容易激怒、刺激别人,对人最不敬,因为那是人的本尊(灵魂)所在,真正的自我所在。

修炼界认为,人类的元神都是从高层空间来的,是从美好而纯净的神的世界堕落到人间的,然后被人类的肉体所束缚,困在人类时空之中,被世间的七情六欲、各种世俗观念和执著所污染,迷失了自我,从而忘了自己是谁,忘了自己从哪里来。

所以“自”有更深层的内涵,即指先天的那个纯真而无邪的自己,是指没有被世间七情六欲、各种世俗观念和各种私心执著所污染的那个先天自我,这就是自己真正的来源。

我们现在人类所说的自己,其实并不是真正的自己,而是包含了本人后天形成的一切观念、欲望和各种执著人心等等,所以这个自己已不纯净了,附加了很多后天形成的东西,是迷失后的自我,不是先天自然的自我。唯有通过修行,返本归真,去掉后天形成的一切欲望、执著,返回到最元始纯真的先天本性上去,像生命之初一样纯真无邪,这才算真正的自己,所以这个“自”的高层内涵,用道家的说法可称为“真人”。

『慧』:

①彗:篆文“0920”=0920(丰,茂盛的草)+0920(丰,茂盛的草)+0920(又,手持、抓住),彗字本义:用一种枝叶茂盛的干草扎成的扫帚。所以扫帚星称为“彗星”。

②心:篆文“0920”。 ③蛇:篆文“0920”,又代表贪婪、欲望。 从②③可以看出“心”与“蛇”非常相似,“心”顶部开了一个孔,称为“窍”,这个孔就是“心窍”。如果迷失了心窍、被欲望等堵塞了心窍,就成为“蛇”(欲望、贪婪)。

慧:篆文“0920”=“0920”(彗,扫帚)+“0920”(心)。

解读:扫帚是清理脏东西,打扫卫生用的。一把扫帚在心上,意象为打扫心灵,清除心里的欲望、执著、私心邪念等,使心灵保持纯真、干净。

古人说:“静能生慧”,静代表心里没有任何杂念、欲望,水如止水,与世无争。怎样才能做到心如止水没有任何杂念?那首先得将后天形成的一切私心、欲望等全部清理干净,才能做到静。达到了这个目地那就提升了生命的境界,就能生出大智慧,也就是“开慧”了,“开悟”了。

而这个去掉心中一切私心和欲望的过程,就是生命返本归真的过程,也就是修炼的过程。达到了这个“开慧”的目地,那就回归到了生命最先天纯真的本性上,回归了“自然”、“真我”。用道家的话说就是成为“真人”,用佛家的话说,就是修成了“佛”(佛的意思是觉者、觉悟了的人)。

而“真人”和“觉者”对人来说,是神通广大、能力无边的,知道世间一切生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智慧无边,什么也瞒不了他们,他们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洞察一切、神目如电。所以慧的字象中又包含:心如明镜、洞悉真伪,知晓、看破世间一切,不被事物表相迷惑、洞察事物根本等。

『思』:

篆文“0920”=“0920”(囟:开顶、天窗)+“0920”(心)。

解说:婴儿出生的时候,头顶有两处头盖骨没有长合,在百会前后有两个洞,只有一层头皮覆盖,这两个地方称为“前囟”和“后囟”。古人所说的“囟门”是指“前囟”,也称为“天窗”。

古人认为“囟门”是元神的天窗,是灵魂出入肉体,脱离肉体的通道,一般认为元神出窍的时候从这个地方出去。

另外在修炼界有一种状态叫“开顶”,修炼到一定的层次就会出现这个状态。开顶就是在另外时空中将头顶打开(不是人类表面时空的肉体,是中医所认识的人体在另外时空的机制),让大脑和元神直接与宇宙连接、沟通,接收来自宇宙高层的信息,开智开慧。

“囟”的形象类似人类元神接收宇宙信息的“天线”,含有“开顶”的意思,将头顶打开,让思想直接与宇宙沟通上,接收来自宇宙高层的信息,也是元神出入肉体的天窗。

“思”上面是“囟”,下面是“心”,含有:“心”与宇宙相通,接收来自宇宙高层的智慧。也点明,人的智慧是来源于宇宙的,并非从自己内心“思考”出来的。

『化』:

甲骨文“0923”=“0920”+“0920”(原始太极图)。

解读:一阴一阳,循环往复,变化无穷,形成一个原始太极图。现代科学认为宇宙是不同粒子构成的,即物质是由不同粒子层层构成的。如分子构成了人类空间的一切,而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原子又是由原子核与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与中子构成,质子与中子又是由夸克构成……将粒子层层细分下去,无穷无尽,现代科学永远也找不到物质构成的最小元素,即永远找不到最小粒子,这是科学的层次极限。

阴阳二象是在宇宙很高层次,也是在粒子的极深层提炼出来的两大因素。它们处于粒子的极微观处,不知比中子、夸克等要微观多少万亿倍,现代科学永远也不可能触及到这么微观的层面。它们在物质的底层运转,相合为太极,从最微观、最高层主宰控制着表层的宇宙万物。所以太极的运转,阴阳的变化,是宇宙万物最根本的变化,是最底层最微观的变化,它会由里及表,从最深层对应到表层世界来,控制着一切物质的运动变化。体现到表面上,就会引起表层世界的洪观变化。因为是从根本上改变,所以能量无穷,无可阻挡,由微至洪,无物可逃。这是化的字象。

现代科学有这个技术,就是通过改变某些物质的分子排列程序,来改变这个物质。比如将石墨放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就能改变其碳分子的排列方式,从而变成钻石。将石墨变成钻石,这对人来说就是“神话”,如同点石成金一样,但这是真实存在的科学实验。

这还只是从粒子最低层――分子层面的改变,再深一层原子级别的改变,人类技术就无能为力了。而神佛是远远超过人类的极高层次上的高级生命,层次越高能量越大,智慧越大,所以神佛对人来说神通大显,他们存在于远远超过人类分子世界的更高层、更微观粒子组成的高能世界,即高维度时空,那就是神佛的世界,如天国世界、极乐世界、莲花世界,等等。神佛所存在的高能世界与人类分子世界相差十万八千里,相隔无数层,所以人类科学永远也觉察不到,触及不到。

神佛改变一个物体,会从物体的最微观,最根本的构成粒子,最本质上去改变,然后一层层展现到表面上来。所以神佛无所不能,随心所欲,变化无穷。

人类科学的物理技术,尚可改变分子结构,将石墨变成钻石。神佛掌握着宇宙高层的法则与大道,能从宇宙万物最微观到最表层,同时去改变、生成万物,能够无中生有,造就宇宙万物,变化无穷,何玄之有?人类迷失于分子堆中,于尘土中爬行,如同蟭螟不见鲲鹏,朝菌不知大椿,在神佛的脚底下否认神佛的存在,岂不是无知可笑?

『情』:

①丹:甲骨文为“0920”。像一个炼丹炉,中心有一点,表示炉中所炼之物,为“丹”。

②青:金文为“0920”=“0920”(生:自然生长)+“0920”(丹)。本义为:生丹、精气凝聚而生丹。又包含有:精气凝聚,精华所在。炼丹时的炉火为青色,所以“青”的字象又包含有青色等。

③静,金文“0920”=“0920”(青:生丹)+“0920”(争:抗争)。

④情:金文“0920”=“0920”(心:但这个心是锁住的心,心窍被封,心中还有一点,指示“情”生于心中,污染了心灵,封闭了心窍)+“0920”(青:生丹、修炼)

解读:先解“丹”,见①。过去在修炼界,无论是哪一家修炼方法,无论是哪个宗教,都讲究炼丹。在道家,炼丹分为“外丹”和“内丹”两种,在炼丹炉所炼出的就是外丹,将人体作为炼丹炉,在人体丹田内所修出的丹即为内丹。佛教等宗教虽然不讲炼丹,但是也炼丹,炼的是内丹。有的修炼有成的和尚涅槃火化时,有舍利子,这个舍利子就是内丹爆炸,能量释放出来后,在体内留下的残余物。

在西方有炼金术,西方自古有不少炼金术士,像著名的物理泰斗牛顿就是炼金术士,一生致力于炼金术,物理学成就只是他“炼金”生涯的副产品。牛顿死后留下的“黑匣子”中,据说就有很多关于炼金术的心得。西方的炼金术,其实就是炼丹术,是修炼,炼金丹的,只是东西方名词表达不一样。

道家常言金丹大道,意思就是修成了金丹,就参破天地玄机,悟得大道了。修成金丹即可摆脱凡尘中的五谷轮回,跳出三界,跳出情,成为神仙、真人。

所以在过去修炼中,炼丹的过程与修炼的过程同步,是凡人跳出人世,成为高级生命的过程。金丹炼成也就修炼结束了,跳出人世了。

再解“青”,见②。“青”下面是“丹”,上面是“生”,意为生丹。精气、能量在体内凝聚的过程,就是生丹的过程。丹就是体内凝结的精华。所以“青”的意象含有:精华、精气所聚。

再解“静”,见③。前面解“慧”的时候说过了:静能生慧。生慧的过程,也就是修炼的过程。

那怎样“静”呢,造“静”字的时候,神就告诉了人。左边是“青”,意为炼丹、修炼,而右边为“争”,争的意思为,与心中的一切私心杂念,一切执著欲望抗争,慢慢看淡它们,放下它们,舍弃它们。当私心杂念、执著欲望越来越淡时,人的心就会越来越“静”,智慧就越来越大。人的心越静,人的精气、能量就会在丹田不断蕴集,就能生丹,这就是修炼的过程。

最后解“情”,见④。情分成左右两部分,左边是一颗封闭的“心”,心中还有一点。意为:情生于心中,污染了心灵,使心中不纯,封闭了心窍。所以左边这个封闭的“心”,点出了“情”的本质。再看右边,右边是“青”,意为“生丹、修炼”,也就是跳出人世,跳出“情”的过程。所以右边点出了跳出“情”的方法,神造“情”字的时候,就给无明中的人类指出一条通天大道:告诉了人“情”是什么,告诉人做人的目地,以及告诉人怎样跳出“情”,不要被情所困,要跳出情成为高级生命。

但并不是所有的修炼方法都必须炼丹,在过去确实这样,任何修炼法门,任何宗教都必须通过炼丹的方式来达到圆满,所以很有局限性。但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是宇宙有史以来,最特殊、最关键的历史时刻,宇宙大法在人间开传,不受丹道的限制,可在人间不脱离世俗就能修成神佛。

在古印度《吠陀本集》与佛教历史中都有这样的预言:转轮圣王是宇宙的万王之尊,他将在未来降世人间,救度众生。转轮圣王的特点是在家成佛,不脱离世俗修炼。

《法华文句》中说:“优昙花三千年一现,花开则转轮圣王出。”[2]

《慧琳音义》中也记载:“优昙花祥瑞灵异,来自天上,世间无此花。转轮圣王下世度人时,以无边的慈悲福德,感得此花在人间出现。”[3]

自1997年在韩国的清溪寺中第一次发现优昙婆罗花后,便陆续在各地出现,如今优昙婆罗花已开遍了世界。笔者本人的家中也多次开放此花,无需任何土壤与水份,不吸取世间任何养份,晶莹剔透,略有清香。

在现在这最特殊的历史时刻,希望所以生命都保持清醒,认清正邪,以“智慧”去分辨,以“真我”去“思考”,万不要被中共谎言欺骗,请为自己选择美好与光明的未来。

[1] 《中庸》:子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2] 《法华文句》四上:“优昙花者,此言灵瑞。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出。”

[3] 《慧琳音义》卷八:“优昙花,梵语古译讹略也,梵语正云乌昙跋罗花。此云祥瑞灵异,天花也。世间无此花。若如来下世,金轮王出现世间,以大福德力故,感得此花出现。”

解周易八卦与神传文字(十):文字演变

解周易八卦与神传文字(十):文字演变 wenyi 周日, 10/01/2017 - 02:05
道生


【正见网2017年10月01日】

中华文字的字形在历史上发生过几次较大的改变,在这一章中,我们大概梳理一下:

仓颉当初造出的字形我们现在都不知道是什么样子,目前流传下来最古老的文字版本是甲骨文与金文,这些已与仓颉造字时期相隔一千多年了。

甲骨文是商代雕刻于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一般是用于记录占卜结果的。现已发现的商代甲骨,约有十余万片,整理出文字3978个。目前已识读确认出来的甲骨文有900多个,多为较常用字,尚不能识读确认的有3000多个。

金文是指秦朝之前,刻铸在各种青铜器上的文字。这些青铜器中,乐器以钟最多,礼器以鼎最多,所以又称为钟鼎文。至今已出土金文青铜器8000多件,上有不重复的文字3000多个,已识读的有1800字左右。

到了周宣王时期,太史籀在古文字基础上作了修改,建立了籀文。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由于春秋战国时期所造成的分裂局面太长了,各国所使用文字的字形都发生了一些改变,甚至同一个字每个诸侯国都有不同的写法。秦始皇便统一中华文字,让李斯以秦国字形为基础,整理修改出了小篆。小篆的应用时间非常短暂,到汉朝后便不再使用,《说文解字》中共收录了小篆9353字。

小篆之前的文字都可称为大篆,包括籀文、金文、甲骨文等,甚至包括仓颉最初造出的字形,但也有的仅将籀文称为大篆。

以上是中华文字的几次变形,但这些变形变化都不太大,基本都维持着古文字的字形,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变形是隶书的出现。隶书最早出现在秦朝,成就普及于汉代,有“秦隶”与“汉隶”之分。秦隶也称为“古隶”,汉隶称为“今隶”。另外隶书还有其它不同的名称,如“佐书”、“八分”等。隶书建立后,马上得到了推行,到汉朝时完全普及。隶书建立起来后,中华文字的字形就基本固定下来了,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太大的变动(中共简化汉字除外)。隶书的建立意义非常重大,它使中华古文字的形象转变为现在的“笔画式”,更便于书写和应用,使中华文字更便于推广与普及。

关于隶书的创立者,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有说隶书是秦朝狱吏程邈创立的,有说是秦朝仙人王次仲创立的。

张怀瓘《书断》中说:“隶书是程邈创立的,程邈原本是秦朝的一个狱吏,善长大篆,后来得罪泰始皇,被关在云阳的监狱中。他在狱中经过十年的研究,最终在大篆与小篆的基础上创立了隶书,并将创立的三千个隶书文字,呈献给秦皇。秦皇非常高兴,便赦免了他的罪,并将他提拔为御史这个官职。”[1]

也有的说隶书是秦朝仙人王次仲在古文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关于王次仲改古文的形象创造隶书的事,《劝学篇》、《晋书·卫恒传》、《古今文字志目》、《书断》、《怀来县志》等等文献都有记载。[2]

其中《水经注》、《序仙记》、《北都赋》等古籍中记载说:王次仲,秦朝上谷人,从小就有异于常人的志向,经常有奇异的事情发生在他身上。在王次仲二十岁左右时,他在仓颉所造的古文基础上改变字形,创立了隶书。当时秦朝官务非常繁忙,文书堆积如山,使用篆文书写速度非常缓慢,得到王次仲的隶书后,大大提升了办事效率。始皇非常高兴,视王次仲为奇人,便派人召见王次仲,但一连召见了三次,都请不动王次仲。最后始皇大怒,派人用囚车将王次仲直接押解过来。在囚车走到半路的时候,王次仲突然化为一只大鸟,从囚车中飞出,在高空翻飞长鸣而去。飞到西山上空时,落下两片羽毛,化为两座山峰,就是沮阳城东北的大翮山与小翮山。[3]

以上是中华文字在历史上的字形变化,另外中国文字还有字体上的变化。字形与字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字在基本结构上产生的变化称为字形变化,像甲骨文、籀文、小篆、隶书,是字形的变化。如果文字的基本结构没有改变,只是表面风格上产生了变化,称为字体变化。像颜体、柳体、宋体、黑体以及现代美术设计中所使用的各种字体,都是字体的变化。每个人所写的字风格都不一样,都是一种字体,但基本字形都不会变。还有上古时的蝌蚪文,以及春秋战国时的鸟虫书等,应当也属于当时的字体变化。

隶书创立后,中华文字的形象就基本固定了下来,一直到现在几乎都没有多大变化,比如现在台湾正在使用的文字。到了中共建政以后,于1956年在大陆大力推行简化字,使中华文字彻底残废,斩断了与神的联系。中共不止是阉割文字,还差点彻底废除了汉字,准备用拼音字母代替汉字。

1931年9月26日,苏联共产党大力推动中国废除汉字,改用拉丁字母代替,妄图亡我中华神传文化。他们在弗拉基沃斯托克举行“中国新文字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共代表瞿秋白、吴玉章等人参与,与苏共草拟了“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方案。

1949年大陆沦陷以后,中共大力推行简化字,于1952年3月拟出“汉字简化表”第一稿,选定简化字700个。毛泽东看过后很不满意,认为700个简化字还不够简,汉字的数量要减少,一个字要能代替几个字。

中苏交恶后,中共废除汉字的计划就没有进行下去,所以最终未能将汉字拼音化,尚给今天的大陆留下了残缺不全的汉字。[4]

《人民日报》1955年10月26日,第一版报导:“汉字简化不是文字的根本改革,要进一步进行拼音化,期许中共专家为拼音文字完成准备工作”。

《人民日报》1977年12月20日,在头版头条以标题文字写道:“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

中共自从夺政以来,前30年疯狂毁坏中华神传文化,烧古书、挖祖坟,捣毁文物、篡改历史,让中国人彻底断了根,忘记了自己的祖宗与文化。后30年它们又彻底破坏了中华大地的环境,使山灵水秀的神州大地变得满目疮痍,土地毒化、水污染、空气污染、食品污染;致使年年灾祸不断,洪灾、雪灾、旱灾、地震、泥石流、沙尘暴、雾霾……短短几十年,它们彻底摧毁了中华民族维持了几千年的传统道德与礼仪,以至于中国人在世界上成了“没素质”的代名词。使现在中国大陆“笑贫不笑娼”、“一切向钱看”,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坑蒙拐骗,烧杀奸掠,无恶不作。毒奶粉、地沟油、苏丹红、转基因、毒疫苗、激素菜、塑胶大米、瘦肉精、地下作坊、黑工厂……城管、强拆、杀幼儿、奸幼女、活摘器官、豆腐渣工程……低收入、高房价、恶竞争、强攀比、昂贵的医疗与教育……它们只用了几十年时间就把神所眷顾的这遍土地,变成了人间的地狱!

当它们把这一切都破坏彻底后,又榨光人民的最后血汗钱,把他们的子女家人都送到海外,拿着国外的护照,在海外民主社会里呼吸着干净而自由的空气……究竟是怎样的深仇大恨,才让它们对我华夏民族痛恨至此?唯恐千刀万剐而毁之不及?它们是西方来的马列魔鬼,附体于中华民族,吸我华夏子民的血,却让我们喊它“母亲”!

赶快醒醒吧,华夏的同胞们,赶紧去大纪元网站申明退出这个邪恶组织,退出中共党、团、队,不然死后有何颜面去见列祖列宗?不然何敢称自己为中华人?

注:

[1] 《书断》:“传邈善大篆,初为县之狱吏,得罪始皇,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损益大小篆方圆笔法,成隶书三千字,始皇称善,释其罪而用为御史,以其便于官狱隶人佐书,故名曰‘隶’。

[2] 《怀来县志》:王次仲,上谷郡人,始为楷法(隶书)。 《劝学篇》:“上谷次仲,初变古形”。 《晋书·卫恒传》: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 《古今文字志目》:王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 《书断》:王次仲即八分之祖也

[3] 《水经注》:郡人王次仲,少有异志,年及弱冠,变苍颉旧文为今隶书。秦始皇时,官务烦多,以次仲所易文简,便于事要,奇而召之,三征而辄不至。次仲履真怀道,穷数术之美。始皇怒其不恭,令槛车送之,次仲首发于道,化为大鸟,出在车外,翻飞而去。落二翮于斯山,故其峰峦有大翮、小翮之名矣。《魏土地记》曰:沮阳城东北六十里有大翮、小翮山。

《序仙记》:“王次仲,上谷人,少有异志,少年入学,屡有灵奇。年未弱冠,变苍颉书为今隶书。始皇时官务烦多,得次仲文简略,赴急疾之用,甚喜,遣使召之,三征不至,始皇大怒,制槛车送之,于道化为大鸟,出在槛外,翻然长引,至于西山,落二翮于山上,今为大翮小翮山,山上立祠,水旱祈焉。”又杨固《北都赋》:王次仲匿术于秦皇,落双翮而冲天。

[4] 见维基百科《废除汉字论》

解周易八卦与神传文字(十一):文字之劫

解周易八卦与神传文字(十一):文字之劫 wenyi 周一, 10/02/2017 - 02:20
道生


【正见网2017年10月02日】

这一章大概谈一下中共对汉字的简化与破坏。中共对汉字的简化,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大量删除、合并文字,将同音文字合并,使得字象错乱,失去对应。

比如:脸面的“面”,与麵粉的“麵”,原本是两个不同的字,字象完全不一样,却被合并成一字,成为一象,使字象紊乱。吃面到底是吃脸,还是吃麵条?

再比喻:头髪与發生都成了发;王后与前後都成为后;稻穀与山谷都成了谷;划船与计劃都成了划;茶几与幾乎都成了几;占卜与萝蔔都成了卜;捨弃与宿舍都成为舍;征服与象徵都成了征;藉口与借钱都成了借……

破坏字形,使中华文字变成残体字。

比如有网友专门为此编了一个顺口溜:亲(親)不相见,爱(愛)没有心,产(產)不生,厂(厰)空空,面(麵)无麦,运(運)无车,导(導)无道,儿(兒)无头,飞(飛)断翼,云(雲)无雨,开关(開関)无门,乡(鄉)里无郎,买(買)成刀下宰人头,进(進)往井里走……这些也都成了中国现状的写照,应了这字象的改变。

中华文字不光拥有它元始博大的字象,而且在五千多年的历史演绎过程中,积累了它深厚的内涵。

比如三国演义,整个演绎了一个“义”字的内涵;岳飞、杨家将,诠释了“忠”的含义;苏武、文天祥,展示“节”的境界……中华文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在承载中华历史与文化的过程中,已与中华神传文化融为一体,积累下了深远无边的内涵,变得广博而深厚,令神佛都为之赞叹。

中共不光阉割文字,还彻底毁坏了中华神传文化,斩断了中华文字的内涵,使其失去神性成为符号。有网友曾将清末光绪年间出版的字典《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与中共编写的《新华字典》作了对比:

比如对〝党〞的解释,《新华字典》解释为:1、政党,在我国特指中国共产党。2、由私人利害关系结成的集团。3、旧时指亲族,如父党、母党、妻党。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解释为:五百家为党,如乡党、党人;周朝制度将五家划为一比,五比为闾,五闾为族,五族为党;党,朋也,助也,朋助而匿非,则为偏党朋党之党。

对比一下,《新华字典》没有任何的知识与内涵,只是冷冰冰的几个解释。自始至终不让读者明白“党”的来源与意象。

再如对“跪”的解释,《新华字典》解释为:1、两膝着地,腰和股都伸直。2、足。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解释为:跪,跽也,拜跪。两膝着地为跪。古人席地而坐,坐与跪相似,故宾主之间常行跪礼。今祀神及行礼于尊长皆以跪为敬,且有一跪两跪三跪之别。西人无跪礼,虽见君上脱帽鞠躬而已。

原来在宋之前,古人都是跪坐的,那时没有现在的高脚椅,古人都习惯席地而坐。就是膝盖跪在地上,臀部依靠着脚后跟,上身挺直,是一种非常端庄优雅的坐姿。这种跪式坐姿有一个专门的称谓,叫跽坐。现在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仍然保留着这种跪坐的姿势,就是以前从中国大唐学去的。

那时中国社会通行跪拜礼,因为跪拜礼是自然而然的,由跽坐姿势挺直腰板,臀部离开足跟,便是跪;再配上手部与头部的动作,如作揖、稽首、顿首,便是拜,以示尊敬。比如书信结尾,平辈之间常用顿首,这无尊卑之分,只是表示敬意。再如《范雎说秦王》中记载:“秦王跪曰:‘先生是何言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可看出,古时候跪拜是相互的,只是由跽坐发展出来的一种端庄的礼节,仅表敬意,这就是跪的来源。

再比如“陕”字的解释,《新华字典》为:陕西,我国的一省。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解释为:周成王时,周公治陕以东,召公治陕以西,盖以陕为分界处,今省称陕西,即召公所治地也。其地自古为帝王之宅,周以龙兴,秦以虎视,自汉以后,皆称关中。诚天府之雄也,而新疆陇蜀尤必以此为咽喉。

二者一对比,差别就出来了。因篇幅有限,所以这里仅举二三例。

网友说:“《新华字典》,对字的释义彻底切断了中华文化的源头,在释义过程中,他们剔除宗教信仰,强行注入斗争、无神论,狂妄尊大唯我独尊的意识形态染料,由此以来,老祖宗创造的汉字几乎都变成了僵尸——你从中很难获得多少文化养分,却极易被其扭曲的阐释所洗脑:知道得越多,你就离真知和真相越远;他们刻意隔断字词的历史文化联系,其注释原则是以今日之义为义,今日之用为用,将知识阉割成为死知识,阻断与历史的联系,并阻止你去发生联系;每一个汉字,都变得那么枯燥、乏味。”

还有网友说:《新华字典》是一本“斩断了中华民族智慧之根和文化慧命”的字典。而中共建政60多年来,“一代代的中国人就是靠这样一本完全意识形态化的剧毒之物进入中国的人文世界的”,他们“从一开始就丧失了进入中华民族悠久的人文世界的可能性”。

世上的任何民族都会不惜生命去保护自己的文化与历史,因为那是它们民族的根源,没有哪个民族亲手毁灭自己文化的,这是疯子的行为,是断子绝孙的事。就像一个人丧失了灵魂,被恶鬼附身一般,中共之于中华就是如此。希望中华同胞们,认祖归宗,唾弃这个附体的恶鬼,将中共邪灵赶出神州大地,重兴我华夏神传文化。

最后说明一点:本人是法轮大法修炼者,在修炼后随着层次的提升,智慧与能力被师尊开启,从而知道、看到了许多凡人所无法知道的东西。本人的一切智慧与认知都来源于法轮大法,离开大法,我只是一个没有任何智慧和能力的无知生命。文中所有的认识,都是在大法修炼中个人的所知所悟,只能代表个人层次的认识。法轮大法是宇宙的根本大法,任何神佛与生命穷尽一生都不可能体悟其真正内涵,若要具备大智慧,就得自己去修炼体悟。

古文献参考:

《易经》

《韩非子》

《山海经》

《吕氏春秋》

《淮南子》

《说文解字》

《春秋元命苞》

《历代名画记》

《易通卦验》

《北史·江式传》

《三五历记》

《五运历年纪》

《述异记》

《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薄伽梵往世书》(Bhagavata Purana)、《牧童歌》( Gita Govinda)《黄帝内经》

《新唐书》

《字说》

《孝经援神契》

《文字论》

《焦氏易林》

《康熙字典》

《尚书》

《进学解》

《梁四公记》

《法华文句》

《慧琳音义》

《劝学篇》

《晋书·卫恒传》、《古今文字志目》、《书断》、《怀来县志》

《水经注》、《序仙记》、《北都赋》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

((作者原稿刊登))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