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1/5爬虫动物濒临灭绝

【正见新闻网2013年02月22日】

第一份全球爬虫类灭绝风险分析报告在15日发表,其中指出,爬虫类虽然不够可爱,也不像熊猫般令人喜爱、又没有老虎的魅力,不过许多爬虫类由于人类活动面临灭绝的风险。

科学家们藉由评估随机抽出的1500种爬虫类保育现况,估计全球爬虫类已知的9084种约有19%受到灭绝的压力。

热带地区爬虫类栖地因伐木或转为农业用地,受威胁的程度特别高。

这篇论文由伦敦动物学会及IUCN物种存续委员会的专家们撰写,发表于《生物保育》(Biological Conservation)期刊,全球共有200位科学家参与这项研究。

IUCN物种存续委员会蛇及爬虫类红皮书协调者Philip Bowles表示,“这是评估全球爬虫类的保育现状非常重要的一步。调查结果为爬虫类现况及它们所面临高升的威胁敲响警钟。处理及识别包括栖地丧失及过度捕捉等威胁,为扭转爬虫类下降现况的优先保育对策。”

爬虫类包含了海龟、陆龟、蜥蜴、蛇及蚓蜥(蜥蜴和蛇类没有脚的近亲)。也包含鳄鱼,虽然就基因而言,比起爬虫类鳄鱼更近鸟类。事实上,地球上最大的爬虫类是住在澳洲北部、东南亚及部分太平洋岛屿的咸水鳄。

纽西兰特有的鳄蜥(Tuatara)是种特别的爬虫类,虽然它看起来很像多数的蜥蜴,但事实上它自己是个独立分支,属于喙头目(Rhynchocephalia)。

在爬虫类总数的19%面临灭绝威胁的种类中,有12%归类于极危(Critically Endangered),41%归类于濒危(Endangered),47%归类于易危(Vulnerable)。

淡水龟面临特别高的风险,全球的淡水生物多样性都面临高度威胁。

整体来说,这项研究估计30%的淡水爬虫类濒临灭绝,如果只考虑淡水龟的话数字则会上升为50%,它们都受到国内及国际交易影响。

科学家们相信,其中三种极危的爬虫类已经灭绝。

其中之一是南美丛林蜥(Ameiva vittata),只有在波利维亚的小部分区域被纪录过。由于栖地几乎被破坏殆尽,近期两次针对该物种的搜寻都没有结果。

论文主要作者Monika Bohm博士表示:“爬虫类常栖息于极端环境或是严苛的环境条件下,所以很容易被误认为在多变的世界中它们能适应得很好。但许多物种已高度适应其日常栖地与气候条件,这导致它们对环境的改变分外敏感。”

虽然这是具有全球代表性的研究,作者群表示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填补这些物种资讯的空白处。

IUCN于2011年表示,爬虫类鲜少出现于IUCN红皮书中,只有35%已知种类被评估过,且这些评估以非系统方式进行。

作者群表示,虽然全球爬虫类评估(Global Reptile Assessment)终究将解决这个偏差,针对特定的爬虫类的评估目前仰赖区域性的工作坊及IUCN SSC专家小组团队。

全球爬虫类评估已经对北美、马达加斯加、新喀里多尼亚(New Caledonia)进行全面性评估;对菲律宾、欧洲及特定的岛屿群(塞席尔群岛、科摩罗和索科特拉岛)完成区域性评估。而还有大范围的空白处待填补,包括非洲、拉丁美洲、亚洲还有澳洲。

作者群写道:“我们的结果凸显聚焦于面临最剧烈的栖地丧失的热带地区、长期缺乏资料的掘土性爬虫、由于族群讯息缺乏长期被低估特定类群如蛇类等项目研究的重要性。”

作者群同时警告,爬虫类及两栖类过去在保护策略选择中极端被忽视,敦促划设保护区时应将这些物种纳入考量。

伦敦动物学会的指标及评估部门领导人Ben Collen博士表示:“为确保爬虫类的续存,知识的不足与有效保护行动的缺失需要解决。这些发现为尽快制订重要的保护决策提供捷径,并将爬虫类纳入保育地图。”

IUCN濒危物种红皮书为全球对动植物保护现状提供最全面讯息。它基于客观的系统评估物种灭绝的风险及是否该采取保育行动。

藉由物种的族群趋势、族群规模及结构与地理分布,将物种分到1-8不同威胁等级。红皮书中如极危、濒危、易危都是对威胁状态的描述。

IUCN红皮书包含受威胁的物种、其生态需求、他们的住所及用于减少或防止物种灭绝的保育行动等讯息。

IUCN 红皮书由IUCN物种存续委员会与红皮书伙伴国际鸟盟、国际植物园保育协会、国际保育协会、微软自然服务协会、克佑皇家植物园、罗马大学 (Sapienza University of Rome)、德州农工大学、野望(Wildscreen)及伦敦动物学会共同推动。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