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黄河第一镇 山西碛口古镇

【正见新闻网2012年08月24日】

山西碛口镇地处吕梁山中晋陕黄河大峡谷的中段,位于临县城南48公里的处的黄河边,因黄河第二大碛——大同碛得名,碛按当地人的说法是指黄河上因地形的起伏而形成的一段一段的激流浅滩,黄河水在这浅滩上翻腾咆哮发出巨大声响,激起雪一般的浪花。古镇就倚傍在黄河东岸吕梁山怀抱里,曾在明清时期极度繁华,因长期占据北方商镇龙头位置,故有“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的美誉,依傍着黄河的滔滔巨浪把自己的声名推向下游,名震四方。

碛口从清代乾隆年间兴起,在此后200余年里作为中国北方著名的商贸重镇,五里长街,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船筏在黄河里穿梭,驼铃在山谷里回荡,素有“驮不尽的碛口,填不满的吴城”之说。京包铁路建设前的170年间,每天有50余只木船来往于碛口码头,大批的货物,像粮油、皮毛、药材等从陕、甘、宁、绥、蒙等运来;棉布、绸缎、茶叶、陶瓷等物品,自太原、汾州等地由“向阳匣”陆路驮运至碛口,转销于大西北。当年,这儿非常繁华,当地养有500余峰骆驼,民间还有“青定头,南峪口,拴起骡子跑碛口”的民谣。

碛口古镇的街道、店铺是清代山区传统建筑的典范。明、清两代建成的一条条街道,散发着古老的韵味,街面用古老的黄河卵石铺就,主街道顺着卧虎山,从东开始,沿湫水河西去,再逆黄河北上,时曲时折。古镇后街只有200余米却转了十八道弯,这些建筑完全依地形而建,街道都用石头铺砌。古旧黑灰的砖瓦构筑成的民居依地形斜坡状组合排列,在主街道南有二道街、三道街,一条比一条短,形成了梯形的建筑格局。有的房屋已斑驳失修,其中有些当年曾是店铺的高墙大院,仍可循出早年商埠的痕迹。

据记载,碛口店铺大规模修建是从清乾隆年间开始的,道光年间,全镇已有店铺60余个,到民国五年,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一条条青石,一排排大瓮,一个个油篓子,一座座饮马槽,依然可以充分让人们感受到这里历史的辉煌与商业氛围的浓郁。。随着世事变迁和晋中陆路交通的发展,碛口昔日繁荣再也不复存在了。

大同碛位于碛口古街西南500米的湫水河入黄河处,是秦晋峡谷间最大的一个碛。黄河进入大同碛,河面急剧收缩为百米左右,河水涌向落差约10米长3000米的倾斜河道,顿时水流湍急、浊浪排空、咆哮如雷、声震十里,观者无不惊叹。大同碛下游百米处,黄河河宽水缓形成了千米之长的天然沙浴场。

古刹创建于明代的黑龙庙,座落在碛口卧虎山,整体建筑奇伟壮观,叠于石崖之险。乐楼巧夺天工,拾级登顶,千岩万壑、百里黄河、尽收眼底。

古渡,过去曾是往来于绥、包、晋、陕、豫之间通商贸易的水陆交通枢纽,今日是黄河漂流、过碛冲浪的理想去处。

西湾村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位于湫水河岸边,沿山势有五条南北向的竖巷,据说是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每条竖巷内部有一两个券洞巷子的地面,石头铺砌。其民居是一组明清古建筑群,依山傍水,总面积约3万平米。建筑群由2米多高的村墙封围,大院内横有两条街,竖有五条巷,把全院有序地联系起来。院之间又有小门相通,只要进入一个院落,就可通过小门游遍全村,真可谓“村是一座院,院是一山村”。西湾民居是典型的吕梁风格的四合院,历史文化气氛浓厚,有浓郁的黄土文化特色。整个建筑群,布局合理,防洪排水畅通。大门、垂花门、照壁、厅堂上的木雕、砖雕、石雕更是独具匠心,沿街沿巷的石匾,各具神韵。

李家山民居位于碛口南5公里处,系明清时期李氏家族所建。民居以窑洞为主,搞的叠置,错落有序。窑洞前普遍有廊檐伸出,多数为四合院。整个民居分布在黄土山坡上,较大的四合院都是水磨青砖对缝砌筑,其造型、风格、艺术都十分考究。照壁上、门楼上、厦檐上和窑洞门窗上的砖木雕刻,人物、山水,花鸟鱼虫、飞禽走兽都很精美。

天然石壁浮雕,从碛口溯黄河北上20公里的开阳段,黄河东岸石壁陡立,壁上有黄河水千百年来冲刷、风浊形成的一幅幅妙趣横生的天然画卷,总面积约10000平米。这些天然石雕有人物山水,有飞鸟走兽,可称鬼斧神工。

碛口古镇历史文化厚重,建筑风格独特,周边保存比较好的古村落有西湾村、李家山村、高家坪、白家山、寨子山、孙家沟等。这些古村落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和山体融合为一体,明柱厦檐高圪台,建筑主要采用窑洞式,完善的排水设施,舒适的空间组织具有浓郁的黄土高原地方特色。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