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新闻网2013年02月14日】
台湾新北市三重区一处工地去年年底整地时挖出一株古树,昨天经史学教授尹章义等学者专家考究,分析是台北盆地在5000多年前发生地层变动,古树被埋没“台北咸水湖”里,成为史学与科学教育“活教材”。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研究所教授刘聪桂说,1万8千年前是全球大冰期,海平面比现在下降130米。1万年前全球平均温度升高,海水自关渡起几乎淹没台北盆地,形成广阔的“台北咸水湖”。
后来全球海平面渐趋稳定,注入台北盆地的河川携带大量泥沙与砾石造成淤积,台北咸水湖逐渐退缩和陆化,成为河道、沼泽与“台北古森林”。经过近5千年演变,少数被泥沙掩埋,成为零星散布的“化石森林(或称埋没林)”,沉睡地表下8至10米,分析这株古树应是那个时期的。
尹章义、周宗贤教授说,极少古树会在工程开挖重见天日,且多只剩树根而被转做工艺品或当废材丢弃,非常可惜。
据指出,这株古树根口径5.7米、高12米,重达12吨,是建商在三重区光复路整地时挖出,暂时移置在祀奉神农大帝的先啬宫存放。
这株古树原被认为是茄苳、柳桉,但植物专家余有终从树纹和根状分析排除茄苳,柳桉则是外国树种,那时不可能飘洋过海来台湾。
尹章义等人说,可以用碳十四、年轮等检测古树的实际年龄,只是这样会对古树造成破坏,因此真实树龄、树种等数据还要再查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