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鉴今:地方官要严以律己,公正执法(数文)

恭谦


【正见网2014年11月06日】

一、汲黯请罪

黄河以北的怀县,发生火灾,烧毁房屋一千多家。汉武帝便任命汲黯为钦差大臣,前往视察,救济灾情。

汲黯回宫后,向汉武帝汇报时说:“怀县一带房屋失火,烧毁了一些相连的房屋。这件事,尚不值得担心。我路过河南洛阳一带时,却发现这里因水旱灾害,造成一万多户人家流离失所,甚至发生父子相食的现象。这里的灾害,实在很严重。于是,我便恭敬、慎重地利用皇上授给我的权力,以钦差大臣的名义,开放河南官方粮仓,来救济水旱灾民。此事办完了,现在,我请求上交钦差大臣的职权,甘愿接受因为违反皇帝原先的使命,而给我以制裁!”

汉武帝认为:汲黯做得有理(根据实际情况,改变皇上的指令)。而宽容了他的过错(违背皇上的指令),并且还提拔他为荥阳令。

(事据《通鉴纪事本末》)

二、一马与五十马

王禹偁(读称)曾为李继迁写了《李继迁制》,李继迁送马五十匹给王禹偁作为报酬,王禹偁没有接受。

后来,王禹偁出任滁州刺史时,福建人郑褒,步行前来见他。王禹偁爱他儒雅,便买了一匹马送给他。

有人向宋太宗揭发说:“王禹偁买马,少付给别人钱。”

宋太宗想了一会儿,说:“他能够不接受李继迁五十匹马,难道又会少付一匹马的钱吗?”

(事据《宋史》)

三、地方官要严以律己,公正执法

宋朝名将马仁瑀,坚持正义,道德感人。

马仁瑀在瀛洲时,他哥哥的儿子,因为喝醉了酒,杀死了一个平民,被抓到监狱里,按照法律,应当判处死刑。

被害人的家属,主动跪到马仁瑀那里,向他请求说:“你侄子和我们家,无怨无仇。他完全是因为酒醉,一时糊涂。应按过失伤人罪论处,不能判处死刑。”

马仁瑀执意不肯,回答道:“我是当地的长官(当时他为瀛洲防御使),我的侄儿伤人,明明是仗势欺人,哪里是什么无心之错呢?如果我不是地方官,他会随便杀人吗?国家法律是大公无私的,我岂敢徇情枉法?我宽恕了他,怎能管理好乡民呢?”

结果判处侄儿死刑,并很好地处理了受害人的丧葬和善后事宜。

德以立己,方以达人。教化乡民,首先自己要为人师表,己身之德,足以感化人;己身之义,足以教育人。马仁瑀认为:自己身为地方官,必须严以律己,公正执法。

因此,乡民都非常爱戴他,吏员们都很敬畏他。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每个地方官,都能象马仁瑀那样,乡里自然会形成纯朴的社会风气。

(事据《宋史》)

四、廉吏刘松

刘松在明洪武十三年任吏部尚书,自幼学识渊博,性情廉洁谨慎。兄弟三人,共住一栋茅屋,有田园五十亩,等到他官至尚书时,家产也还是没有增加。

他盖了十年的一床布被,因被老鼠咬坏,才换了一床,换下来的布,用来给孩子补衣服。

他在任职期间,从没因家里的事而影响政务。到北平任察司副使时,只带了一个僮仆赴任,到了目的地,就让僮仆回去了。

晚上他要府衙里的其他人,都回去。他一人在那里挑灯苦读,经常读经书到天亮。

(事据《明史》)

五、郝超的品德

东晋大臣郝超,与谢玄有矛盾。

前秦苻坚,要攻灭东晋,而且已占领了梁、岐一带,直逼淮水以南。这时,朝廷准备让谢玄,北伐苻坚,但是一时拿不定主意,朝廷不太相信谢玄能够尽力、胜任。

只有郝超站出来,坚决地说:“谢玄北伐,一定可以成功。我曾和他一起,在桓温将军手下共事,知道他凡事都能尽力,即使是日常交际的小事,也会认真负责地办好。因此可知,让他北伐,一定能取胜。”

当谢玄在淝水大胜苻坚后,人们都赞叹郝超有先见之明,又敬重他不因为平时和谢玄有矛盾,而埋没谢玄的才干。

(事据《通鉴纪事本末》)

六、孔子遇到一位智者

传说孔子在去泰山的路上,遇见荣启期,正快乐地坐在路边,自弹自唱。孔子于是问他:“请问你为什么如此快乐呢?”

“我快乐的原因很多,首先,天地万物之中,以人为最尊贵,我有幸生为人,这是我快乐的第一个原因。人有男女之分,男尊女卑,我有幸生为男人,这是我快乐的第二个原因。人的寿命有长有短,有人刚一出生,就死去了。而我有幸活到九十岁,这是第三个快乐的原因。”

孔子又问他:“虽然是这样,但你的生活很艰苦,这样的生活还谈得上快乐吗?”

荣启期说道:“至于生活上的贫困,对我来说是极平常且不重要的,因为我淡泊如饴。”

孔子于是说:“荣启期是个懂得处理生命的智者呀!”

(事据《通鉴纪事本末》)

七、君瘦天下肥

唐玄宗有时在宫中举行宴会,或是到郊外游猎。稍稍感到有些过分时,总是问左右随从:“韩休知道这件事吗?”话刚说完,宰相韩休规劝他的文书就到了。

唐玄宗曾经照镜子时,闷闷不乐,左右的人对他说:“韩休做宰相这段时间,陛下比以前瘦了很多,为什么不把韩休罢免了?”

唐玄宗说:“我相貌虽说消瘦,而天下却必定富足。萧嵩向我奏事,常常顺着我的意愿,等到退朝后,我睡不好;韩休则常常对我据理力争,等到退朝后,我睡得很香。我任用韩休做宰相,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我自身享乐。”

(事据《唐书》)

八、颜元坚持自学苦读,成为大学问家

清代的颜元,四岁时,被送给了一个姓朱的人家当儿子。朱家的日子并不富裕,颜元既然没当上秀才,生活的重担,就压在他的肩上。二十岁以后,他成了壮劳力,农忙时节,他每天起早贪黑的下地耕田,种庄稼,累得腰酸腿疼。农闲的时候,他又当起了医生,出去卖药,看病。后来,又当起了教书先生。就是这样,朱家的人,对他还是另眼看待。

但是,颜元并没有丧失信心。他着迷地读着各种书,在昏暗的油灯下,做着各种笔记,决心靠自学,来研究大学问。

他一生埋头教书和研究,成为清代初期最著名的学者之一。颜元还兴办新型学校,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界的先驱者。

(事据《清史稿》)

九、李昉的奇特行为

宋朝时代的李昉,在担任中书令时,常有请求提拔的人,来拜访他。李昉对有些人,虽然知道他的德才兼备,可以升用,却一定要正言厉色地将他拒绝。但不久便提拔了他。而对那些德才一般,不值得提拔的人,则一定和颜悦色地予以接待。

李昉的子弟们,问他为什么这样?

李昉说:“提拔贤能,决定权在上面,我要是接受了他的请求,就是在拉拢、培植私人感情了。所以,我坚决给以拒绝!使他们把被提拔的恩德,归之于国家。象那些不被提拔的,既然他达不到目地,我还不给人家几句好话,这是加深其痛苦的做法。”

(事据《通鉴纪事本末》)

十、孟子善于启人知过

有一次,孟子到齐国的平陆县,见到了长官距心(人名)。孟子对距心说:“听说你这里有一个使用戟的兵士,在训练中,一天有三次失职。你不打算把他除名吗?”

距心说:“不用三次,有一次就把他除名了。” “你说的对!可是你自己失职的事,也很多呀!”距心火了,大声说:“我有什么错,请您指教吧!”

孟子说:“请你想想,在兵荒马乱的年岁里,你管辖的百姓,年老体弱的四处逃荒,不少人死在荒山野岭。年轻力壮的逃向四面八方,少说也有好几千人吧?”

距心争辩说:“先生讲的事是有的。可是救灾的事,不是我这样的地方官,能办到的呀!”

孟子说:“比如一个人,接受了为别人放牧牛羊的任务,他就应该想方设法,去寻找牧场和草料。如果牧场和草料都找不到,他是把牛羊还给主人呢,还是等着牛羊饿死呢?”

距心听了,诚恳地说:“平陆的百姓,得不到救济,实在是我的罪过呀!我知错了!”

过了几天,孟子回到临淄,见到了齐宣王。齐宣王问他:“先生这些日子,到过了齐国的一些地方,有什么事情,需要告诉我吗?”

孟子说:“我在贵国走了些地方,也认识了五位地方长官。可是,其中能知道自己罪过的,只有距心一个人。”接着孟子把他和距心的谈话,讲了一遍。

齐宣王听后,沉思了一会儿,恍然大悟地说:“地方官不知道自己的罪过,这本身也就是我的罪过呀!”

能够及时认错并且改过的长官,都是会得到人民尊敬的!

(事据《通鉴纪事本末》)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