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新型变星 恐改写变星起源理论

【正见新闻网2013年06月16日】

瑞士日内瓦天文台(Geneva Observatory)的天文学家Nami Mowlavi等人利用欧南天文台(ESO)位在智利La Silla观测站的瑞士1.2米尤拉望远镜观察NGC 3766星团,结果在其中发现一种变化非常小但又非常规律的新型变星,由于性质与先前已知的变星都不同并抵触现行相关理论,引发关于这类亮度变动起源的争议。

虽然1.2米尤拉望远镜(Leonhard Euler Telescope)并不算大,但可以让这个团队长期使用,观测时间比用大望远镜多得多,再经由小心的测量、细心的分析,仍可达到一定的精确度。这个团队长时间监测NGC 3766内的3000多颗恒星达7年之久。NGC 3766位在南天的半人马座方向,距离约7000光年,估计大约仅有2000万岁而已。

从长期资料所得结果发现:其中36颗恒星的亮度有非常微小的变化,仅约恒星正常亮度的0.1%而已,变光周期则在2小时到20小时不等。这些恒星都比我们的太阳稍热一些、稍亮一些,但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值得注意的特征。这是天文学家首度观察到这种变星,因此还没有给予适当的变星分类名称。

已知许多恒星是变星(variable)或脉动星(pulsating star),因为它们的视亮度会随时间而变化;至于亮度会如何变化,与恒星内部性质有关,因而相当复杂。这个现象让天文物理学中开展了一支全新的研究领域,称为星震学(asteroseismology),天文学家可藉由“聆听”这些恒星的振荡来探索恒星的物理性质,甚至藉此了解恒星的内部结构或如何运作。

现行变星理论预测变星的变光周期应该不是周期性的,但NGC 3766星团中这种新型变星的发现,显然与此理论不同,让天文物理学受到挑战。因此Mowlavi等人目前试图继续找出更多这种奇特恒星的行为模式。

虽然造成这种变光模式的原因不明,但还是有迹可循:部分这类新型变星的自转速度极快,自转一圈仅有其自转速度极限的1.5倍,若比此极限还快的话,整颗恒星将变得不稳定,恒星物质被抛向太空而使恒星崩解。

在这些情况下,快速自转将对兴内部性质有严重冲击,但天文学家还无法发展适当的理论模型来解释它们的光度变化行为。Mowlavi表示,希望他们的发现能鼓励其他学者投入相关研究,以其尽早解开这个神秘变光之谜。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