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新闻网2012年06月02日】
近日,中国国内多地曝出“假蜂蜜”事件,不法商贩用明矾、白糖和酱油勾兑“蜂蜜”,并拿到市场上销售。这是真的吗?
29日,记者买来材料,根据网友提供的办法和步骤,8分钟时间就勾兑出了一斤“蜂蜜”,这斤“蜂蜜”居然让卖蜂蜜的专业人士也真假难辨。
专业人士爆料价格过低,成分肯定不纯明矾、白砂糖可勾兑出蜂蜜
记者随后走访了青年南路、文化路附近的两个市场发现,有四五家零售蜂蜜的摊主都自称是蜂农,所卖蜂蜜的价格在10-18元之间不等。
“价格过低的蜂蜜质量难以保障。”烟台一家蜂蜜专卖店负责人告诉记者,市场上洋槐蜜、枣花蜜等稀有蜜种价格多在一斤25元以上,街头上的洋槐蜜价格较低的话肯定不纯。
业内人士也透露,像一些价格较低的蜂蜜有的是果葡糖浆、蔗糖水等转化糖,有的甚至没有蜂蜜成分,是用其他不含糖的东西勾兑出来的,“像最近爆出的明矾、白砂糖等勾兑出蜂蜜那样。”
左上为1号杯、左下为2号杯,右下为3号杯、右上为4号杯,两个小瓶为店内蜂蜜样品。
实验熬制“蜂蜜”只需8分钟1斤的成本仅有4.75元钱
用明矾、白砂糖等材料真的能勾兑出“蜂蜜”吗?29日,记者从超市和药房购买了材料,进行实验。记者将一份纯蜂蜜倒入1号杯,以便与熬制完的蜂蜜形成对比。
下午1点10分,实验开始。记者先往锅里加入400ml清水,加热至沸腾,然后加入400g白砂糖,搅拌使其完全溶解并沸腾,这时水的颜色渐渐泛黄。
5分后,往锅里加入15g有增稠作用的明矾,随着明矾融化,锅里的糖水显得稍微有点粘稠。1分钟后,锅里的液体产生了大量的白色泡沫,并飘出一股如蜂蜜一样的甜腻气味。记者盛出一勺放进了2号杯中。
1点17分,记者往锅里倒入了几滴酱油用来调色,搅拌均匀后,盛出放入3号杯中,液体的颜色较2号杯深了很多。
1点18分,记者又往锅里加入一勺蜂蜜香精,沸腾后,盛出放入4号杯。
整个熬制过程用时8分钟。记者计算了一下熬制“蜂蜜”的成本:
400g白砂糖,4元;100g明矾,1元,实验中只用了15g,约为0.15元;一瓶酱油5.5元,只用了3滴,不到0.1元;一瓶蜂蜜香精28元,只用了一勺,按0.5元计算,熬制这份300多毫升的“蜂蜜”,约有1斤重,成本只有4.75元。
业内人士鉴定看色泽、闻气味、观形态记者造的“蜂蜜”让行家也犯了难
这些勾兑出的“蜂蜜”会不会被轻易识破?下午2点多,记者带着4个装有不同“蜂蜜”的纸杯,来到位于烟台一中附近的福明蜂专卖店,让店内卖了4年蜂蜜的销售人员帮忙辨别真假。
销售人员拿出店内的枣花蜜、洋槐蜜样品与杯内的液体对比,从色泽、拉丝程度来看,销售人员并没有分辨出孰真孰假。
她拿起杯子仔细闻了闻,验定1号杯中是真蜂蜜,并称2号、3号杯中的液体糖味太重,成分不纯正。
但4号杯中加入蜂蜜香精的液体让销售人员犯了难,杯中蜂蜜有些淡淡的植物香味,她也无法验定杯中蜂蜜是真是假。随后,将蜂蜜滴在报纸上。她说,纯正蜂蜜呈珠状,不会渗开,结果4个杯子中的蜂蜜都没有渗开的痕迹。
折腾了半个多小时,销售人员拿起吸管尝了尝该杯中的蜂蜜,甜味很大,后味有些许涩,还是无法确定。最后,销售人员勉强认定4号杯中的液体可能为假蜂蜜。
国内多地曝光假蜂蜜
近日,湖南、重庆等地的媒体都报道过,一些不法商贩利用白砂糖加明矾、色素等材料熬制“蜂蜜”。去年下半年,湖南城口县东安乡村民王某购买了20斤野蜂蜜。食用时感觉味道怪异,吃了几口便头晕,恶心呕吐。王某向公安机关报案。经相关部门鉴定,王某买回的蜂蜜中含白糖、明矾和香精。最终贩卖假蜂蜜者落入法网。
在南京的菜场门口或是部分郊县地区,也时常可以看到有小贩挑着所谓的“野蜂蜜”叫卖,业内人士称,这其中不乏假蜂蜜。
利用这些材料尝试调制,勾兑出“蜂蜜”,居然让从业4年的行业也难辨真假。业内人士说,食用过多的“明矾”蜂蜜对人体有害。如果市民担心之前食用过勾兑蜂蜜,银河医药商场的医师董敏华提醒市民,可以通过食用以下食物将体内累积的铝成分排出,如大蒜、绿豆、葡萄、黑木耳、豆腐、苦瓜、苹果等。
长期食用明矾易患老年痴呆
食用明矾勾兑的蜂蜜对身体会产生什么危害呢?
据银河医药商场经理介绍,明矾,又名白矾,化学名称叫硫酸钾铝,它含有铝离子,很容易在人体中蓄积,比如在大脑、肾、肝、脾等器官。“如果在大脑中产生沉积就容易引起老年痴呆、记忆力减退、智力下降等症状。长期摄入会影响人体对铁、钙等成份的吸收,导致骨质疏松、贫血,甚至影响神经细胞的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