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正述-夏之十一:夏铸九鼎

神传文化之中国历史研究组


【正见网2017年03月24日】

夏朝:大禹时代之十

夏铸九鼎

自从涂山大会立下土贡制度之后,来自千万诸侯国的马车踏着帝禹领徒众筑的土路,不远千里来阳城上贡。他们献的贡物多是各类琳琅满目的土产、珍宝、异物。其中最珍贵的就是九州生产的名贵的金,即青铜。随着技术的成熟、生活水平的提高,九州所贡之铜一年比一年多。

帝禹为了纪念涂山大会这历史性的盛会,决定将各方诸侯、方伯进献的“金”铸成九座鼎。九鼎由各州所进的金所铸成,象征天下一统,万国归一。“禹复为九州,收天下美铜,铸为九鼎,以象九州。”于是他命令世代铸鼎的工匠在都城郊外的荆山冶火炼铜,铸造九鼎。

大禹即位五年后巡狩归来,鼎成,即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鼎上铸著各州的山川名物、奇禽异兽。传说鼎各重千钧。九鼎成为夏王国镇国之宝。

这些鼎上雕刻着各州地形、山川猛兽,当初的用意是让各州的百姓知道这些或神或奸的生灵,好知道敬畏圣灵,同时也能保护自己。各地的名山大川则有地图一般的作用,好让百姓看明白了各州的地形,这样,百姓走入川泽山林不致迷路,也不会遭遇害人的鬼怪。

正如《左传》中所载:“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圆物,贡金九枚,铸鼎象物,百民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九鼎和夏德是相应的。夏有盛德,所以铸九鼎可使得上下和谐,天人相感,得承天佑。如此看来,九鼎上雕铸的万物具有一种通天的力量,能安定上下,给万民带来福祉。

这样看来,这九鼎犹如今天的指南手册,又犹如九州的图鉴导览,九座鼎上铸刻着复杂美观的纹路、各类的生灵猛兽、起伏的山川河流还有卷曲的云形,丰富多变。就如夏朝的黄图是疆土宫殿的地图,九州的地理志是由铜雕成,一座座三足鼎立在地上,雕满了各州地物神灵的信息。

九州的文物图像镂刻在厚重的鼎上,犹如具体而微的九州,而把九鼎集中在夏都,又象征着王权的集中。九鼎象征九州,豫州为中心,豫州鼎即为中央大鼎。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表示夏王大禹是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

此外,大禹所铸的九鼎,五鼎为阳,四鼎为阴。阳鼎以雄金制成,阴鼎以雌金制成。鼎中常满,以占气象之吉凶。夏桀之世,鼎水忽然沸腾。周朝末路,九鼎曾一起震动,鼎的这些反应都与朝代的灭亡之兆相应。所以后世圣人,都遵循禹的做法,代代铸鼎。

九鼎成为国之重器,是“天命”之所在,王权至高无上的象征。鼎在哪里,王权就在哪里,天命也就在哪里。两千年中随着王权的移转而迁移。夏朝多次迁都,九鼎也就从安邑一路迁到阳城、阳翟、斟鄩等都城。历经夏、商、周三代,这九座鼎一直被视为帝王最高权柄的象征。夏桀失德,夏亡而传于商都毫邑;商纣失德,商亡而传于周都镐京。周朝自认承袭夏朝,对九鼎十分尊重。周武王灭商后曾展示九鼎宝玉。周成王即位后,周公建京畿雒邑,将九鼎慎重地迁至新都,并由成王主持盛大祭礼,将九鼎安放在太庙之中。到周代末年,帝王德行衰弱时九鼎失传。

鼎的故事

由于九鼎在政治及文化上的重大意义,环绕着九鼎引发了许多历史事件和传说,这些事件成为华夏文明的文化典故,也融入了汉语词汇之中。

九鼎不仅象万物,并象征九州;九鼎又有阴阳雌雄之分,九鼎中注以水,能用来预知天象及国运之兴衰。夏桀时,鼎水沸腾;周将亡时,九鼎皆震动,这些都是亡国之兆。《拾遗记》引《春秋传》说:“禹铸九鼎,五者以应阳法,四者以像阴数。使工师以雌金为阴鼎,以雄金为阳鼎。鼎中常满,以占气象之休否。当夏桀之世,鼎水忽沸。及周将末,九鼎咸震:皆应灭亡之兆。后世圣人,因禹之迹,代代铸鼎焉。”

九鼎乃国之重器,在周末期群雄争霸之时,为各国所觑窥。楚国、齐国、秦国都曾想夺得九鼎而归。《战国策》记载,司马错与张仪在秦惠王之前争论出兵伐蜀或伐韩之策,张仪提出了“据九鼎,挟天子以令天下”的大胆计策:“⋯⋯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鲁宣公三年春,楚庄王攻打居住在陆浑的戎人,在周朝王畿洛邑的边界阅兵。周定王派遣王孙满为使者前去犒劳,楚庄王向使者探问周王朝镇国重器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从容自若地答道:“在德不在鼎。真正重要的是德,而不是鼎。”

庄王说:“子无阻九鼎!楚国只要把戢上的刀尖折下来销融,就能铸成九鼎了。”

王孙满说:“啊!吾君忘了吗?桀道德败坏,鼎迁到殷朝,殷延续了六百年。殷纣王暴虐,鼎又迁到周朝。如果天子有德,鼎虽小却移不动;如果天子道德败坏,鼎再重也会移动。过去,周成王把九鼎安放在郏鄏(jiá rǔ),占卜说可传世三十代,立国七百年,这是上天的意旨。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这就是后世“问鼎”这一典故的来源。

战国时,秦国大军压境,要周显王把九鼎献出来。颜率去齐国搬救兵,秦军撤退之后,齐国向周索要九鼎。颜率问齐王:“我们周王非常乐意把九鼎献给齐王。然而齐国遥远,你要路经哪一国把鼎从周运回齐国呢?当初周灭殷,把这九鼎从毫邑运到镐京,用了士卒师徒器械不知多少,无论你走哪一国,一座鼎得有九万人来拉运,九九八十一,请王想一想,八十一万人穿越国境,就算我王能找到足够的人和工具,又要穿过哪一国才能安全返回齐国呢?”(《战国策‧周策》)

周之后,九鼎失去下落。有传说九鼎入秦,也有说鼎亡于周火。另外一种传说是九鼎沉于泗水,秦始皇、汉文帝都打捞过,却没有找到鼎的踪影。“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

帝禹时代铸成的九鼎成为天下共主的天命、德行、威德和权力的象征。所谓“在德不在鼎”,虽说拥有九鼎就拥有了天赋的王权,然而一旦失去德行,也就失去了鼎,一并失去了国家。所以九鼎被视为镇国之器。之后九鼎亡于战火中,神秘不见踪影,更使人遐想是否缘于天下失德,九鼎遂不复见。而由于九鼎在周亡之后下落不明,夏铸九鼎本身被视为神话。鼎器和王权、天道之间的神秘关系也为后世所传颂。

中国的青铜时代始于夏朝,在夏朝出土的文物中有少量的青铜器,大多为酒器或容器。从夏朝出土的几尊陶鼎淳朴敦厚的造型看来,这九尊夏鼎必然也有纯真而厚实的外形,可惜在今天已无处寻觅。然而鼎是不易毁坏的青铜所铸,在神州大地的某一处,或是河底,或是土下泥中,或是某一古城的宫墙城脚,必定依然躺着这九座镇国的鼎器,象征着夏王国辉煌的文明成就。

参考文献:
1. 《史记》
2. 《资治通鉴外纪》
3. 《春秋左传正义》
4. 《战国策》
5. 《拾遗记》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历史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