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秘文字

【正见新闻网2014年06月23日】

自远古的结绳记事、龙马负图、刻木作契和刻陶铭文等中国文字的滥觞开始,汉字已有一万年的发展历史,其间,曾出现过多次的“汇合”和“分流”情况,即数种文 字并存一个时期后,经约定俗成或官府强制汇合为统一的文字;一种文字在不同的地域或部落中经过一个时期的使用后,形成了略有或大有差异而分流成为若干种文字。

到目前为止已发现但未能完全识读的、可以说是神秘的其他文字,如果从地域分布状况分析,除仓颉刻文远在黄河下游,其余十三种都处在长江流域,其主要特点有二:

第一、巴蜀图语、彝族甲骨文、《仓颉书》和《夏禹书》四种文字中都出现了或相似于古彝文的文字,集中生活在岷江、金沙江和大渡河三水流域的彝族先民们,于七千年前创制的古彝文是一种拼音文字,而这四种文字与古彝文之间为什么存在若即若离的关系?但至少可以认为它们同出一源。

第二、其他几种文字神秘地在长江中下游以南,从横断山东南到东边沿海,呈东西线几近均匀地分布在当时还是草莱待辟、山林掩覆的偏僻地域里,分别有云南丽江的东巴文字、贵州关岭的红岩天书、贵州赫章的夜郎天书、湖南永顺的溪州铭文、湖南城步的桂湘瑶字、湖南江永的上江女书、湖南衡山的岣嵝碑文、浙江仙居的仙居天书。

一、红崖天书

在贵州省安顺地区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黄果树大瀑布西7.5公里的晒甲山悬崖石壁上,有一块长达百米、高约30米的巨大浅红色石屏,上有数十个铁灰色的符 号,大者如斗,小者如升,若篆似隶,古朴瑰丽,被国内外学者称为《红崖天书》。据《永宁州志.地理志》记载“共二十五字”。1995年3月安顺行署曾宣布 破译者可获百万元,经学者们研究后主要有两种未定说法:一是认为它是早已失传的夜郎文字,二是认为它是当年诸葛亮派人刻下的战争记录。亦称《红岩天书》。

二、仙居蝌蚪文

在浙江省仙居县淡竹乡韦羌山的一处高达128米的陡壁上,发现有人工锲凿的日纹、虫纹和蝌蚪纹的文字元号,据当地民间传说是大禹治水时给后人留下的文字 资料。蝌蚪文,也叫“蝌蚪书”、“蝌蚪篆”,为书体的一种,因头粗尾细形似蝌蚪而得名。蝌蚪名称是汉代以后才出现的,指是先秦时期的古文。专家认为蝌蚪文 是一种象形文字。

三、夜郎天书

在贵州省赫章彝族地区于九十年代初发现的4480个,皆以毛笔蘸烟墨写成的文字元号,其形如草似篆,笔划盘旋弯曲,字形粗细不一,疏落有致,自然流畅。经分析此与“红岩天书”皆系二千年前的汉时形成,其时有夜郎国(在今黔西一带)的夜郎文字后已失传。

四、仓颉书

在三千年前周初时发现的坐落于今山东省寿光县城西迤北处的仓颉墓中石刻上的28个字,现仅识其首八字为“上天作命,皇辟迭王”。据《金陵新志》等记载,当年孔子见了竟一字不识,后来的秦李斯只认识其首八字、汉叔孙通认识其十三个字。

此书历来被书法家疑为汉儒刘歆所作。而学者刘志一经多年研究认为,此书应是用古彝文书写的一彝族先民祭祀的记录。相传就是仓颉当年所造象形文字的本形。

这些鸟迹书由小的图形和画面组成。该碑立于清乾隆十九年十月(西元1754年)。碑面所镌28字由白水知县梁善长摹写。宋代《淳化阁帖》将它们破译为:“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

五、夏禹书

夏禹书比《仓颉书》更难释读。此书也是被疑为伪作的古籍,其文字十分难识,后经刘志一研究认为,书中共12个字,有5个是古彝文,7个是汉甲骨文,两种文字混合使用,说明夏代文字的复杂性和汉文字形成过程的原始形态,证实汉文字的形成当在夏代开始。

六、岣嵝碑文

原 发现于湖南省衡阳市城北30公里的衡山岣嵝峰峰顶,现置浙江省绍兴市的禹庙中,碑上有77个似篆非篆的文字元号,书法奇古。据当地民间传说是为纪念大 禹“随山导水功成”的记功碑,其文字因历代训释不一而无定论,据说,1958年当地文化部门曾以碑文拓件请教郭沫若,郭老回信道“秘不可究”。

七、巴蜀图语

从 八十年代以来,在四川省东部的荥经县严道古城遗址、广汉市三星堆遗址陆续出土了一批春秋战国时期的器物,上刻有共200多个不同的文字元号和80多枚 青铜印章。后经专家初步研究认为可能是二千四百年前的一种拼音文字,它与古巴蜀王国有关,并且,它与古彝文有着惊人的相似处。为区别于中原地区的文字,而称其为“巴蜀图语”。

八、东巴文字

是千余年前云南纳西族(分布在滇川交界处的金沙江两岸)的先民们创制的一种原始象形文字,有“活着的象形文字”之称。纳西族所奉信的东巴教的经书都是由 巫师用东巴文字写成的。纳西人于木石之上刻画,名之为“森究鲁究”(意即木石之痕迹)。现在,纳西族人对这一文字识者很少,外界人也无法掌握。

九、溪州铭文

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王村古镇(为古溪州)的一座八面铜柱上有铭文2600余字,其中的一些古异体字难以辨识。据《资治通鉴》记载,此柱为939年楚国王马希范战败了溪州土司彭士愁后双方和解而将盟约刻于此柱上,后历经千余年风雨此柱仍未见锈蚀。

十、上江女书

1983年在湖南省江永县上江圩乡千家峒首次发现的仅在当地妇女中传承使用的一种向左倾斜的菱形拼音文字。经对比研究,女书与七千多年前的陶器铭文极为相似,甚至有些文字完全相同,可以认为它与甲骨文同出一源,但早于甲骨文。

女书的形成过程大致是: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渭河中下游流域(今陕西省)开始使用女书,后来由于母系制改变以及部落纷争,使失势后的部落只有冒险向南流落 到当时十分蛮荒、地势偏僻、与外界隔绝的今粤桂湘交界处,继续使用着他们原来的文字,即“女书”;而其他大部分部落的文字却从陶文逐步经甲骨文、钟鼎文等 演变成为今天的汉字。

十一、桂湘瑶字

1986年在桂湘交界处的湖南省永州市城步苗族自治县漆树田瑶山,发现主要在当地妇女中传承使用的奇特的瑶族文字,它是由线条符号组成一个个方块字,分别表示某一句话而不与语言中的词一一对应,经研究认为它是桂湘地区瑶族的先民们创制的一种原始文字。

近来有说上江女书其实就是瑶族文字。中 南民族大学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该文字的研究,研究者之一的李庆福副教授发现,“女书”当中记载的很多习俗就是现在瑶族的习俗。这些文字在湖南江永和桂北一带 广泛流传。根据桂北当地地方志记载,当时该地受到汉文化的影响,男子都纷纷学习儒家文化,女子不上学,就保留了学习“女书”的习惯。

十二、水书

水 书是一种类似象形文字的水族文字,是由早在夏商周时期,生活在河南省濉水流域一带的水族所创,可以算是岭南百越中骆越人的一支,也有说是殷人后代。水语跟 古汉语有很多类似地方,水书也跟甲骨文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主要是记载一些宗教信仰,然后就是古代的文化讯息,主要还是历法。有关专家认为,水书相当于汉族 的《易经》。

十四、彝族甲骨文

1978年在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中水汉墓群中出土的陶器和陶片,上刻有51个文字元号,经初步研究认为距今二千余年的这些文字,既与甲骨文有关,又与古彝文有关。彝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自古以来就居住在中国的西南,彝文是一种表意文字,也有人认为它是音节文字。传说由伯博耿根据鸟兽足迹和事物的形象所创造,由主持礼仪、祭司的人代代相传,通过著作和家谱传递。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