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6年11月13日】
卢怀慎,唐代滑州灵吕(今河南滑县西南)人。举进士后入仕,历任监察御史、吏部员外郎。神龙年间(705—707),调任侍御史。景龙年间(707—710),又调任右御史台中丞。
卢怀慎上疏陈说时政得失。他指出: “近来州牧、上佐及两畿县令,上任布政,罕终四考。在任多者一二年,少者三五月,便升迁,不管考核成绩的好坏。或有历时未改,便倾耳而听,企踵而望,争求冒进,不顾廉耻,哪里顾得上为陛下宣风布化,访求百姓的疾苦呢?礼义未能兴行,风俗未能齐一,户口所以流散,仓库所以空虚,百姓凋弊,日甚一日,官员如此。为什么呢?人们知道官吏不能长久,就不听从他的教导;官吏知道升迁不会遥远,又不尽其力,偷安爵禄,只养资望。陛下虽有勤劳之心,宵衣旰食,然而侥幸之路开启,上下相蒙,共为苟安而已,哪里还能全心全意为公呢?这是国家的弊病。……臣请诸州都督、剌史、上佐及两京畿县令等,在任未经四次考核以上,不许升迁调任。察其考课尤异的人,或赐以车裘,或就加俸禄。或降使临问,并玺书慰勉。若公卿有缺位,则擢以劝能。其政绩无闻及犯贪暴者,免归田里(免职回家)。以明圣朝赏罚之信。如此,则四方的人,会大大改观。现在,京城诸司员外官,数十倍于古,这些人皆一时之良干,擢以才不中其用,尊以名不任其力,以前用人,难道是这样吗?臣请才堪牧宰、上佐,并以迁授,使宣力四方,责求治状(督察其治绩)。有老病若不任职的, 一并废省,使贤、不肖,确然分明,这是当前迫切的任务。”他接着指出:“内外官有贿赂狼藉,割剥蒸人,虽坐流黜,俄而官复原职,还为牧宰。……臣请因贪赃论废者,削迹不数十年,不赐录用(对贪污犯,不许其换个地方又升官)。”
他的奏疏,皇帝没有予以答复。后来,被任命为黄门侍郎、渔阳县伯。开元元年(713),卢怀慎升任同紫微、黄门平章事。三年,改任黄门监。薛王李业的舅舅王仙童,侵害百姓,遭到御史的弹劾。李业出面,为之请求赦免,诏下紫微、黄门进一步核实。卢怀慎与姚崇上奏: “仙童罪状明白,御史所言无所冤枉,不可赦免。”于是狱决判罪,这才使“贵戚束手”,得以收敛。。
卢怀慎为人谦虚,与紫微令姚崇,对掌枢密,他自以为吏道不如姚崇,每年皆推让之,所以当时的人,称他为“伴食宰相”。对此,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有一段评述是较为公允的。他说:“姚崇是唐朝的贤相,卢怀慎与他同心协力,共同成就了唐明皇太平盛世的基业,对他有什么可责备呢! 《尚书•秦誓》上说:‘如果能有这样的一位忠臣,忠厚诚恳,虽没有什么本领,但他心地宽厚,能够容人容物。别人有本事,就好像是自己的本事一样;别人才能出众,他能做到不仅常常称道,而且从内心真正喜欢这个人。这样宽宏大量的忠臣,是能够保住我们的子孙和臣民的幸福,也是可以为我的子孙臣民造福的啊。’”
开元四年(716),卢怀慎兼吏部尚书。秋,病重,屡次上疏请求退休。
十一月,玄宗李隆基准其请。不到十天而卒,赐谥文成。卢怀慎在临终前遗表(写奏章),举荐宋韵、李杰、李朝隐、卢从愿四人。称赞他们是不可多得的出众人才,恳请加以重用。
卢怀慎在给皇上的上疏中指出:地方上的官员,只求升迁,不顾百姓疾苦,不管有无政绩,多则一二年,少则三五月便得到升迁。因此,众多官员不顾廉耻,争求冒进,这是国家的弊病。卢怀慎说这些官员不尽其力,偷安爵禄,上下相蒙,最为大害。要是这样的人,在位或离任时,不争权夺利才怪呢。
卢怀慎历中宗、睿宗、玄宗三朝, 一向注重官德。他为官清廉谨慎,生活节俭朴素,从不经营资产。虽贵为卿相,却常将所得俸禄和赏赐,随手周济亲朋故旧中的贫困者。而他的妻子儿女的生活,却不免饥寒交迫,缺衣少食。他们住的房子,因年久失修,而不蔽风雨。他家中只有破旧竹席和草垫,门上连竹帘子都没有。家中只有破旧竹席遮挡。每天晚上吃饭,不过蒸豆两碗、蔬菜数盘而已。他穿的衣服和用的器具,没有金玉文绮之饰。开元元年(713),卢怀慎奉命去东都洛阳,主持选才授官,随身用具只有一个布袋,不认识他的人,根本看不出他是个大官。
卢怀慎因病去世,死后家无余财。唯有一位老仆,感于他一生清正贫困,以致无钱安葬,老仆请求将自己卖掉,换来钱,为他办理了丧事。人们因为卢怀慎的清廉,而认识并敬重这位老仆。现在又感于这位老仆卖身葬主的义举,而更敬重卢怀慎之清亷!
卢怀慎的夫人崔氏,曾说:“卢怀慎清廉节俭,缓进而谦退,四方赂遗(各方所送之礼物),他均毫发不留。”
(事据《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