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女大学生3年间坚持穿汉服上课

【正见新闻网2012年10月04日】

苏州大学大四女生学生秦亚文,从大一至今,坚持每天穿汉服上课。图为二十岁的秦亚文行古时女子成年“笄礼”。

电视剧是她结缘汉服的“媒婆”,当时年幼的她对汉服文化一无所知,但却打心眼里喜爱汉服的华美。随着年龄的增长,秦亚文开始逐渐了解汉服背后的文化。尽管钟情汉服,但初中阶段受学校限制,秦亚文一直未能公开穿汉服。

从大一起,秦亚文便穿上汉服上课,一穿就是三年多。她说:“大学校园环境相对宽松自由,从上大学起,我才真正穿上汉服,将汉服作为自己日常生活的便服。”

苏州大学大四女生学生秦亚文,喜爱汉服的华美,坚持每天穿汉服上课。图为秦亚文身着汉服外出写生。

因为汉服着装,秦亚文曾多次和长辈辩论。她的父母起初以为女儿穿汉服只是图个新鲜,后来发现她每天都穿,才知道女儿对汉服着了迷。父母从当初反对她的“另类”打扮,到后来开始慢慢接受理解,并给予支持,“现在父亲有时在网上看到汉服相关资料,会第一时间发邮件给我。”秦亚文说。

三年前,秦亚文是苏大校园里身着汉服的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那时她走在大学校园里,身旁总会有同学指指点点,小声嘀咕,现在这样尴尬的情景已经很少出现。如今,秦亚文高兴地说,苏大已经有20多个喜欢汉服的学生,她们偶尔也会穿汉服外出。秦亚文还利用课余时间举办各种活动,例如穿汉服展示,汉服文化讲座等。

除热爱汉服外,秦亚文也非常喜欢古典文化。去年,她还按古时女子成年礼节行“笄(jī)礼”。

据《仪礼•士昏礼》记载:“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就是说古代女子十五岁时,即举行束发插簪的仪式,称为“笄礼”,从此即视为成年可以婚嫁。《礼记•曲礼上》说:“女子许嫁,笄而字。”即女子成年许嫁了才可命字,因此后来称女子未有婚嫁之约为“待字”、“待字闺中”。

秦亚文说:“古时女子十五岁许嫁,行笄礼取表字。如果十五岁未许嫁,就后延到二十岁行笄礼。”

去年在二十岁那天,秦亚文搭了末班车行了“笄礼”,并在征求父亲同意下,自取表字。秦亚文自取表字“初尘”,“初”字正对她名中的“亚”字,“尘”是看得见的微小事物,对其名中“文以载道”的“文”字,寓意简单踏实的生活。

秦亚文说,她身着汉服,行汉礼不在于想人人效仿,仅仅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汉服,了解汉文化。

汉服与中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

“汉服”也称为华夏衣冠,是中国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从西周开始一直到明末,传承长达3700多年;“汉服”虽历经各朝代轮换更替,但华夏民族却始终以“交领右衽,袖松且长,隐扣系带,上衣下裳”的服装特点延续相传。

交领右衽、褒衣博带、行云流水的衣裳特征不只影响了中国少数民族,就连中国周边的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服装也受汉服的影响,以致东亚服饰具有“汉服”的共性。

《新纪元周刊》此前曾报导,新唐人电视台举办的“全球汉服回归设计大奖赛”评委会主席樊弘曾表示,中国有着最悠久的服饰文化,汉服的起源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分不开。汉服最早起源来自三皇五帝时代,在《汉书》中就提到了汉服。

樊弘说,中国汉服受佛家、道家体系影响,显示各种社会阶层,跟中国五千年文化和价值观息息相关。

台湾汉服史研究泰斗王宇清教授也表示,汉服不是指汉代衣服,而是万古“汉民族”、“汉文化”承传下来的服饰,以“礼”为总代表,以“龙”为基本符号标志,而国之四维的“礼、义、廉、耻”就是汉服的基本精神。所以,所谓的汉服就是指中华将近万年的文化思想。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