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之父“涩泽荣一” 独奉孔子为师
日本经济之父“涩泽荣一” 独奉孔子为师 xiongxm 周五, 07/13/2018 - 21:08日本经济之父“涩泽荣一” 独奉孔子为师(一)
日本经济之父“涩泽荣一” 独奉孔子为师(一)【正见网2018年07月13日】
在现代中国人的心中,认为孔孟之道,是落后的老古董,殊不知,日本近代资本经济的根基,文化理念,价值观,都是通过涩泽荣一(1840年生,-1931年没。被誉为日本资本经济之父,商界之父,企业界之父)终身追随孔子的教导而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孔子《论语》的智慧,被日本资本家钜贾活学活用,成为了指导日本资本经济、领导各界商才的导师。
涩泽荣一,一生熟读儒家经典,最后以孔子的《论语》为宗师,投入商界40年,以建立银行开始,导入资本经济模式,毕生实践《论语》的教导创建了500多家企业,奠定今天日本经济的模式和根基。毕生心得融进他的著述《论语与算盘》。
写读书笔记的目的
今天读他的《论语与算盘》(也就是论述义和利完美结合的书)感慨很深,使我想起历史上唯一一个,独奉《论语》二十篇就成为宋代一代著名宰相的赵普。为何一本《论语》,就能使他们拥有治国和经营之才,秘诀何在呢?
赵普很遗憾没有留下如何运用《论语》的专门的著述,如果有,应该叫做《论语与治国》。而涩泽荣一,日本儒者,为了解答后世的疑问,揭开孔子被后世学者蒙蔽误解的智慧的真谛,他以儒者的灵魂和头脑亲自从商,驾驭商才,以40年的事业生涯和巨大的成功,亲自证实了孔子的伟大。为我们留下宝贵而现实的见证。
所以,今天拿出他的《论语与算盘》,并写下点滴随读感悟,跟着一代儒商的思路,与大家共用祖先的智慧,领悟真正的温故知新,期待大家都能活用祖先的智慧,解开现代人生和教育的各种难题。此为读书随感的目的。旨在抛砖引玉,复兴传统,智慧地应对人生。
孔子的金钱与富贵观 被严重曲解
《论语与算盘》是涩泽荣一晚年为培养后代企业家的演讲稿。被视为日本近现代商界的经营哲学基本论,直到今天,都无人可代替他的地位。他一边讲道德与利益的关系,一边破解人们对孔子的曲解之处,道出孔子的本意。我们首先看第四章里,有一节论述孔子富贵观的内容。
涩泽荣一说,孔子被历代儒者误解最严重的就是关于富贵和财富的认识。这些儒者自以为是,毫无根据地断定,“富贵之人没有仁义王道之心,所以要想成为仁者和君子,就不能有富贵的念头”。 他们把这样的偏激的认识归于孔子。“其实翻遍《论语》的全部二十篇,也找不到任何类似的句子,反而看到一些孔子关于经商的间接论述。”“如果我断言说,为了获得财富,孔子甚至愿意成为地位低贱的马车夫,恐怕世上的道学者们(空谈理论、并不是用孔子的教导修正自己言行的小儒)会惊得目瞪口呆。但事实如此,这是孔子亲口所言。”
不要说道学者,就是我们这些没读过私塾的,没受过传统儒学教育的现代人,听了以上涩泽荣一的话,都会很震惊,这是真的吗?看来要读原著才行。涩泽荣一给出了真实的证据。他写道:《论语》中有这样的话,“富而可求之,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 述而》)意思很明白,就是说,富贵可以求得,即使是成为赶车的车夫,我也愿意去做,如果不可求,那就从事自己喜欢的。这句话,本没有轻视富贵的意思,但是儒学研究家们,都将他理解成孔子鄙视富贵,这是极大的误解。
书中还举例《论语》“里仁”篇记载的句子:“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涩泽荣一认为,这句话,孔子并非轻视富贵,而是让人走正道来获得富贵,让人“以其道”得之,以正道经营的意思。下句,是说,如果不能以正道获得财富,那就安贫乐道。
我个人理解,“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可以理解成:不以正道得到财富,贫贱就无法摆脱。不去也,就是不能去掉贫困的意思。所以,根本不是鄙视富贵,否则,孔子让弟子学成为官,参与国政,不正是为了管理国家,治理国家,经营好百姓的生活,如果百姓都很穷,怎么叫好官呢,怎么能太平呢?这不是很矛盾吗?孔子绝对不会对富贵和金钱本身有排斥和贬低之意, 而是让人正用财富,以正道取得。 也就是经商要符合道义。看孔子的原话,也根本没有鄙视富贵和金钱的意思。涩泽荣一正是读原文获得的真知。
读书随感:莫忘孔子教育的初衷
中国儒家经典,浩瀚如海,然而,人们忘记了孔子教导做学问的本来目的和意义是学以致用,这原本就是国学(儒家学问)的本意。孔子兴办教育的初衷,是要培养君子,用以驾驭各种治国之才,帮助管理国家,经营事业,让天下百姓过上太平富足的生活,改变春秋战国时因人心不古、道德下滑而造成的纷乱社会,让百姓远离战争之苦。
这些思想都涵盖在《论语》中,《论语》被视作国学经典之首,也就是后世认为的四书五经之首。然而后世学者,却忘记了孔子创办教育的初衷,把研究各种典籍,熟记各种学问为荣。好像记住了多少典籍,就是有学问了,殊不知,孔子让人读书,读古代各种经书典籍,为的是做人,成为有仁义的君子。先以高尚的人格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自己的言行,然后驾驭各种才能和技能,或入朝为官,或经营商业。孔子的教导,是为了弟子们修正自己,而非显示自己懂得多少经书,然后死读书,死抠字眼,并仅仅以自己书本上学到的纸上谈兵的见识来给孔子的《论语》进行各种所谓的研究和限制人的狭隘注释,然后形成各种学派。人们盲目跟从和崇拜这些各种学派下的定义,误导了后世的学者。
真正的读书,应该自己读原文,各种注解,因为古语难懂,可以作为参考,却不可下定义。所以对于任何一个学派,不管多么著名,都不可盲目跟随。偏听偏信。孔子说:君子不器。就是不要形成固定而狭隘的见识,限制自己和别人,可偏偏人们都给忘记了。
都能学习涩泽荣一的学习态度,必然能自己领悟到很多东西,活学古人的智慧。
日本经济之父“涩泽荣一” 独奉孔子为师(二)
日本经济之父“涩泽荣一” 独奉孔子为师(二) wenyi 周日, 07/15/2018 - 02:20 【正见网2018年07月15日】
——读《论语与算盘》惊悟儒学真谛
“我认为,养成士魂(武士道之魂)的根底,终究在于(孔子的)《论语》,而商才,也可以通过《论语》来充分地培养。 ... 如果熟读《论语》,仔细品味其中的内涵,就会领悟到许多人生的智慧,所以,我毕生都遵从孔子的教诲,把《论语》当作处世的金科玉律,从未离开过案头。 ”——日本资本经济之父“涩泽荣一”
士魂商才:日本资本经济的灵魂
很多人尽管不了解日本近现代的资本经济是如何具体形成的,如何发展的,(我们也没有必要在这里讲解这段历史。)但是,日本企业普遍讲究道德伦理,做生意讲诚信,讲信誉,产品拥有很高的品质却是众所周知,虽然不能说全部人都能做到,但毕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他们的东西让人安心,因此获得世界的赞誉,很多华人不是在旅游期间尽全力地购买日本的商品吗?不管我们对日本民族了解多少,也不管我们心中是否真的从内心情感上对日本人完全认同,我们都不得不承认,商品的品质无可挑剔,这是个无法辩驳的事实。
那么既然中国人认为文如其人,文章如此,那么经商会有例外吗?应该不会有例外。一个道德很堕落很奸诈的人,会生产出好东西来吗?必然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那么整个社会,如果只有几个人这样做,会出现这样普遍的商业社会现象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只有整个社会的商人都普遍认可正统的道德,才能做到这一点。
实际上日本的商界,不仅遵从道德从商,讲究信誉和品质,他们还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富裕后都自觉地回报社会,认为为社会做贡献,才是商人最大的价值和荣耀。这些思想几乎是所有商界人士,所有企业共同的价值观,他们只要有能力,都会无偿提供大笔资金用于教育、医疗、福利等公共事业,并且是发自内心的。
那么是否自古以来,日本的商人就是这个样子呢?并非如此,实际上,在明治以前,也就是涩泽荣一运用孔子的教导来经营工商界之前,日本的商人大多关注的只是如何盈利为目的,这些说法在《论语与算盘》里,也时常提到,这些思想认识,都出自他的亲口论述。因为日本近代的资本经济形式,就是他在明治初年导入日本,亲手建立起来的。根据他的说法,日本农民和工商业者,在明治维新之前,地位很低,而商人更是如此,由于他们没能接受武士才能接受的儒家四书五经的正统的教育,商人当时仅仅停留在能写会算,或者一点点儒家初级的启蒙教导,因此,武士阶层受到的经国济世的思想就从来没有被商人接触过,因此不懂得经商也要有高尚的道德。他说为此,他立志要改变这种现状,提高商人的地位,只有道德提高,才能拥有大的商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既然都是人,从事什么行业都不分贵贱,只要从商能遵循《论语》的教导,以仁义的原则经营,一样可以变得高贵。
他说,他一定要让世人看到,《论语》同样可以领导资本经济。这就是当年这位开创了日本资本经济的先驱者所定下的志向,后来他真的实现了他的理想,把“士魂商才”变成了日本商界的经营思想之根,把儒生“达则兼济天下”的为国为民谋福利的理想和价值观植入商界,成为日本工商界的共同理想和人生荣耀。所以今天的日本商界和企业,才如此热衷于社会贡献,这是儒生济世救民思想在商界的体现。因此日本的资本经济,其实质是儒商思想,是儒商商道在近现代日本的实践。
一句话,日本的资本经济,其表面形式是西方的,而其灵魂却是东方的儒家思想,来自孔子的教导。
涩泽荣一关于“士魂商才”的论述
本文开端的那段话,就是涩泽荣一在《论语与算盘》第一章开篇就记述的原话。 他说:“日本必须学习古代中国的文化和学问,培养自己国家的精神文明.....,中国古代的文化学术博大精深,著作浩瀚如海,但核心却是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 此外,还有《尚书》、《诗经》、《周礼》等书籍(指四书五经中五经的书籍)......,相传也是由孔子编定的,因此,孔子成了汉学的核心,提到汉学,就离不开孔子的学问。 ”
他说,《论语》被供奉在日本皇家宗庙“伊势神宫”,这本书,是平安时代(中国正值唐朝)著名的儒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菅原道真”曾经抄录过的原本。他认为,菅原道真必定很喜爱《论语》,深受《论语》的影响,所以有过“和魂汉才”的提法,他因此受到启发,提出“士魂商才”。
关于这段论述,我们整个摘录如下:
“我们为人处世,必须具有武士的精神(士魂就是武士道的精神),然而,仅有士魂而没有商才,经济上无法自立,就容易招致灭亡(意思你光有高尚的道德,没有经商的业务上的具体知识和才能,你从小了说,不能经营自己家族的产业,从大了说 ,无法领导国家经济走向富裕,无法让百姓富足。国家贫弱,只能招致覆灭。那你就只能独善其身了,无法实现真正的儒生兼济天下的理想)因此,士魂是离不开商才的。关于士魂的养成,大家可以借鉴不同的书,我认为,养成士魂(武士道之魂)的根底,终究在于孔子的《论语》(可见所谓武士道,不过是儒家学问在日本的继承方式。由于武士才有资格受系统儒学教育,所以武士阶层继承了儒家学问,按照他们的理解形成了武士道。),而商才,也可以通过《论语》来充分地培养。或许有人认为,讲述道德的书籍与商才好像没有关系,但是所谓的商才,原本也是以道德为根基的,如果商人违背道德,欺骗、浮华、轻佻,赚取不义之财,那只是玩弄小聪明,绝对不是真正的商才。因此,我认为,商才与道德是不可分割的,应该靠论述道德的《论语》来培养。此外,虽为人处世相当艰难,但如果熟读《论语》,仔细品味其中的内涵,就会领悟到许多人生的智慧,所以,我毕生都遵从孔子的教诲,把《论语》当作处世的金科玉律,从未离开过案头。”
可见,武士道不过是儒家做人的思想被日本的武士阶层继承和吸收,成为文武兼具的日本实际管理国家的知识份子——日本式的士大夫。如今日本的中学课本,就明确写着,在最后一个幕府时代的江户时期,武士们一提起做学问,必定是孔子的《论语》,而涩泽荣一自己就在学习儒家经典的同时,从小习武。所以非常清楚日本武士道的思想根底来自孔子的《论语》。但是日本真正懂得运用《论语》来指导资本经济,驾驭商才和培养商才的,他却是第一人。
日本经济之父“涩泽荣一” 独奉孔子为师(三)
日本经济之父“涩泽荣一” 独奉孔子为师(三)【正见网2018年07月16日】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日本的资本经济,整个构架,从银行、保险,到各界事业的根基,都是涩泽荣一从明治6年开始,带领大家逐一建立起来的,也知道他每天摆在案头用于指导自己一切行动的,就是孔子的《论语》一书,那么,他具体是如何读书,如何认识,如何运用的呢?我从他的另一部《论语讲义》中看到了明显的思想踪迹。
身体力行 方为学问
涩泽荣一认为,孔子的学问不是用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要在生活中进行实践的,否则,所有的学问都会失去其价值和意义,或者说,根本无法成为自己真正的学问,最终成为读死书,不仅无法真正地领会和运用,反而把自己的曲解当成孔子的思想,这实在是误人子弟。
比如说《学而》篇里的这一段: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我们先看看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孔子说:“学子们在家要孝敬父母长辈,出到社会要敬重朋友师长,谨言慎行,言而有信,广泛地平等地敬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贤者,这些事都做好了,有闲暇余地,才去学习文章文学之类的书籍、著作。”
涩泽荣一在解读这句话时,非常明确地指出,孔子的教育,全部基于日常实践,而不是空谈,不会高谈阔论地卖弄理论。注重行动上的实践的同时,也注重行动的动机。也就是说,他认为孔子把日常生活的点滴,一个人如何在家在外都做到孝敬、仁爱所有人,看成是最重要的。点点滴滴的生活,待人处事,全都要做到,要实际践行孝悌仁爱,才是第一位的,才是有用的。其他的知识,文艺等才能,是第二位的,有余力才去学习的。是相辅相成的。进一步学文章典籍、历史等,为的是更加理性,客观,不流于狭隘的自我,不使得行为迷失正道。读书做学问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实际的运用,指导自己人生中遇到的一切问题。
他说,从青年时代起,他就读懂了孔子的教育主旨,非常讨厌高谈阔论、空有豪言而自己不务实、不身体力行的做法。明治六年他投身实业界以来,一直坚守孔子务实的教导。因此非常明白,经济和道德并不矛盾,关键是如何在从事经济的时候同样实践君子的仁德,如今的人所学的和自己的行为不能合一,从而否定从商,鄙视商业和商人,这完全是错误的想法,自己不敢从商,不敢在经济领域实践孔子要求的仁德,反倒曲解孔子,认为君子不能经商和富贵,或者干脆排斥和诋毁孔子,岂不是如同自己根本没有尝过某种食物,而认为它不好吃是一样的吗?知道某种食物而没有亲自尝过,就跟读了孔子的话,而根本没有亲自实践过是一样的。
金钱本身没有罪过,关键是自己面对它的态度,如果凭着正道赚取,把钱用在民族的公益事业,为的是富国富民,还有比这更有意义的事吗?
这就是涩泽荣一的观点,他对孔子这句话的看法。所以他毅然投身经济事业。要让大家看看经济界同样可以运用孔子的教导。
其实,多少人都读过孔子的这句话,但是有几个人认真想过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和重要性!这句话原本想来是孔子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时,师生间一问一答时,孔子所说的话,并非文章,后代的弟子回忆起夫子当年说的话而记录下来,于是后代的弟子们便研究起文章来了,比起谁读的多,掌握的多,懂得的各种典籍多了。于是人们读书的目的都忘了,甚至为了求取功名而读书了。理解得非常狭隘、迂腐。
无悔的选择 来自坚定的信念
这里要说明的是,涩泽荣一当年决定从商,遭到亲朋好友的强烈反对。人们误解他是为了赚钱,不是君子所为,而且告诫他,商人被人看不起,你将来会后悔,但是他却说,不是商业本身有问题,而是当时的商人从商的目的和做法有问题,才被人鄙视。他明白,孔子教人成为君子,是指在一切事物,在家和在外都好好对人,要广泛爱人,仁爱他人,当然包括商人,并非不让人从事跟钱有关的事业和工作。做什么事都能做正,才是真正的君子,多少人都看不懂这一点,极端地理解孔子,所以全都反对他。
可见我们今天看到的受人尊重的日本的资本经济事业,在幕府末年和明治初年,根本不存在,从商是被看不起的。他能毅然辞去大藏省的高级政府官员职位,放弃大好前途,坚信只要在经济活动中,实践孔子的教导,就一定会使得资本经济在日本立足并繁荣起来,这样的想法和选择,需要很大的勇气,而这份勇气,并非豪言壮语,而是来自他对孔子真正的理解和坚信,所以心中有数,绝不后悔。
也正因此,他在众人的否定中,误解中,坚定地踏踏实实地一步一步创立银行,保险,铁路,海运等500多家实业设施,以实际行动造福社会,以信义仁德导正经济行为和交易原则,形成了良好的经济风气,使得商界,成为受到世人尊重的行业,商人地位终于得到了认可,也才有今天日本的繁荣。他的信念,他的实践,获得的成功,是真正地弘扬了传统的仁德,使得人们看到经济领域只有走正,才会获得长久的繁荣,才会得到尊重,如果孔子泉下有知,定然十分欣慰,十分满意在日本有这样一位得意门生。
日本经济之父“涩泽荣一” 独奉孔子为师(四)
日本经济之父“涩泽荣一” 独奉孔子为师(四) wenyi 周二, 07/17/2018 - 02:06 【正见网2018年07月17日】
——读《论语与算盘》惊悟儒学真谛
如今天下皆知,日本商企界整体上讲社会贡献,讲诚信,其实这就是儒商的理念在日本的再现,这正是近现代商界领袖涩泽荣一一生实践孔子的教导,在日本商界领域所打下的道德基础。儒家讲的是奉公无私、忧国忧民的君子之德,因此,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为官或经商,都要做到“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儒生最大的心志和抱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就在这里。而诚信,正是基本的人品。也就是说,儒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济世的理想,而具体行为,遵循仁义与诚信。涩泽荣一充分领会儒学真谛,在日本起步创办资本经济实业的时候,在经商领域实践了孔子的教导,才有了今天的日本。
赚钱是为了社会贡献
涩泽荣一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一生不把孔子的教导当作理论来学,而是学到什么就对照自己的生活,把《论语》所说的所有教导,统统运用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全部付诸实践,因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虽然也认为,经商赚钱理所当然,赚不到钱的商业行为,就不是真正意义的商业行为,但是,你赚钱的出发点,你赚钱的目的,绝对不能处于个人的私心,也就是说,赚钱本身没有错,你不能赚钱,说明你的工作没有尽责,等于没做好你的本分工作,但是赚钱是一回事,为何要赚钱又是一回事,也就是你的出发点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民众和国家的富裕,性质就完全不同了。
如果把为了自己获利而作为最终的目标,以此为经商的目的,为自己个人的获利而为,就是违背君子的人格理想,也就是违背孔子忧国忧民,为整个社会民众,为民生担心的精神,那么,这样的商业行为,这样做生意,办企业,就是自私的,赚来的钱不为民生考虑,不为社会做贡献,就会变成仅仅为了个人利益而活着的市井小人,那么就不会得到世人的尊重,当然就会被人鄙视,不仅如此,君子赚钱,取之有道,一定要讲究道义,这样的经营,就是伟大的事业。也会受到世人的尊重。这就是儒商的真谛。
他一生都在践行孔子的教导,在晚年时他一再对晚辈们劝导,要把赚来的钱回馈社会,这些讲话被录下来整理成的书,就是这本《论语与算盘》。(这个书名,是编辑根据涩泽荣一的各种场合的讲话,综合他的主旨——讲究经营要与孔子的《论语》结合起来,在儒家道义的基础上进行活动的精神而定下的。)在书中,记下了他真实的原话和思想。他在“修养不是理论”一节中,这样劝导后辈企业家:“所谓修养的目的,并非为了自己个人,而是必须为一城一乡,进而为社会繁荣和国家的昌盛做贡献。”
他面对当时商人自私自利的心态,曾对一个刚大学毕业、向他请教的某富豪的儿子说,也许他说实话,对方的父亲不会高兴,但他还是要说真话:“财富其实是依靠社会民众得来的,应该积极参与社会的救济与公共事业,尽力做出贡献。这样社会就能健康发展,大家都能受益,产生良性循环,这些必将回到自己身上,自己资金的运用才会畅通无阻,十分稳定,相反,富豪们如果无视社会,以为脱离社会也能获利赚钱,漠视公益事业,必将引起公愤,与大众发生矛盾,失去民众的支持,才是最大的损失。这样自私,对民众对自己都不会有利。所以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不要忘记回报社会,履行道德上的责任和义务。”而且他自己就是这样实践的。
践行孔子的“泛爱众,而亲仁”
直到晚年,涩泽荣一都依然为社会国家日夜操劳,尤其体现在接待来访者的态度上和认识上。他对人不分身份贵贱高低,也不分事情大小,只要能为社会尽力,有意义,他就去做,平等待人,不厌其烦地帮助别人。平易近人,十分谦卑。实际做到了孔子说的“泛爱众,而亲仁”。
在“富豪于道德上的义务”一节中,他说,即使呆在家里,也会有人找上门来,尽管人们出自各种目的,甚至居心叵测的都有,但是他都亲自接待:“不管是什么人,我都亲自与他们面谈,因为世界很大,能人贤者很多,尽管会有居心不良之辈,但如果,不问清详情就拒之门外,就会失礼于贤人。我认为这是我的义务,因此,我不设任何门槛,诚心地以礼相待,如果提出过分的不合理的要求,就明确拒绝,但如果是合理的,有意义的,就力所能及地帮助。”他说人们把接待来访者当作是很厌烦的事,尤其是富贵名流人家,不愿见客,这样是无法履行对社会的义务和责任的。
他还说过:“我在从事经营时,总是牢记这份工作是国民所需,一定要合乎道义来经营,即使事业本身微不足道,个人获利微薄,但是只要是国家需要,社会需要的事业,我就会乐此不疲,十分快乐。因此,我将《论语》视为商业的圣经,努力不偏离孔子指示的正道。”他始终以此为经商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赚钱不为个人的私利,事业必须是对整体社会有意义的才去做。这些,都是他晚年用以培养和告诫后辈的真实讲话。
实际上,他做到了“泛爱众”,用他的经营来爱护民众,来实现孔子济世救民的理想,也证实了他这样行商不仅没有损失,反而众望所归,获得了当时日本国民极大的尊重和敬仰,国家为此给他这位不愿进入官场为政的民间商界领袖,以莫大的荣誉,授予他子爵的爵位,理由就是他为民族的富强,为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时他的身影出现在日本所有的领域,银行一词出现在日本,就是他的开创。此后保险、造船、纺织、邮政,商科大学,福利院等等,几乎一切今天看到的资本经济的各行各业的构架,都在他的指导下创办和完成。人们只要有志于做任何事业,都会找到他,请他监督领导,大家信任他到了难以置信的地步,因为人们从他的成功与修养看到了,几乎听从他的劝导的,都会走向兴盛,而不听忠告的,几乎都失败了。其当时的威望就到了这样的地步。看似奇迹,实则是他不折不扣发誓一生要以孔子的教导来指导经营、办事业,从不为了解决一时困难,而放弃道义原则和经商为公的巨大胸襟带来的必然结果。
谁敢践行孔子的君子之道,用之经商,谁能做到多彻底,谁就能成就相应大的事业。这就是涩泽荣一一生给出的启示,他的成功,就是对儒商价值的证实,对儒商究竟在中国古代具体是何种概念的再现。
日本经济之父“涩泽荣一” 独奉孔子为师(五)
日本经济之父“涩泽荣一” 独奉孔子为师(五) wenyi 周四, 07/19/2018 - 02:05 【正见网2018年07月19日】
——读《论语与算盘》惊悟儒学真谛
如今的人动则大谈现代领导学,管理学,讲的都是手段技巧,如果缺少仁义之心,并不能真正让人发自内心地感动和尊敬,真正的威望就永远无法获得。大海因为能够做到一视同仁,放低姿态,包容万物,而使得天下川流,皆能自动投入大海的怀抱,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泛爱众”的内涵。但是真能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去实践的人却很少,因此,伟人与圣人就不多。因此才说,涩泽荣一在日本近现代资本经济建立过程中的亲身实践才会如此可贵,他为我们给出了一个可以具体参照的样本——泛爱却不失原则。
“泛爱众”与坚守原则
孔子的所有言论和教导,都是基于仁义二字,孟子之后,虽然加上了理智信,也都源自仁义二字,仁可以理解为博爱、同情、恻隐等等人类善心待人的含义,义可以理解为大公无私、义务责任、甘心奉献、遵行正理。仁义合在一起,就会十分宏大,既有爱人容人之心,同情和恻隐之心,又会遵循正理,有原则,无私无畏,将个人荣辱放置身后,做起事来皆有张弛,不会过度偏激。所以,孔子说的泛爱众,既有今天人们理解的平等的博爱,也还包含着有度的原则。涩泽荣一对孔子的教导理解的非常全面,运用得十分到位。
涩泽荣一在“恶中看善”一节中,就非常具体地阐述了这个观点,他平等地广泛地接触和爱护众人,不分贫富贵贱,甚至不排斥人格低下或者大家认为自私的人。但是又非常有原则。那么这是否矛盾呢?我们看看他是如何做的。
因“泛爱众”招致非议
他在文中说道,很多人无法理解他的行为,认为他跟人打交道太过“不分是非善恶”,什么人都接触都接待,比如他一直主张自己要遵守孔子的《论语》来做人、来工作,可是为何要接触反对《论语》的人。还有,即使是被社会批评的人,他也“不分是非”地跟人来往接触。好像无所谓社会对他名誉人格的评价。很多人因此感到不解,向他求教。
面对众人的误解,他是这样解答的:“我在关注自己立身的同时,更希望致力于为社会做贡献,尽可能为社会做有意义的事,让整个国家得到进步。所以我自己的名誉利益,子孙繁荣等个人的荣辱,我把它们放在第二位。因此,我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尽自己对社会的义务,也就是如何帮助更多的人在合适的位置上发挥他们的才智,没想到正是这样的做法,招致了众人的误解。”
“自从进入实业界以来,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自然鱼龙混杂,有人想效仿我利用他自己所长建立实业,干一番事业,即使他的目的与志向很低很狭隘,跟我本质上的目的完全不同,他仅仅只是为了一己利益,我都只看他要从事的事业是否是正当的,是否对社会繁荣有帮助的,就这个判断而已,如果最终他做的事业是对国家社会有意义的,我都会支援他达到目标。”
他还说,自己不仅仅帮助工商业者,对于从事文学工作或者记者也都如此对待,如果有人要采访他,尽管很忙,他也会支持,因为他觉得,只要对方是真心诚意地想要为社会报导有用的资讯,自己说的虽然不会有多大的价值,但是记者们既然如此有诚意要报导,那就接待他们,即使这样很忙,增加了很多琐事,让自己没有空闲,他也不会轻易拒绝。这样做,不是仅仅为了那个人本身,而是考虑到他的工作也是社会工作的一部分,也是服务于大众的,属于社会利益的,所以才会亲自面谈,不管此人是谁。认识还是陌生。只要他的要求符合社会公益和道德范围,他都支援。
无私才能容人 才是真君子
涩泽荣一对孔子泛爱众的理解十分正确,他包容人,不排斥人,也不会将自己的理想和根本志向,人格要求强加给他人,他学习孔子,学的是如何按照教导去做,去善待他人,而不是个人的人情喜好,我喜欢你就对你好,不喜欢就拒人千里之外,拿着自己的标准衡量所有的人,不符合就不来往不接触,如果真是这样做,就不是真君子,也不会有成就。
我们知道,孔子有弟子三千,性情、才能、品德高低全都不同,得意的弟子仅仅72人,如果这样不能容人,孔子当年何必广收门徒,干脆有选择地教自己喜欢的弟子就好了。实际上,孔子办教育不就是为了德化众人吗?人人都是君子,也就不用他教育了,所以排斥跟自己不一样的人,拿着自己的高标准去要求别人,本身就违背了君子之德,也违背了孔子的教导。修养是用来要求自己去善待人的,而不是要求别人如何高尚,并因此排斥人的,更不能看不起不如自己的人。
所以,那些人不理解涩泽荣一,是从根本上不理解孔子的教导,以为用个人的感情维护孔子的学说就叫做真的孔门儒生了。对反对孔子的人就讨厌绝交,这绝对不是君子,孔子不是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吗?看来学了孔子的学说,不等于真的懂得如何做人、怎样才是真正地维护孔子。
涩泽荣一才真的称得上是孔子的弟子,修的是自己,而不是要求他人跟自己一样。反而处处替人着想,站在为社会谋利益的角度,处处给人机会,帮助别人实现目标,协助别人的工作,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没有个人的私情喜好。这就是“泛爱众”的准确理解和实践,用今天的话就是大公无私,遵循道义帮助他人。大公就能无私,无私就能容人,也就是真的君子。实际上,他最后获得了社会的认可,不是官员,却比国家官员还要关心社会,尽国家官员才需要尽的责任和义务。他的包容,使得几乎所有阶层的人都来找他,都愿意接受他的指导,最后将整个社会铺开,建立了大大小小的各行各业。
不忘坚守原则
涩泽荣一说,他平等接待人,但是不会让人利用他的善心做坏事。比如有人找出各种理由向他借钱,很多都是不合理的要求,他如果能当面见到本人,一定接见,然后告诉对方为何不能答应那些要求,以正理让人心服,他不会嫌弃这些人,但也不给这些人钻空子的机会,否则,就是害了他,也害了社会。所以他不会毫无原则做事。
就比如上边提到的不好的、自私的人,他也不是没有原则,他还是强调,接待是义务和公务,等于是自己的工作,而非出于个人目的、喜好上的交往,还是看对方办的事情是否正当,不管其个人是否自私,只要他做的是社会允许的,符合社会公德的正当的事业,他都会支援,这个正当本身,就是原则,对方本人自私与否,修养高低都不计较,也不嫌弃,看的是事业的运营是否符合公德。这就是道义、是仁爱,不是个人情感的喜好。所以才说这就叫做大公无私。涩泽荣一的理解和做法,给出了对仁爱、对道义该如何具体理解和实践的参照。
他还说,人是会变的,善恶对一个人是不固定的,不能因为今天不善而否定他的一生。他胸襟宽大,给人机会,所以改变了日本商人,建立了日本商界救济社会的儒商价值观。也给出了如何成为真正的领导者的参照。
日本经济之父“涩泽荣一” 独奉孔子为师(六)
日本经济之父“涩泽荣一” 独奉孔子为师(六)【正见网2018年07月20日】
每年从四月开始,日本新的年度就要开始,这之前的大学毕业生,总因人才过剩,面临就业难的问题,现代的高等教育,为何培养了一大群的精英,却无用武之地,人们越来越感到竞争的疲惫和前路的迷茫。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其实涩泽荣一早就预见和解答过这个问题。跟我看到的今天的教育问题不谋而合。如果我们的学生能早早懂得这个道理,必定人人皆能做到心中有数,人尽其才并非难事。
下一年度的应届毕业生,为使自己解脱这样的困扰,最好从中学就定下适合自己的目标。读一读这位实业界先驱对后辈的教导,定能获得意外的收获。得出适合自己的答案。
人才过剩,求职难?原因何在?
在《论语与算盘》一书中,有“人才过剩的一大原因”这一章节。也就是说,涩泽荣一在晚年教育后辈时,曾亲自论述过这方面的问题。他首先从经济现象切入,告诉大家,需求与供给的原理在经济领域存在,同样适合于看待人才的供给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一关系。
他认为,如今(1931年以前的日本)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供给过多,一般来说,受过高等教育,就不甘心从事低等工作,虽然这样的志向也符合情理,无可厚非,但是人们不能忘记现实,现实与个人的愿望不会总是一致的,概括地说,社会里各行各业都需要,不会千篇一律,各种各样的人才都需要,不会只需要高等人才,哪个阶层都有,都需要有人去做。但是有一个现象人人皆知,那就是居于上层领导地位的人绝对只是少数而已,如果人人都因为受过高等教育而不愿意从事受上级管理和吩咐的低等工作,也就是说,人人都要居于上位,不肯低就,不愿意听从指挥,觉得低等工作委屈了自己的才华和能力,那么必然出现大批人才争夺极少数职位和有限的工作种类的问题,这是必然的现实,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无法回避高等职位属于少数的问题。那么如果社会不停地大量培养高等人才,毕业后的竞争会出现什么局面,大多数人会得到何种结局,都不用再说了。
教育方针出了问题
涩泽荣一,在以上的论述中,讲到了所谓的高等教育,然而,他并不认为这样的高等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他说,现代教育的方针出现了问题,以为一味地灌输知识就够了,最后培养出技术高超,缺乏修养的大量相同类型的人,他们不懂屈居人下,傲慢浮躁,只会自命不凡,动则抱怨,这就是忽视精神修养方面的教育所导致的可悲结果。这样一来,人才的供给过剩就是必然的。
这段话已经点出问题的实质,大量的社会工作需要人做,但是这些受过所谓高等教育的人很容易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受高等教育的年头长,付出的经济上的代价也大,所以不仅会自命不凡,不肯屈居人下,也不肯吃亏,心里无法平衡与受低等教育的人干同样的工作,最后导致这样的后果。正所谓高不成低不就,内心非常矛盾,早知道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最后还是落得个从事一般工作,跟中等教育做的一样,何必当初要费尽心力攻读大学。人们最后就会面临这样矛盾的结果。内心的失落很难平衡。因此我们真的有必要从新衡定教育的实质。
古代教育非常简单 人才却各种各样
针对教育带来的问题。涩泽荣一说,尽管古代的寺子屋(江户时代普遍存在的以识文断字,学习实用生存技能,也就是读写算等专门技术知识为主的,由寺院办的民间启蒙教育,跟我国古代启蒙教育还不是一回事,偏重生存教育,技能教育,与现代教育有相似的地方,注重实用性,面向武士低级以下的普通百姓。)在当时不被认为是真正的教育,似乎不值一提,很不满意,但还是有其巧妙的部分(道德启蒙和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不只是同一个教学内容时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而是根据不同的学生的特点指导学生未来各自发展的方向,发挥各自特长和能力,孔子弟子三千,个个才能都不同)。
他进一步解释说,过去的教育方式非常简单,教科书也就是四书五经等,可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却是各种各样的都有,以前的学生可以发挥各自的长处,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特点。长于思考,理性的人,或者头脑灵活的人,就明白自己适合走何种路,于是就会朝着自己的方向继续努力;而听不懂深奥道理,或者觉得自己脑子愚笨的,就不会脱离现实地生出妄想,自己就会做出适合的选择。安心从事普通或者低等的工作。
今天的教育虽然能够让所有人有机会接受教育,但是宗旨却错了(不以品德修养为学问的本质,而是技术知识的灌输)。因此,学生们不懂考虑(连老师也一样)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也不管各种条件是否合适,都非常自负地认为既然都是一样的人,谁都一样可以成为高级干部,高级职员,完全不懂全面考虑和衡量现实的条件,造成今天的恶果。
活出自己的风格和价值最重要
先驱者的道理说的多么正确,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家庭条件不同,自身特长不同,性情不同,古代的人们都很明理,也很本分,就不会像今天那样盲目——整个社会都为了成为人上人而争得头破血流,一旦被淘汰,又如同失去了人生的意义而消极郁闷。可以说现代忽视人格的教育,脱离本人特点和社会现实的盲目追求,人人不甘屈居人下的观念,才是各种问题的实质,也才是导致人才过剩,求职难的根本所在,痛苦来自抛弃传统做人的价值观的变异思想。
一个人如果是真正高尚的,就会善良,乐于助人,就会懂得不得志,也要独善其身,若真的有朝一日得志,必定兼济天下,也就是兼善天下,想的也不是自己个人的荣辱。能进能退,能屈能伸,这才叫做真正的受过高等教育。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有容量领导整个事业。
当年涩泽荣一弃官从商,被人劝阻,因为明治前后,商人被人看不起,他却知道自己的才能合适做这个行业,还知道尊贵与否在于自己做事是否正当,能否心系社会,不存私心。不在干什么职业。尊贵与否,一切都取决于自己的为人。他的功绩与受到的荣誉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我们未来的学子,应该冷静思考自己的特点,早早确定将来合适自己的路,没有必要划定所谓工作和职位是否高级,对社会有意义的都是有价值的。活出自己的风格和特长才会幸福,陷入求职难的痛苦和困扰当中实在没有必要。
日本经济之父“涩泽荣一” 独奉孔子为师(七)
日本经济之父“涩泽荣一” 独奉孔子为师(七) wenyi 周六, 07/21/2018 - 02:20 【正见网2018年07月21日】
——读《论语与算盘》惊悟儒学真谛
上一期,通过涩泽荣一,讲到现代社会出现人才过剩、就业难的原因,就是现代教育将智育与德育颠倒了位置。造成年轻人不懂考虑现实的需要和自己的条件,变得盲目追求理想,人人都不甘屈居人下,谦恭务实的修养荡然无存。其实,涩泽荣一这位商界巨人,年青时也曾盲目追求,下面看看他的实际教训,作为一个良好的借鉴。
涩泽荣一也曾盲目追求
在该书《一生中应走的道路》这一节中,他这样写道:“我于十七岁的时候,就立下了将来成为武士的志向,因为当时的实业家们,跟农民一样,受人歧视,社会上几乎不把商人当人对待,处境实在太恶劣了。”也就是说,他看到日本幕府末年的状态,武士才有地位,商人被人鄙视,而他那时很年轻,很不成熟,不甘被人这样对待,心中非常不甘心,觉得出身在武士家庭即使没有学识,也能获得高等的待遇,实在太不公平,他说自己于是:“再也不甘心作为农民或者商人度过一生,想要成为武士的念头越来越强”。
就这样,他曾盲目地为了摆脱低等的身份,不顾自己是否适合参政,而单纯地为了变成武士,走过了一段弯路。就这样背井离乡,四处漂泊,一直走到了政坛,任职于大藏省,也即是我们说的财政部。他说自己深深痛悔,十几年的光阴,就这样荒废了。
直到明治四、五年,他才下决心离开政界,投身实业界,实际那才是真正适合他的志向。他说,直到那时,他才发现,从政并不适合他的性情和才能,他反思自己:“我年轻时的志向缺乏自知之明,不符合自己的能力,所以才会感到无奈迷惘和动摇。”他感到非常遗憾,如果不被身份的高低所左右,冷静分析自己的条件,性格和才能、素质,能够本分地踏实地做好自己最擅长的商业上的业务,必定早早就积累了多出十几年的实业经验和素养,就比现在更有成就。遗憾的是,由于年轻时的盲目追求,看不起自己的身份,“白白浪费了一段宝贵时光。”他希望后人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
可见,涩泽荣一是在劝人要理性看待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的关系,不要盲目追求不适合自己的东西,为了个人自尊,提高身份而努力,不会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安于本分,踏实做事,做有价值的,对社会有意义的,更加重要。同时他也看到,人们看不起商人,是因为商人当时完全不懂以仁义之道经营事业,一味追逐利益,人格低下,才是问题所在。
摆正义与利的关系 走出误区
那么不当武士,如何被人尊重,提高地位呢?他从小学过的《论语》等儒学让他冷静下来,思考自己作为有汉学修养的人,难道不当武士,不从政,就不是君子了吗?到底学习儒学的目的是什么?他清醒地看到,武士阶层,受过汉学教育,懂得孔孟之道,但是却走了极端,以为君子就不能讲金钱,躲避从事商业,对经营避之不及,造成了非常不正常的现象,如果经营商业的,从事经济活动的,是仁义的君子,钱和利益,不就能造福社会了吗?
事实上,他指出,人的生存,教育,人与人的各种活动的开展,国家各项开支,哪里都需要钱,人人都不去赚钱,何来的收入,何来的经费,国家经济如何变好,国家如何富强?可惜后世的儒学者,走入一个狭隘的理解,把金钱和仁义修养对立起来,完全曲解了孔子的学问。传统的道德教育,初衷是为了矫正世俗贪婪之风,可是却走向排斥金钱的极端,这就离开孔子的真正教导了,于是他再次拿起《论语》,反复研读,越来越清醒,孔子从不排斥金钱财富,只是让人正当获取,正用财富。那些后人偏激的为富不仁,为仁不富的说法,本意是劝人不要堕落,不要见利忘义,没想到人总会走极端。于是变成了君子避开金钱,经商的都是没受过汉学教育的人,以至于商界变成卑鄙低贱的代名词。
所以,他才决意从新还原孔子教导的真意,将孔子的《论语》作为办实业的指导,以现代资本经济的方式,实践儒商的宗旨,创造正当的财富,用来富国济世,福泽社会,这本来就是儒生的大志。
也就是说,他用他的人生,告诉后人,任何职业,只要是做法、心态符合仁义之道,就没有罪恶,如果能救济社会,无论你做任何一种工作,不分大小,不分高低,都是高尚的,都是尊贵的。就看你自己如何来实现。实际是在鼓励人只管关注自己适合的东西,不要好高骛远,要踏实本分,并心怀仁爱之心,这样一来,任何一个理想,任何一种事业和工作,都不会低贱,都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他的确以自己的人生,证实了这一点,让今天日本的商界不仅提高了地位,基本上就是最受尊重的主流阶层。
总之,他就是反复教导青年学子,只有人格高尚,并用高尚的修养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理想,才是真的变成了高贵的人,才能真的被人尊重。成为人上人。而不在于干什么种类的职业,也不在于职位的高低。
日本经济之父“涩泽荣一” 独奉孔子为师(八)
日本经济之父“涩泽荣一” 独奉孔子为师(八)【正见网2018年07月23日】
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出到社会,即使如愿以偿挤入人人向往的大手企业,却在工作中屡屡碰壁,最后发出怀才不遇,上司待己不公的愤恨。他们得不到上司的赏识,得不到提拔,甚至被后来者超越,只好感叹世道不公,命运不济。然而涩泽荣一却以自己的巨大成功,否定了这种谬论,他告诉后辈:孔子讲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看懂了这句话的真意,并懂得运用,就会拥有成功的智慧,走出怨天尤人的误区。
尊重上司决定 放下自命不凡
在“亲力亲为”这一节中,涩泽荣一有这样一段话:“无论安排工作的人是谁,都不会将重要的任务交给缺乏经验的人,就算是丰臣秀吉(日本三大统一过日本的将军之一)那样的了不起的大人物,最初在织田信长(日本三大统一过日本的第一位将军)手下做的,也仅仅就是给人提鞋那种卑微到极点的打杂的工作。有的年轻人抱怨上司没有眼光,认为自己受过高等教育,不应该像学徒一样只是做些打打算盘,记录账本的简单平凡的工作,那种想法是不对的。让有才之人做琐碎的事,从效益角度看似领导不会用人,其实那是他故意如此,自有其道理,青年人就只管做好自己的本分,尊重上司的决定。莫要内心不平,一味追究上司那样用人的理由。”
这段话,明显告诉后辈,上司用人不仅仅看你是否有才,而是要在小事上积累你的经验,如果小事都完成不好,大事就不敢交给你去做,他在观察你,考验你的工作态度。这就是理由。因为一个只懂欣赏自我才华的人,往往不懂顾及他人的感受,而许多重要的工作,仅仅靠着一个人的能力,不管这个人才华多高,都不可能完成,需要集体的配合完成。
如果你有自命不凡的心在,必然看不起不如自己的人,大的工作,重要的工作,如何敢交给你呢?一个不懂善待他人的人,必然处处以自己为中心,苛责别人,居高临下,傲慢无礼,这样的修养,即使坐在高等职位,也无法让下属心服,必定矛盾接踵而来。说白了,就是孔子说过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都希望上司关注自己,看重自己,为何要自视高人一等,看不起才华不如你的人呢?这不就是领导看你太过自傲,非要去去你自视高人一等的心吗?让你学会配合大家,变得谦虚谨慎吗?当你学会谦虚待人,小事也恭敬地认真的完成,大家都会被你感动,认可你的态度,从而看到你的真诚,你的修养,谁会不愿意接近你呢?那时,你的高才华,不用自己去宣扬,大家都会主动称赞你了不起。是不是这个道理呢?
己欲立而立人 才会成功
很多人误解了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的真实含义,将此话理解成自己只有立足于社会,有威望和能力,有足够的财富了,然后才去帮助别人,很多人因此藉口自己还未扬名、富贵,所以无力帮助别人,所以现在只能顾及自己,实际上正好相反。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个“欲”字就毫无必要了,干脆变成“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好了。涩泽荣一在自己的《论语讲义》中非常明白地指出,这句话非常实用,能轻而易举解决人的烦恼和人生难题。等于直接告诉你如何做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具体含义是说你要想(欲)立身扬名,取得成就,那么就以待己之心待人,自己都想立足社会,都想要成为达官贵人,希望得到上司和世人的认可和尊重,那么,别人何尝不是如此,所以,你无论身处何地,做何种工作,无论身份大小,就是要懂得尊重他人,尊重领导的决定,尊重比自己才能低的人,一视同仁善待他们,这样,你就等于先把别人立起来,先把别人撑起来,帮助了和成就了别人,别人难道不会被感动吗?不会感恩吗?
所以这句话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告诉人要先他后己,你帮助了别人,比如好好完成领导的吩咐,让他安心,成就他要做的事,成就他的整体安排,他难道会看不见吗?就像家中对待父母的吩咐,毫无怨言,没有不公的抱怨,觉得自己要帮着做家务照顾好弟弟妹妹,让父母安心,认真去做好很琐碎的小事,父母就会很欣慰,在社会也是一样,人心并无区别,你能听从上司的安排和吩咐,就等于你在帮助他完成一件任务,而且做得很真诚很认真,他就会很欣慰,很安心,否则人人都不支持他,工作被消极对待,他自然内心着急不安,你把上司立起来,上司自然会感恩于你,也会回报于你,而且你的工作态度认真勤恳,对上对下很有容人之心,会让他欣赏你的修养,觉得这个年轻人是值得信任的人,有了放心的感觉,将来有重大的事自然会想到用你。
这样的做法,不是以自己为核心思考问题,而是先帮助别人,这样才能让自己真正被大家认可,喜欢,亲近和帮助,也自然就在社会立足了,在公司立足了,最后自然就尊贵了发达了,都是很自然的事情。
涩泽荣一的一生,就在这样实践,他总是帮助别人,不分阶层与身份,总是尽力支援他人,虽然不走官道,拒绝从政,在众人的反对下,从事当时最卑微的商业40年,却获得了从国民到天皇的尊敬,被国家授予子爵的荣誉,被国民誉为实业界之父,资本经济之父。这样的成功,靠的就是仁心,遵从和实践孔子的教导。我们在逆境中学会运用这句话,必将看到成效。很多问题就会变得很简单。
其实很多人之所以误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是因为不能自己认真读完孔子的《论语》,孔子的很多话,都是从不同角度,回答不同弟子的各种问题,说的都是做人的学问和道理,在家劝你尊重父母照顾兄弟姐妹,此为基本的孝悌。在社会,劝你对君主或者先辈要忠义,认真工作,尽自己的本分,对朋友要有诚信和友好,这些都是孝悌的扩展和延伸。所以不管孔子说多少,都不会离开这个核心。这句话,就是从另一个角度在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角度相反,但善待别人的仁义道理却是一样的。
很多人看不懂孔子的话,是因为不理解孔子是在劝善,一生都在劝各种阶层的人如何尽自己的本分,那当然面对国君,就希望他们施行仁政,尽到君主的责任义务和本分,照顾好百姓的生活。面对弟子,教他们如何对待家人,朋友长辈,对待上司和下属。都是讲的一个仁字,也就是想要成“人”,就要成“仁”,人与仁同音,也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先祖,非常的智慧,天机早就蕴含在文字里。以善心对待所有人,这才是有教养的君子,才是真正的人,才能立身扬名。成功之道,就在其中。
日本经济之父“涩泽荣一” 独奉孔子为师 (九)
日本经济之父“涩泽荣一” 独奉孔子为师 (九) wenyi 周二, 07/24/2018 - 02:05 【正见网2018年07月24日】
——读《论语与算盘》惊悟儒学真谛
日本有英才教育的说法,这种教育几乎由百年名门私立学校所承担,它们都拥有自己独自的教育理念,核心就是培养具有领导才能的精英。所以,日本的私立名门,大多采取中学高中大学一贯制的培养体制,非常像古代培养儒生的体制。也就是说,如果自己有心成为企业老板,或高级经理,不经过英才的教育,很难懂得真正的经营实质、为企业指明方向,光有技术,无法成就大业。
涩泽荣一眼中的英才
涩泽荣一没有在书中专门论述过,何为英才,但是在“现代教育的得失”这一篇中,却提到了英才教育这四个字。读到此文,我才明白过来,原来,日本今天的英才教育,指的是古代儒家的修养和现代的技术知识完美结合的教育。
他说,在他二十四五岁的时候,也就是明治维新前夕,教育完全不同,很多人都认为那时的教育能让青年人有理想抱负,有务实和不屈的精神,原因在于那样的教育是英才教育,当时日本只有上级武士阶层,才能有资格系统接受汉学高尚的修养教育,因为社会不需要太多的英才,英才被认为是伟人,伟人在社会不需要太多,而承担管理百姓,需要拥有治理国家或者治理一方地域的人,毕竟是少数,所以,百姓即使想要受教育,也不过只停留在识字、能写信交往,会算盘与加减乘除等计算技能,能做买卖就可以了,并未读过四书五经和重要的历史这些经国济世修养的书籍,所以日本,只有武士才懂得何为高远的理想,何为广博的见识。如何管理百姓。
他还说,由于孔子强调仁孝为本,让人重视义理,懂得廉耻,所以,他当年受到的教育就会让人自然懂得忧国忧民,懂得务实,懂得廉耻和信义。而现代的教育,虽然提供平等教育机会,但是偏重智力技能,结果在小学就要学习很多课程,进入中学大学后,科目更多,积累了多种知识,却忽视了修养,缺乏道德方面的教育。如此一来,品行实在令人担忧。不仅如此,完全失去学习真正的目的。理想与大志是为国为民,是以仁义为核心的,也都完全不懂得了,所以,学了一大堆的知识和技术,最后作为人,究竟为何活着,要把才能用在何处,根本没有判断的见识。以至于,最后,糊里糊涂地面对现实,四处碰壁后,回到原点问自己为何要学习,而这些,在过去的教育中,是首先要告知学生的。
他的话,点明了日本英才教育的来源就是古代日本武士、贵族受到的儒学教育,与我们中国区别仅仅在于,中国是全民都可以受到这样的教育,教育没有阶层的限制,所以自古出现许多贫寒出身的著名儒者,《三字经》里就有孙康映雪的典故,鼓励人在贫苦和逆境中要好好读书,懂得济世的修养和学问。科举考试正是这种平等受教育的证明。
尽管日本当年的英才教育只限于贵族和高级武士,但是儒家教育的实质不会改变,不管人们如何评价日本这样的做法是否正确,的确让人看到,接受系统的圣贤教导,才能让人拥有正确的理想和志向,从小知道自己为何要接受教育,拥有正确的人生观。这就是英才教育的实质。
进私立名门 需从中学开始
今天的日本,历史悠久的名门私立学校,多采取中、高、大学一贯制教育,目的就是继承古代的教育传统,当然也有采用西方的人格教育的,都以培养英才为目的,现代的各科学习虽然也会学习,但是速度与进度非常快,为的就是早早学完这些学科,好培养将来进入社会处理问题,应对复杂情况的实际能力,过程中,十分重视古典的学习,礼仪的教育,所以一般公立学校的学生中学毕业后,即使考入这些私立名校的高中部,也无法和这些原校学生在一起学习,而是另外开辟外来班级。因为没有系统教育,进度也跟不上。
如果有意让孩子成为了不起的人,可以考虑选择名门私立学校, 了解学校的教育宗旨,最为关键。并千万记住,从小学就开始,选择好将来的学校,中学就考进去,才能受到最好最系统的英才教育。当然也有小学就开始的私立学校,根据自己家庭的承受能力和孩子自身的情况灵活选择适合的学校,每个学校都有自己偏重的特点。
修己以安百姓
英才教育,核心是什么呢?自己能自学培养吗?当然,古代的典籍不是还在吗?说白了,一个人若要成为人上人,就要向古代圣君学习,古代最为人们所了解的圣君的典范莫过于孔子提到的尧舜二帝。就是孔子在《论语.宪问》中说过的话: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翻译成今天的语言,就是说,孔子的弟子子路,问孔子何为君子,孔子说要修好自己懂得尊敬人,懂得敬天,敬君王,敬父母,然后,子路又问,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又说,修好自己,才能让周围的人安心,照顾好身边的人,让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儿女,甚至朋友亲族都能安心无忧,子路还不明白,孔子就进一步说,修好自己,才能最后拥有安置好百姓的能力,让天下高枕无忧,平安度日,这是圣王尧舜都时时奉行,最为关注和谨慎对待的地方。
这段话其实就是后人理解的儒家教育的根本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源。一切都从修正自己开始,一步一步延伸到治理国家,德化天下。所以,一开头的修己以敬,这句话,最关键,是后边的基础。
尧帝因舜的谦恭孝敬,对父母以德报怨,对幼弟全力照顾,懂得恭敬地仁爱地照顾上下所有的人而把帝位传给了舜。舜从小受尽父母虐待而不改仁爱之心,他无论走到哪里,百姓都愿意跟随,几年他在的地方,无论刚开始多么贫苦偏僻,都会变成乡村甚至城镇,这就是人格的力量。英才的首要能力就是感化民众的力量,让人追随的力量,道德的力量。这一切,从敬天地父母开始。延伸到敬天下百姓,此为安家,安百姓,治国的首要修养。所以,接触日本人,你会发现,越高的阶层,越恭敬谦卑,彬彬有礼,非常注重谦卑的姿态。
今天的学子,想要管理好企业,无人愿意跟随,如何成为英才,之后,识人的能力,也非常重要,因为凭藉自己一个人,无法管好企业,用人就显得很关键。涩泽荣一会告诉我们,如何运用孔子的学问,来指导自己选择人才。
(待续)
日本经济之父“涩泽荣一” 独奉孔子为师(十)
日本经济之父“涩泽荣一” 独奉孔子为师(十) wenyi 周三, 07/25/2018 - 02:20 【正见网2018年07月25日】
——读《论语与算盘》惊悟儒学真谛
涩泽荣一,不仅懂得善待别人,竭尽全力为社会做贡献,还在他的“论语讲义”中留下了如何用人,如何选择人才的真知灼见。
了解了他的想法,很多人也许会恍然大悟,为何自己成绩如此优秀,却在人才采用的面接后,被审查的领导淘汰了,即使未被淘汰,也不会马上得到重用。站在采用人才的公司角度看问题,才能真正了解自己,揭开迷惑,放下不满和愤恨。
只因捡起一根针 他被采用
我们很多人大学毕业,寻找工作,在日本往往会碰到面接,就是直接与公司的人见面,直接被公司问各种问题,最后决定是否被采用。大家都很紧张,不知道会被问何种问题,其实无论具体问题为何,无论人们如何运用兵法的原则,了解公司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对应自己的技能和专长,来预想问题,准备答案,有一点很关键,就是是否关注别人,考虑别人。
记得有一个故事,说是一个人面接完毕,看到地上有一别针,他离开时,顺手蹲下,捡起那根针,以免伤害别人,就关门离开面接室,没想到,就这个动作,打动了面接的公司领导,决定采用他,他的成绩并不是最突出的。
很多人会纳闷,这个很重要吗?这么微小的一个动作,就能决定这么大的事情,决定人的命运吗?我们先不说故事本身是否真实,不相信也无所谓,且看公司采用者一方是如何看问题的。想想在那样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人往往精神非常紧张,为了获得公司的喜欢和认可,真的是费尽心力。发挥的最重要时刻到了,人最关注的当然是自己的命运和最后结果,谁在那时,会有余地去关心别人呢?谁能在那样关系到自己视为存亡的关键利益时刻,以平常心看待,做到时时习惯性地关心别人是否有危险,想要照顾别人呢?这样的人太少了。
也就是说,他能做到不慌不忙,说明他没有争抢之心,只是礼貌地尽力回答好问题,以后的结果,随其自然,能放下对结果的担心和执着,面接结束马上就去做自己作为一个人来说,最平常的事情,看到地上有危险的针,会伤人,想都不想,自然就捡起来,这样的人,正说明,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周围人的身上,而对自己如何,能够顺其自然,随遇而安,也就是说,这样的人,一定在日常生活中习惯性地这样做,才能做到的,否则,即使读了很多讲道德的书,没有在生活中实践过,就算同样的情形发生在他的身上,他也不会注意地上有无危险的东西。 因为他从来没有关注过周围的人。遇到任何事,首先想的必然是自己的得失,何况在如此关键紧张的面接时刻,哪里有余地,眼中能看到其他的如此微小的、地上有一根针的事情。所以,那个人,不是幸运,不是天降机会,给他在领导面前表现的机会,而是日常实践的结果,这样的人,机会处处都会跟随他。
这就是领导思考问题的方式,因人生经历丰富,从很小的事情很小的动作,就能看到人心的本质、人的日常的品行究竟如何。所以,如果大家学校考试成绩相差不大,或者有人成绩稍微逊色,但是由于是一位懂得关照别人的人,领导们宁愿采用成绩稍微差一些的,而不是成绩最优秀者。为何把对他人的关心看得如此重要呢?我们先看看作为日本资本经济之父的涩泽荣一是如何认识的。
选择人才 看他如何对待家人
涩泽荣一终生都把孔子视为导师,每天读《论语》成为他的日课,经营上更是反复运用和实践,因此他懂得孔子无论对弟子们说了多少话,都是根据生活中,不同弟子碰到的不同问题,从各个角度讲解仁义二字的具体体现,都是围绕仁义二字在展开,而仁义的实践,就从人生下来后,刚刚开始面对的家庭中的孝悌开始。这是人必须做到的第一步的基本修养,所以孔子把孝悌奉为仁义之本。
涩泽荣一读书读得很明白,深深懂得这一点,所以他读《论语》,就会思考人的本质,思考为何孔子把这一点看得那么重,人能否在家做到孝悌,为何如此重要。《论语》冒头的“学而”篇中,第二句,这样写道: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里的“弟”通“悌”。意思是说,孔子的弟子有子说,一个人在家能对父母兄弟尽孝悌之道,却喜好冒犯上司的,实在少见,不好冒犯上司而好引发混乱,引发社会动乱,国家动乱的,从未听说过。君子只要能领悟做人的本质在哪里,就不会迷失正道,无论面对任何境况,逆境也好,顺境也罢,都不会紧张动摇,非常清楚自己该如何走自己的路。孝悌正是君子修行仁道的根本。
涩泽荣一说,自己读到这句话,立刻明白,如何判断用人的原则,那就是能够对父母和家人行孝悌之道的人,就是最安心可靠的人,“一个人无论有多厉害的才华,本事,如果对人不善,没有仁义孝悌之心,是不会受到周围人的喜欢的,也不会被社会接受的,甚至对于责任义务,都不愿履行,更可怕的是,还会把才能用到坏事上。就会扰乱了公司,引发事端。所以,我在用人的时候,优先考虑的是人品,而非才能。观察他在家能否孝悌父母兄弟,能否愿意为家人尽心侍奉,非常重要。这样的人,他至少做事踏实,不会动不动就傲慢待人,有责任,肯付出,让人安心。”
日本当代的企业顾问,在分析企业失败与成功的原因时,也提到孔子的教导。认为孝悌之道让人懂得真心地感恩父母,自然出到社会,懂得顾及别人的感受,懂得谦卑待人,尊重和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永远不会将自己的才能视为骄傲,而是能时时不耻下问,关照社会的人,配合社会的需要奉献自己的能力。能这样做,才能注意到别人的需要和烦恼,才能倾注热情于自己的事业,成功是必然的。而失败的人,就是处处以自己的利益为核心考虑问题造成的,一个不懂关心别人的人,不想为别人付出的人,被社会厌恶、淘汰,理所当然。
所谓的英才,应该奉行孝悌之道,明白谦卑奉献的重要;高高在上,自我陶醉,必然失去人心,何谈立足于社会,何谈成功呢。只要懂得这一点,一个平凡的人,诚实尽责,无怨无恨竭尽全力做好自己分内之事,也能最后被领导信任和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