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5年07月09日】
一、曾参劝妻守诚
孔子弟子三千,而特别贤能的,有七十余人。他的学生大多于学问之外,又十分注意修身养性,恪守礼仪,行为高尚。曾参,字少舆,小孔子四十六岁,为孔子七十余贤弟子之一。
《韩诗外传》记载,曾参早时曾经为吏,俸禄微薄,但仍高高兴兴,不减其乐。后来他的职位高了,俸禄很多,却反而北向而泣,丝毫不觉其乐。曾参自己解释说:“俸禄少时,因为我的双亲在堂上,可以用薄俸奉孝养双亲,所以很快乐;后来我双亲都不在了,虽位高禄多,却已经无亲可以奉养,所以悲伤而泣。”因为这件事,其老师孔子认为曾参“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
曾参品行端正,是因为他经常注意自我约束,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格。据他自己说,他每天的必修课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意思是说,他每天都要三次反省,从忠、信、习三个方面,去对照检查自己:为别人办事忠诚不忠诚,与朋友交往诚信不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没复习。
不仅如此,曾参还受其老师孔子的影响,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从平时的言行中,培养子女的良好品德。
有一次,曾参的妻子,要到市场上去买东西,年幼的儿子,尚不懂事,跟在母亲后面,吵闹着要一道去。因为带着一个年幼的孩子,毕竟不方便,做妈妈的不愿带他去,孩子便哭了起来。曾参的妻子,被儿子纠缠得无法可想,便随口哄骗儿子道:“你在家里好好呆着,等我从市场上回来,把我们家的猪杀了给你肉吃。”
曾参的儿子一听这话,非常高兴,便不再哭闹,真的乖乖地呆在了家里。
曾参的妻子,并没有将这活当真,所以她从市场上回来后,便将此事丢在了脑后。
不料曾参听到妻子对儿子的许诺,却并没有当成戏言,他真的将家中养的猪捆绑起来,准备宰杀。
曾参妻子急忙拦住丈夫,说:“我不过是随便哄哄孩子罢了,你怎么
还真的要杀猪?难道为了这么一句哄孩子的话,就真的把一头大肥猪杀掉吗?”
曾参听妻子这样说,便语重心长地劝说妻子:“孩子是不能欺骗的!你想想,孩子本来是没有知识的,他接触到的,是他的父母亲,所以什么都跟父母亲学。你现在哄骗他,实际上等于是在教他欺骗。再说,你做妈妈的欺骗了孩子,孩子以后自然也就不相信你了,你以后还怎么教育孩子呢?”
曾参的话语虽然浅显,道理却中肯而深刻,说得妻子再也不阻拦他杀猪了。曾参把猪杀掉,真的让儿子吃到了猪肉。
示人以信,信守诺言,这是人际交往中最起码的原则。孔子曾经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古人提倡“仁义礼智信”,将“信”列为人生重要的、必备的品格,是很有道理的。曾参的妻子认为一句话是小事,杀一头猪是大事,因而不愿因小失大。但曾参的价值观,恰恰与妻子相反,他认为杀一头猪是小事,失信于孩子却是大事。曾参的做法无疑是对的。曾参的妻子,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从善如流,也是一位聪明善良人。
教育要从小处着手,从点滴做起,这是一个大原则。
(《史记•仲尼弟子传》、《韩非子•外储说》)
二、淳于恭 教侄而自责
东汉淳于恭,字孟孙,北海淳于(今山东安丘县东北杞城)人。他生于王莽时代。王莽末年,天下饥荒,有饥兵将淳于恭的哥哥淳于崇捉去,想要烹食疗饥。淳于恭请求代替哥哥一死。乱兵为他的行为所感,将他的哥哥放掉。兄弟两人均幸免于难。
淳于恭十分爱好老子的学说,其思想也深受老子的影响,清静而不慕名利。
他家有一片山田,种的是果树。每当果子成熟时,总是有人到他家田中,偷偷地摘果子。如果是别人遇到这样的事,一定会对小偷加以斥骂,至少也会将小偷赶走。淳于恭却不仅不把小偷赶走,反而上去帮助他采摘,让小偷将果子拿走。
他家的田地中,又种有庄稼,有人偷偷的到他的田地中割庄稼,淳于恭见到了,生怕偷割庄稼的人遇见他会感到羞愧,自己急急忙忙趴伏在草丛中。那情景,倒好像他自己做了小偷,怕被别人发现那样。直到偷割庄稼的人,从容离去.他才敢站起身来。因为他的所做所为,是如此高尚,所以他的乡亲们都受到感化,偷盗之事,后来也很少见到了。
时遭乱世,天下纷扰,人们朝不保夕,不知自己会死于何时,所以都无心耕作,淳于恭却独自一人,照样出去耕作。乡亲们都劝他说:“现在这样的纷乱时世,还不知道自己能活几时,种了庄稼也未必能享受得到,你又何必这样自讨苦吃呢?”淳于恭的想法却与众人不同,他答道:“即使我得不到这庄稼,把它留给别人享用,又有什么关系呢?”继续耕作不停。
他见时世不可为,不肯应朝廷之召,隐居在山中,潜心养其志。尽管隐居山野,却仍然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一举一动,都合乎礼仪法度。
淳于恭的哥哥淳于崇,去世得早,哥哥一死,教育侄儿的责任,便落到了他肩上。淳于恭教育侄儿,十分尽心,亲自教他们读书、做学问。
他教育的方式,也与众不同,充分表现了他的慈心仁怀。每当侄儿们犯了过错,或是举动不合法度,他不是对侄儿们加以责罚,而是立即引咎自责,认为自己教育无方,每次都是举起木杖,来自己责打自己,以感悟侄儿们。
侄儿们见到叔父的这种行为,确实从内心感到惭愧,从而真心地改过。
淳于恭的这种教育方法,取得了极其明显的效果。
汉章帝建初元年(纪元76年),淳于恭的年龄已经很大,朝廷下诏征聘他出来做官。他一度担任议郎之职,后又任侍中骑都尉。皇帝十分看重他,对他优礼有加。他所推荐的贤人,朝廷都加以任用。他参与朝政,所言都本之于道德,每有所言,皇帝都无不点头称是。他死以后,朝廷还为他刻碑,树立在他的家乡,表彰他的嘉言德行。
(《汉书•淳于恭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