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5年02月13日】
一、匡衡忧国求退,以让后贤
《汉书•匡衡传》记载: 匡衡,字稚圭,汉朝东海承人。皇上因为新即位,多次褒奖他为民解忧除患的事。大臣匡衡,为此默默不语,深感不安。
大臣匡衡,每当国家出现有水、旱、风、雨等灾情,他就在皇上面前,责备自己,并且强调自己年老而体弱,要求辞官退休,以便让年轻而有能力的人,出来做官,为国家干事业。
二、一蛇二头的隐患,必须速除
《元史•姚天福传》记载: 姚天福,字君祥,元朝绛州人。至元年间,他官拜监察御史。大德年间,他又累官参知政事。
当时,御史台设置了两位御史大夫,他们经常意见分歧,无法统一。影响到工作,不能顺利开展。
姚天福启奏皇上说:“在古代,有人曾说:一蛇九尾,头一动,尾巴跟着也动;一蛇二头,则不能前进一步。在如今,我朝台纲不振,互相掣肘,有一蛇二头的隐患,必须速除。皇帝陛下,如不急速拯救台纲,那么,时间一久,台纲将会紊乱得不可治理。”
三、范滂清正,按察官吏,以救时政
《后汉书•范滂传》记载: 范滂,字孟博。他少年时,以清亮高节,为州里人所钦服。因此,朝廷以范滂为清廉的榜样,皇帝下诏,委派他按察(检察督导)官吏。
范滂登车上任,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等他到了州境,太守和县令,自知有藏污纳垢的罪行者,便望风自解印绶而去。
四、救时宰相姚崇
《唐书•姚崇传》记载: 姚崇,字元之,唐朝陕州硖石人,被封为梁国公。他曾经虚心探问齐瀚说:“我为宰相,干得如何?”
齐瀚说:“公可谓救时之相。”姚崇自谦、感叹地说:“救时之相,岂易得哉!”
五、辛弃疾直论时事
《宋史•辛弃疾传》记载: 辛弃疾,字幼安,历城人。当时,虞允文执掌国政,皇帝锐意恢复国力。因此,辛弃疾纵论南北形势及宋、金二国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特作《九议》和《应问三篇》、《美芹十论》,奉献给朝廷。内容都是针对时下的弊端,耿直进言,毫不隐讳。
六、谢枋得“如惊鹤摩霄,不可笼执。”
《宋史•谢枋得传》记载: 谢枋得,字君直,弋阳人。他生性好直言,与人论古今治乱以及国家大事,必掀髯抵几,跳跃自奋,以忠义自任。
徐霖称赞他,说:“谢枋得如惊鹤摩霄,不可笼执。”
七、“朝廷有直臣,天下方太平!”
《旧唐书•张万福传》记载: 张万福,魏州元城人。阳城(人名) 等人,到延英门,直责裴延龄为奸邪!皇帝震怒,想加罪于他们。
当时,张万福拜伏于延英门,劝止皇帝,大呼说:“朝廷有直臣,天下方太平呀!”
八、古今治平之要,在“三足”
《唐书•卢景亮传》记载: 卢景亮,字长晦,幽州范阳人。
他曾经认为:古今治平之要,在于“三足”。他说:“作为国人的君主,能做到足食、足兵,而又得到知识分子的信任,天下就可以有作为了。”
因此,他就收集自轩辕皇帝以来,至唐朝治理国家的重要经验,著书上、下篇,号称《三足记》。
三足即:百姓足食、国防足兵、君主足信于士子(君主能得到知识分子充分的信任)。
(均据清代程维周《人镜类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