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各地遭遇物种入侵 科学家称可能毁灭地球

【正见新闻网2012年07月31日】

 澳大利亚褐树蛇隐藏在船只和飞机上的货物来到日本关岛,严重威胁到当地生物多样性,关岛上的鸟类几乎被其灭绝。

外来入侵物种大节在欧美大片中,曾有各种各样的外来物种袭击人类,大到变异蜥蜴、变异章鱼、变异恐龙,小到变异蟑螂、变异螃蟹、变异蜘蛛。但现实与大片场景惊人相似。近年来,外来物种入侵已经遍及全球各地。最新数据显示,在菲律宾发现了16种外来物种,在中国发现了450余种,而在英国,发现了近2000 种。

虽然大部分非本地物种不被视为威胁,但仍有约15%物种被认为是有负面影响。部分入侵物种往往有极强的适应力,会破坏景观,摧毁生态系统,危害动植物多样性,威胁本土生物,破坏当地环境,威胁人类健康。

错的生物出现在错的地方,人类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遭受物种入侵之苦。如英国为了对付12种入侵的外来物种,三年花在除草剂上的费用达到3.4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2亿元)。欧洲每年外来物种入侵造成至少12亿欧元(约合人民币94.35亿元)的损失。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外来物种入侵是生物多样性锐减的主要原因之一,影响不容小觑,一些科学家断言:外来生物入侵可以毁灭地球。

来自欧洲的青蟹严重影响美国海岸线上的贝类等原地物种的生存。

入侵生物适应力强危害大

外来物种入侵是指生物物种由原产地通过自然或人为的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的过程。如南美的食人鱼却出现在中国的广西柳州。

能够成功入侵的外来物种,往往具有先天的竞争优势,可以在争夺养料,阳光,空间,水或食物中战胜当地物种。通常,入侵物种的共同特点有:高生长速度、强大繁殖能力、快速蔓延的能力、表现性弹性(可以改变生长模式以适应现有环境)、可耐受各种环境、一个很广的食谱。

如果这些物种是在强烈竞争或是巨大捕食压力中进化的,而新环境中没有竞争者,这些入侵者就可以很快增长。对于一个所有资源都被充分利用的生态系统,入侵物种每一点获利都是当地物种的损失。然而,这种单方竞争优越性导致当地特种最终灭绝并不是一蹴而就,它们可以共存相当的一段时间,渐渐地当入侵物种的种群数量明显提升,慢慢适应了环境之后,竞争优势也变得明显。

外来入侵物种占据优势后,就绞杀当地物种,对当地物种种类、种群结构、食物链结构、生物多样性等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破坏生态。植物类的部分入侵种,特别是藤本植物,可以完全破坏发育良好、层次丰富的森林;禾草或灌木入侵种占据空间后,其他的乔木无法生长,形成层次单一的低矮植被类型。

再比如,如食肉性的红螺1947年自日本海迁移到黑海,10年后,几乎将黑海塔乌塔海滩的牡蛎完全消灭。生活在美国东部和南部淡水水域的小型鱼,因其爱吃蚊子幼虫的习性,最早作为生物控制蚊虫的良方被引入世界各国。但它同时也是一种极具掠夺性的鱼,在吃蚊子幼虫的同时也吃了很多鱼卵,让本土的珍稀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物种受到很大威胁。澳大利亚有过兔灾。澳大利亚本来没有兔子,1859年有移民从英国带来了12只欧洲野兔,由于澳大利亚没有鹰、狐狸这些天敌,兔子几乎不受任何限制的大量繁殖,到了1907年,兔子遍布整个大陆,与牛羊争夺牧草,形成严重的兔灾。在用了打猎、放毒等手法均无效以后,最后引进一种靠蚊子传播的病毒,能致兔子于死命,才平息了这场兔患。

人类活动是外来物种入侵主因

在自然界,由于地理、地貌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每一个物种都被限制在一定的区域内生存发展,这些物种即本地物种。为了丰富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各国人民需要不断引进一些外来物种。但引入外来生物是柄双刃剑。引进外来物种之初或许会带来不可思议的经济效益,但之后不得不面临一系列外业物种入侵问题。外来物种入侵的最根本原因是人类活动把这些物种带到了它们不应该出现的地方。外来入侵物种问题的关键是人为问题,正是由于人为大量引进不熟悉的物种,才大大提高外来物种的不安全性。

按照传入的方式,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可分为有意引种和无意引种两类。专家介绍,外来物种入侵是伴随引种而产生的,“引种是人们出于提高经济效益或者某种需要为目的而采取的一种措施,物种交流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

一些外来物种却是人类特意引入,作为观赏对象或用于其他特殊用途。例如最近风头正劲的食人鱼,就是一种观赏性鱼类。

很多外来入侵生物是随人类活动而无意传入的。通常是随人及其产品通过飞机、轮船、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作为偷渡者或“搭便车”被引入到新的环境。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国际贸易愈来愈频繁国际旅游业的快速升温,许多外来物种随着飞机、远洋轮船等途径跨洲传播。例如,亚洲虎蚊乘着轮船等交通工具,把基孔肯雅病毒从东南亚地区传播到世界各地。人类感染了这种病毒后,会出现高烧、皮疹以及关节疼痛。

随着废弃的塑料物和其他人造垃圾漂浮的海洋生物正向南极洲和一些热带岛屿进犯,对当地物种造成威胁。这些垃圾使向亚热带地区扩散的生物增加了一倍,在高纬度地区甚至增加了2倍多。与像椰子或木材之类的自然漂浮物相比,海洋生物更喜欢附在塑料容器等不易被降解的垃圾上漂浮,借助这些载体,它们几乎可以漂浮到世界的任何地方。再比如,一个去年在日本海啸中遭冲毁的码头横渡太平洋,近日抵达美国西海岸,成为“登陆”的最大海啸残骸。大量海洋生物“搭顺风车”,与码头一起到达美国,引发当地对外来物种入侵的忧虑。它下部挂满棕色海藻,还有一只生活在日本海域的海星。码头携带数以亿计的生物,其中一些从没有在美国西海岸出现过。这些生物包括一种小型蟹类和一种藻类,前者已经在美国东海岸泛滥,后者则在加利福尼亚州南部滋生。

其次,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正在退化,而退化生态系统恰恰给外来物种成为入侵物种提供了客观条件。比如,由于人类对当地景观的改变,使得杂色澳洲喜鹊的数量在20世纪急剧增长。杂色澳洲喜鹊捕食其他小型鸟类的雏鸟,使得该地区其他小型鸟类数量锐减。

应对“鸠占鹊巢”成为世界难题

请神容易送神难。对于已经鸠占鹊巢的外来物种,目前各国都没有特别好的办法,天敌疗法、化学疗法都可能对当地生态产生副作用,同时效果容易反弹。比如,天敌疗法就是引进当前入侵生物的天敌,使用天敌进行数量的控制,但该种方法的主要问题来自于引进的生物可能成为新的入侵生物,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一步地破坏。

目前,专家更推崇的是将有害入侵物种加以合理利用。当这些物种被转化为一种资源,那么就不用担心其数之巨了。但成本造价高,研发时间久。

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与国际组织都加强了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的关注。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国际海事组织等已制定了关于如何引进外来物种,以及如何预防、消除、控制外来物种入侵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也先后建立了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各种技术准则,并进行了相应的立法。美国通过了很多控制外来生物入侵的法案,1999年还成立了入侵生物研究委员会。日本在防止生物入侵方面甚至将相关内容写进了学生教材。(东尼)

“动物凶猛”“植物疯狂”

这些入侵的外来物种,既有“动物凶猛”,如食人鱼、美国白蛾、福寿螺、非洲大蜗牛等,也有“植物疯狂”,如水葫芦、大米草、紫茎泽兰、一枝黄花等。

包括食人鱼在内,近年来鳄鱼龟等越来越多的外来有害物种已经开始对我国形成威胁。农业部统计目前外来入侵物种的危害区域,已经涉及到全国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涵盖农田、森林、湿地、草原等各类生态系统。

福寿螺造成灾害入侵主要集中在北纬30°以下地区,一年可繁殖2至3代,世代重叠繁殖力惊人,在广州,一只雌螺经1年时间可繁殖幼螺32.5万只。专家介绍,福寿螺在适生区定殖后,与生态系统内水生生物争夺生存空间、食物,使本地水生物种的种类和数量减少,甚至濒危或灭绝,造成生态系统功能的丧失。在稻田里,福寿螺啃食水稻等农作物的秧苗叶片和茎秆,严重影响水稻生长。

来自一些专家的介绍,目前我国有大约450种外来入侵物种。自然入侵、正常引进、包括走私在内的无意引进是外来有害物种得以入境的三大途径。

令人尴尬的是,据媒体报道称,目前中国已有的120多个外来入侵物种中,大约有50%是有意引进后扩散成灾的。

治理还需预防为主

全面科学地认识外来物种入侵,查清、堵住入侵渠道,建立防范外来物种入侵的生态安全机制,已经迫在眉睫。

专家指出,外来物种入侵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应建立翔实的生物基因数据库,列出应该重点防范的物种名录,守住我们的国门;其次要尽快推进立法,健全外来物种引进的监督机制,落实各部门分工,巩固我们的防线;同时应该推进的还有科技研发和科普方面的工作。应建立外来物种引进的风险评估机制、综合治理机制及跟踪监测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尽可能降低无意引进或盲目引进的概率,避免其进入后出现难以收拾的局面。建立起以预防为主的入侵物种治理模式。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