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不再甲天下 50年后恐没水

【正见新闻网2012年07月12日】

在中国,“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称号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漓江景区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喀斯特地貌风景旅游区。以往那里的水清澈见底,碧绿如翡翠;现在的漓江,每年有190多天的时间,达不到60个流量的最低生态用水需求,还要供给桂林市70多万常住人口的用水。大陆一名水务局总工程师日前表示:“50年以后,桂林可能真的没水了。”

50年后 桂林可能真的没水

《了望东方周刊》在今年7月初的一篇报导中说,桂林市水务局总工程师阳幼生说,桂林要限制经济发展。桂林没有大江大河,漓江以上只有2762平方公里的集雨面积,上游是山区,不好存水,雨季的水来得猛去得快,保不住。

他说,尤其是近些年,漓江的变化越来越明显。以往的漓江一年四季都可以放竹排,现在干旱使漓江河床裸露。漓江上非法捕捞、非法采砂、河道上开餐馆等行为也藉机而起。昔日的秀水美景被干旱摧毁殆尽,只剩下孤寂的群山。

躲过了浩劫 躲不过气候的异变

报导说,漓江之源猫儿山,位于桂林市兴安县西北,距桂林市区81公里,是“老山界”越城岭的主峰,称“华南第一峰”。它是广西最重要的水源涵养林之一,有包括漓江、资江、浔江在内的39条大大小小的河流发源于此。根据记载,还有112种珍稀动物和1436种野生植物生长在这里。

幸运的猫儿山由于交通闭塞躲过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多次浩劫,却躲不过气候的异变。
  
2008年初,一场席卷中国南方的大雪携裹着特大冻雨来袭,猫儿山从海拔700米到1500米的山腰上,被厚厚地裹上一层“腰带”,一批珍稀动植物罹难。
 
桂林市气象局提供的资料显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桂林的极端天气频繁地出现,前汛期洪涝增多,秋冬季干旱加剧。1994年,出现连续5天的罕见大暴雨后,1998年,又连降大暴雨10天。之后,2002年、2005年、2008年、2010年在夏季都连降暴雨。2011年,雨量却又特别少,比平均降雨量减少了700毫米。冬季的漓江直接见底。
 
漓江上的三座大坝工程被质疑
 
桂林市在漓江上游干流及支流上兴建三座高库大坝,即1.88亿立方米库容的斧子口水库、1.52亿立方米库容的小溶江水库和0.98亿立方米库容的川江水库。

报导显示,这三座大坝工程用地3万7024亩,其中水库淹没土地2万9717亩,淹没房屋44.6616万平方米,淹没区需要移民7578人,总投资40.47亿元。三大工程从提出之时就面临不少质疑。

漓江仅170多公里长,从源头开始到桂林市就有1800多米的落差,水流急,势能大。在这样短距离的高位建三座七八十米高的大坝,大坝蓄水会不会对漓江的生态环境、区域气候造成影响?大坝蓄水本身就有风险,是否会威胁到山下人口密集的桂林城?

污染严重 生态系统面临威胁

由于人口增多、水量减少等原因,近年漓江的水质压力越来越大。十年间,枯水季节的支流上生长出了水葫芦,到了雨季挟着泥土冲进漓江干流,或从竹筏、船只间漂过。

沿着漓江,从桂林到阳朔,越往下游,游人游船越多,江中频繁看到生活垃圾;到了阳朔兴坪古镇码头,回水湾里的泡沫、易拉罐、塑料袋已经密密麻麻。到了下游,至平乐县境内漓江、茶江、荔江三江汇合处,污染情况更加明显。

平乐县水务局的一位官员向《了望东方周刊》记者表示,据他们观察,漓江的来水水质情况已经是最好的。茶江的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含量高;而荔江的问题则更突出。该官员说,因为沿荔江的一些造纸厂排污,荔江水有时候泛黑色,还有恶心的臭味,沿江上去就能闻到。

漓江的生态系统也面临着威胁。过去,漓江水美鱼肥,撒网下去,轻松就能打捞起品种繁多的大鱼。而现在,鱼从种类到数量都急剧减少,成鱼产量由2002年四五十吨下降到2007年不足10吨。有些鱼成了餐桌上的奢侈品。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