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多论少

微言


【正见网2015年10月26日】

科技文明越来越先进,但烦恼越来越多;我们越来越努力的生活,却越来越不开心了。世间万事万物都存在着“多”与“少”之间的问题,而人生为了圆满自己完美的梦也都是如此打转着。

世事洞察皆学问,自古名言数不胜数,鉴古知今,颇值得再三玩味细细体会: “言多必失”、“一言九鼎”、“良言一句三冬暖”、“众口铄金”;“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受人点滴,涌泉以报”;“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多如过江之鲫,少如凤毛麟角”;“一正压百邪”、“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多行不义必自毙”…等等。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 “多,重也。从重夕。夕者,相绎也,故为多。重夕为多,重日为叠。凡多之属皆从多。”;“少,不多也。不多则小。故古少小、互训通用。”

“多”,多一些好事、正念善行;感恩、守德、积德、助人、积福;智慧、学问、知识、胆识;人缘、人脉;福报、禄、高寿、喜;元气;福气、正气;幽默风趣、赞美、好话;聆听、沟通、协调;宽容、理解、谅解;正面思维、忍、积极、勤勉、真诚、友谊…等等。

“少”,少一些坏事、心机恶行;贪、瞋、痴、慢、疑;生气、霉气、怨气、懒散;口业、病业、祸害、仇恨;自私心、心机、欲求;妒嫉、执着、迷情;冷嘲热讽、梦幻、空想;误会、矛盾、冲突、争执;计较、后悔、忧愁;负面思维、消极、浪费…等等。

“多”与“少”原本就是比较的数据来说,不是那么绝对的划一标准。“多”,不见得就一定是多多益善,也有宁缺勿滥的时候;“少”,不见得就一定是非得有。“好”与“坏”、“善”与“恶”的衡量基准,也不是诉诸于一己情绪的感受,而是审慎的本着是否符合宇宙的共同特性 ——“真、善、忍”来衡量。“做好事”、“做对的事”,而且一定要把它做得好才是真正的好。

世上的人们原本就是来自不同的层次,天赋、秉性、根基不同,何况各自后天的生活涵养造化又有相当的差异,自然不能把“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一种道德期许天真的当成一个成为帝王的成就模式。中华民族悠久文化讲求中庸之道,坚守正道致中和,凡事因人、因时、因地、因势制宜,取中而不走极端。

且看现代的年轻人普遍朗朗上口“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就业观,正是反映好逸恶劳的心声。其实,要多少钱和快乐,才够让人觉得幸福?还真的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的,因为每个人有他自主的人生观,也有他管理自己的生活和理财的方式。何况富贵也没有一定的衡量基准,就算是拥有百万珠宝、千万跑车、亿万豪宅、十亿私人飞机、百亿身价等等又是如何?!达官显要巨贾也不见得真的那么快乐、自在、幸福。

人性本善,但是为了趋吉避凶,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却免不了养成 “贪”“多得无厌” 的习惯而不自知。托尔斯泰曾说:“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信哉! “知足常乐”。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的就是一颗心;心柔顺清净了,一切处境就美好了,人生就快乐幸福了。人生安身立命处世,身、心、灵均衡健康最重要,首重修心性,与人为善,广结善缘;要活得快乐、幸福,唯有抱持提高心性的目标,把握每个当下修养心性;要崇尚自然,“活到老,学到老”,要多做活、多动脑、多用心;养生保健更要注重简约朴实,多吃天然蔬菜水果、多喝水、多走路散步接触大自然。

我们不能有“事事都追求十全十美的完美”、“事事都重要”或者“想方设法有没有办法做好所有事”的想法;其实,“可以少,但是得更好”才是重点,只要专注地去做正确的事,才可以让生活化繁为简;多一份简单,少一份复杂,我们的人生会更加从容。《菜根谭》说:“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唯省事者,方知少事之为福;唯平心者,始知多心之为祸。”,没有什么幸福比少事、无事更幸福了,没有什么祸患比多心(疑、妒、痴..)更祸害的了。心态最重要,人生要面对现实,忘去“往事知多少”,放下“多少柔情多少泪”,换上平常心,脚踏实地的努力过活,一切尽人力、听天命,顺其自然最好。只要我们肯坚守初衷,终将因为层层的历练而不断成长、成熟。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