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英雄人物-蒋介石(23) 共祸东渐

五千年辉煌神传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组

【正见新闻网2017年01月12日】

二、共祸东渐

苏共本质

共产革命之后,苏联政府于民国九年,宣布撤废其在中国的特权;但民国十年,俄军即侵入外蒙,成立了他东方第一个傀儡“蒙古人民共和国”。

“九一八以后,苏联表面上同情中国抗日,实际上于民国二十四年,不顾中俄条约的责任,就出卖中东路于伪‘满洲国’。民国三十年,又与日本订立‘中立协定’,鼓励日本的南进。

三十三年更悍然以我唐努乌梁海并入他俄帝的版图。到了第二次大战接近最后胜利的阶段,俄帝竟依据他帝俄传统的要求,提出对日参战的条件,要挟美英成立雅尔达密约。”(蒋介石,《反共抗俄基本论》)

“(中共)其‘抗美援朝’,参加韩战,觊觎日本、越南,加深印度与东南亚的变乱等等,都是其要切实执行列宁、史达林‘灭亡中国,进而侵略亚洲,再进而统治全世界’的预定计划。我们了解了列宁、史达林这一有系统的预定阴谋,就可知道俄帝侵华,并不只是其对我中国一国侵略的结束,而是在攫取其‘确实而可靠的后方’和‘取之不尽的后备力量’,以为其统治全世界的各国和奴役全人类的起点。”(蒋介石,《反共抗俄基本论》)

苏联共产党的前身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一九零三年,该党内部形成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派。一九一七年,布尔什维克正式独立建党,一年后改称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苏共。

蒋介石对苏共有独到的研究:“今日俄国共产主义正确的说,乃是布尔塞维克主义。一九○三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伦敦开会,分裂为孟塞维克(少数派)和布尔塞维克(多数派)。孟塞维克认为党的组织应该民主,党的革命应该以工人为主。布尔塞维克采取俄国民粹派‘土地与自由社’的恐怖主义及工农独裁的主张。布尔塞维克的领袖就是列宁。”

“列宁更一手承受了巴古宁与尼卡也夫[涅卡耶夫]及朵斯妥也夫斯基的虚无主义与恐怖主义的思想,所谓‘为了革命不惜采取任何手段,也不妨杀死人类之一半。’所谓‘奴隶必有主人,我们便是主人。’列宁把这两种思想与马克斯的阶级斗争论相结合,构成他的‘无产阶级独裁’的理论。在列宁史达林的手上,还有东方正教的‘忏悔’、‘坦白’、‘最后审判’,俄国保罗一世的铁幕制度,以及沙皇专制与大斯拉夫主义,也渗入布尔塞维克主义,为其重要的部分。”(《反共抗俄基本论》)

列宁想要颠覆沙皇,德国威廉二世皇帝则要取得在东线的胜利。流亡在瑞士的列宁在德皇威廉二世的金钱支持下返回俄国。一九一七年十一月七日,布尔什维克党领袖列宁率领武装力量向俄国临时政府发动叛乱。掌握了政权后的列宁马上镇压支持自己夺权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使苏共独掌权力。

一九一八年,俄国陷入内战,反布尔什维克力量组成的松散联盟公开反对共产主义政府,由尤登尼奇将军、海军上将高尔察克和邓尼金将军领导,人称白军,对抗共产主义信仰者所组成的红军。

白军失败,前俄罗斯帝国的其余领土在战后由苏共控制,成立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即苏联。

中共——共党征服中国的工具

“列宁推翻临时政府而建立其苏维埃组织,在理论上自称其为‘转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且宣传其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就是大多数民众的解放’,好像布尔雪维克是世界上最前进的革命政党,而共产主义,亦就是世界上最崇高的理想。但是实际上,马克斯主义乃是法国革命中的一种反革命的运动,亦就是当时欧美民主革命的一股逆流,他的企图是破坏民主政治而建立专制制度。列宁所创‘无产阶级专政’,及其后继者所谓‘人民民主’的极权主义政体,自是师承马克斯主义,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我们所应该特别注意的,就是马克斯主义在俄国渗入了大斯拉夫主义及沙皇专制主义的特征,倘如马克斯和恩格斯今日能目睹其苏俄和中共所谓苏维埃制度的残暴行为,亦必将大为惊诧。”(《苏俄在中国》)

“斯大林取得独裁地位之后,对于列宁的战争方式有两点重要的改变。第一是列宁的对外政策是以苏俄的力量支持各国共党的‘革命’;反之,斯大林的对外政策即是以各国共党的‘革命’支持苏俄的政权。为了苏维埃政权乃至为了他个人的权力,虽牺牲其在某一国家的共党,亦所不惜。中国的共党,即曾经屡次做他苏俄和斯大林个人权力之争的牺牲品。第二是斯大林比列宁更着重东方。”(《苏俄在中国》)

蒋介石具体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列宁的布尔塞维克主义是俄罗斯的产物。中共匪徒在组织系统上,是俄国侵略者御用的共产国际的支部,在性格上是俄国大斯拉夫主义征服中国的工具。”(《苏俄在中国》)

“共产党徒利用马克斯、列宁和史达林的理论和策略,麻醉青年,欺骗群众。他们把唯物为本论体,把辩证法做方法,来曲解人类历史,侮蔑现代文明。他们用阴谋制造暴动,用暴动实现阴谋,来瓦解社会组织,破坏政治秩序。他们更用残忍的意识,冷酷的斗争,变乱伦常,毁弃道德。他们造成了一个反人性的运动,弥漫全世界。”(蒋介石,《本党现阶段政治主张》,一九五零)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