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新闻网2012年09月24日】
经大陆考古专家研究认定,云居寺石经山雷音洞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佛殿,建成时间是隋朝大业十二年(616年),距今已有1396年。
雷音洞是人工构建的佛殿
据新京报报导,通过对云居寺石经山雷音洞进行考古调查和测绘,发现雷音洞的门、窗、柱、柱础、地面都是按照佛殿的形制建造的,根据唐朝贞观年间的《冥报记》、唐开元年间金仙公主塔上的题记、元朝时期石经山碑刻的记载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照片,均表明雷音洞是一座利用自然山洞、经过精密设计、人工构建的佛殿,而不是一般性质的藏经洞。
此外,根据洞中密藏的佛舍利题记,可以确定雷音洞建成于隋大业十二年(616年),早于山西五台山现存两座唐代佛殿。因此可以说,雷音洞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佛殿。现存95%遗物都是初始构建之物。
雷音洞的遗迹显示,经板规格是僧人在刻石经之前,就精密计算过刻经的数量和字数。高3尺、宽2尺的经板规格,应该是按照隋代官式写经的版式,即每纸27行、每行17字的规格,以一块经板大约刻2张纸的大小来确定的。
四根千佛柱经精密测量设计
测量表明,尽管是不规则方形,雷音洞大门的轴线和佛舍利地穴的轴线以及雷音洞正壁的轴线,有严格的对位关系,四根千佛柱的几何中心点与佛舍利地穴的中心点重合,这些都说明当初建造雷音洞不是随意而为,而是经过精密测量设计的。
考古还发现,雷音洞的四壁皆为人工构建,内砌牢固的石衬墙,外镶石经板。雷音洞除门洞、两窗外的四壁均镶嵌经板,共146块刻经板,它们的镶嵌工艺异常精巧,虽经1400多年的岁月侵蚀,但除了几块经板曾经脱落过,大部分都保留完整,考古发现,经板和衬墙之间没有粘合剂,这些沉重的经板通过精巧的镶嵌、卡位等工艺,保证了经板的牢固。
雷音洞的遗迹显示,经板规格是僧人在刻石经之前,就精密计算过刻经的数量和字数。高3尺、宽2尺的经板规格,应该是按照隋代官式写经的版式,即每纸27行、每行17字的规格,以一块经板大约刻2张纸的大小来确定的。
8000斤千佛柱不知如何上山?
石经山雷音洞内的四根千佛柱,共雕刻佛像1056尊,雕工精美。
遗迹显示,四根千佛柱都是在山下预制打磨平整后,再运到石经山上雕刻的。
四根千佛柱每根重约7000-8000斤。面对石经山崎岖、狭窄、陡峭的山路,古代先人是如何将四根庞然大物运至雷音洞的,考古专家们尚无法解释。即使在现代的技术条件下,除了使用直升机吊上山,目前还难以想出其他的手段。
房山云居寺背景介绍
房山云居寺又名西域寺,其全称为西域云居禅林,坐落于北京市房山区白带山 (因山腰有云似白带绕山得名,又称石经山)西南麓,距北京城区75公里,原有建筑在抗日战争期间已毁,仅存塔数座和藏经洞中的石经。
云居寺为隋代高僧静琬所建,原有建筑依山而建,颇甚壮丽。静琬大师吸取南北朝灭佛运动中很多纸本、木刻佛经被毁,而石刻佛经多有保留的教训,就在山上凿石为室,刻石为经,用于保存佛经。刻经活动在随后的唐开元年间至辽代达到极盛,唐玄宗曾把《开元大藏经》赐给云居寺作为刻用底本,辽代时则使用《契丹藏》作为底本。这两部藏经现均已佚失,云居寺的石经就成为了校勘其他版本佛经的最好资料。辽代时,藏经洞已放满了唐刻石经,便在山下新掘地穴储藏石经。刻经活动一直延续到明朝,总计共造石经14278方;同时藏纸本22000卷,木刻经77000余块,均为世界规模最大的佛教经藏。
1981年11月27日,在对藏经洞之中的雷音洞进行修复时,意外发现了一个套函,其中藏有两颗释迦牟尼肉身舍利。
除去石经,云居寺还保留有有唐代佛塔7座,辽代佛塔5座,堪称一绝。1981年11月27日,在对藏经洞之中的雷音洞进行修复时,意外发现了一个套函,其中藏有两颗释迦牟尼肉身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