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城期待神再临—耶路撒冷四千年的故事(4)

蔡大雅

【正见新闻网2018年04月01日】

伯利恒圣诞教堂内的耶稣诞生祭坛,相传是玛利亚生下耶稣的确实位置。(公有领域)

四. 耶稣的耶路撒冷:耶稣降生(公元前5或7~公元31年左右)~基督教合法化(公元313年)

1. 耶稣与耶路撒冷的三次缘分

耶稣是在希律王统治的晚期,降生在罗马帝国的犹太行省。当时因为举行第一次全国性的人口普查,每个人都必须回到祖籍去登记户口,因此木匠约瑟(Jesef,天主教称为若瑟)带着即将临盆的妻子玛利亚(Maria)回到伯利恒。城内外的旅舍都被返乡的人住满,约瑟一家只能待在马厩里,耶稣就在这里诞生。

根据记载,耶稣曾三次进入耶路撒冷。第一次是在出生后40天,依犹太传统习俗,由父母带到圣殿献祭做洁净礼。统治犹太地区的希律王得知预言中将成为犹太王的人已经出生,便下令屠杀伯利恒一带二岁以下的男童。为躲避希律王的迫害,约瑟依天使的指引,带着全家逃到埃及,直到希律死后才回到犹太地区居住。

耶稣第二次到耶路撒冷时是12岁,随同家人与亲族进城过逾越节。回程时父母发觉耶稣未跟上而返回城内寻找,最后在圣殿山中找到他。据说当父母问他为何在这里时,耶稣回答说自己当然会在天父的家里。耶稣后来还是跟着人间的父母回去故乡拿撒勒(Nazareth)。这二次进城的记录,是耶稣在30岁左右开始传道之前,少数被记录下来而得以流传的事迹。

2. 最后一次到耶路撒冷,从容赴难

耶稣最后一次在耶路撒冷的路径图,西方在图的上方。(视频截图)

耶稣30多岁时,在外地传道已有三年的时间,为了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在公元30~34年之间最后一次来到耶路撒冷。耶稣入城时,众人夹道欢迎;一星期后,这些群众却受到犹太宗教领袖的鼓动,要求罗马派来的总督彼拉多(Pontius Pilatus)将祂处死。

犹太行省自公元6年起,便由罗马派遣的总督治理。因为当希律死后其子继任时,犹太地区发生暴动,人们宁愿接受罗马人的直接管辖,而不愿意让暴君的儿子继续统治,双方到罗马请求皇帝仲裁。罗马皇帝最后接受人民的请求,派遣总督治理犹太。

《瞧,这个人》彼拉多询问犹太人是否释放耶稣,Antonio Ciseri。(公有领域)

总督虽然是最高的行政首长,辖区内也有一定的驻军来维持社会秩序,但在“强龙不压地头蛇”的心态下,历任的总督大多选择与当地势力妥协,以换任期内的辖区风平浪静。

当时犹太祭司控告耶稣足以被判死刑的理由是犯了“亵渎罪”,因为祂“自称神的儿子基督(Christos,意为救世主,是希伯来文“弥赛亚”的希腊译文)”。犹太人一直在等待弥赛亚的到来,因为他们认为弥赛亚会让犹太人脱离异族的压迫、再度辉煌强盛,但耶稣并未使这一切发生。因此犹太人不仅不承认耶稣是弥赛亚,甚至罗织罪名,欲除之而后快。

彼拉多虽然知道耶稣是因犹太祭司的妒恨和诬陷而被捕,也找不出任何耶稣造反或犯罪的证据,却屈于形势、昧著良心,如犹太人所愿,判处耶稣钉刑。

3. 罗马帝国的酷刑

钉刑是罗马帝国的一种酷刑,用来处死重罪犯人如叛国者或盗匪,以及异教徒、奴隶和没有罗马公民权的人。被判钉刑的人通常会先在牢狱里被鞭打凌虐,天亮后令其背负自己的十字架,从囚所走到城外的刑场。在如此的折磨下,受刑者到达刑场时往往已经奄奄一息,再钉在十字架上,任其在承受巨大的痛苦中慢慢死去。

十字架钉刑在基督教开始流传后,甚至成为罗马帝国迫害基督徒的惯用手法,直到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us Magnus)宣布基督教为合法宗教以后,基督徒才不再被迫害,而到公元337年罗马帝国才终于废止这项刑罚。

4. 耶稣的预言

耶稣曾多次预告自己的死亡及复活,也预言了圣殿及耶路撒冷的毁灭。未进城前,祂曾站在城外的橄榄山上,望着耶路撒冷哀哭——不是悲叹自己即将在痛苦与屈辱中死去的命运,而是因为未来无可避免的悲惨景象:

“巴不得你在这日子知道关系你平安的事,无奈这事现在是隐藏的,叫你的眼看不出来。因为日子将到,你的仇敌必筑起土垒,周围环绕你,四面困住你,并要扫灭你和你里头的儿女,连一块石头也不留在石头上,因你不知道眷顾你的时候。”(《圣经‧路加福音19:41-44》)

当耶稣受过鞭刑,背负着十字架往城外走去时,有许多人跟随。其中有妇女为祂哭泣。耶稣转身对他们说:“耶路撒冷的女子,不要为我哭,当为自己和自己的儿女哭。因为日子要到,人必说:‘不生育的和未曾怀胎的,未曾乳养婴孩的,有福了!’”(《圣经‧路加福音 23:27~38》)

耶稣升天小堂里的“升天石”,据说上面还有耶稣升天时留下的右脚脚印。(adriatikus/Wikimedia Commons)

5. 基督教的创立

耶稣死后三天复活,仍停留人间40日,用来告诉门徒要传福音。耶稣在门徒眼前升天,坚定他们的信仰,使门徒们开始积极传播耶稣的教诲。耶稣传道,自己没有写下任何经典、没有建立宗教,基督教会是祂的门徒彼得(Petro,天主教称为伯多禄)所建立,教义由保罗(Paulus,天主教称为保禄)所整理。

门徒在犹太行省的各个地方传播耶稣的教诲和神迹,相信耶稣为基督的人快速增加,引起犹太教士的不快,联合统治者,继续进行迫害。于是基督徒离开犹太地区,到罗马帝国的其它行省去传教。发源于耶路撒冷的基督教,反倒变成了“外邦人的宗教”。

6. 再度亡城

犹太人将耶稣送上十字架,将基督教逼出犹太行省,迎来的不是一切如故的安稳生活,却是如预言般悲惨的命运。异族的总督或暴虐或贪腐,不亚于被犹太人推翻的王族,加上罗马帝国的横征暴敛有增无减,使越来越多的犹太人产生以武力推翻罗马统治的想法。即使有识之士明知此举无异以卵击石,也因为害怕自己会被当成叛国者而噤若寒蝉。

罗马人攻陷并摧毁耶路撒冷。(公有领域)

公元66年犹太地区发生饥荒,总督无力或无意赈灾,犹太人的不满与愤慨到达顶点,各地爆发武装反抗罗马帝国的行动,史称“第一次犹太罗马战争”,当时的罗马皇帝尼禄(Nero)派兵镇压。

罗马大军迅速弭平各地的叛军,在公元66和70年二度包围耶路撒冷,罗马人一面采取长期围困的策略,在耶路撒冷的外围筑了一道墙,将城市完全封锁;一面使用先进的装备与技术,逐步拆除耶路撒冷的三道城墙。

罗马人选在犹太人过逾越节时围攻耶路撒冷,是个高明的战略。逾越节是纪念摩西带领以色列人离开埃及,越过红海回到故土,是犹太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住在外地的犹太人到耶路撒冷去过逾越节,节日期间涌入耶路撒冷的人潮往往比平时要多出10倍,因此当罗马军队围城后,城内囤积的粮食迅速耗竭。虽然如此,耶路撒冷仍然凭借着坚固的城墙,坚持了4个多月才终于失守。

“提图斯凯旋门”,为当时领军、后来成为皇帝的提图斯纪念战胜犹太而建,至今仍伫立在罗马。犹太人视其为羞辱,不愿从中经过。(公有领域)


提图斯凯旋门的细部雕刻,显示来自耶路撒冷圣殿的战利品。(公有领域)

约瑟夫斯(Titus Flavius Josephus,公元37~100年)是一名犹太人,曾做过叛军领袖,战败投降后,在罗马军队中任职,并参与此次围城。他以翻译的身份居中斡旋,因此得以进出耶路撒冷。

约瑟夫斯亲眼见证、并在其《犹太战纪》中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困在城内的叛军除了因为派系不同而互相残杀外,还如同强盗般,为抢夺百姓的财产和粮食而滥杀无辜,并动辄杀害疑似主张向罗马求和的显贵人士。

城内严重缺粮,甚至还出现母亲煮食子女的惨状。在内战中被杀或饿死的人不计其数。城内血流满地、遍布死尸,无人掩埋,大量的尸体被抛入城墙外与橄榄山之间的溪谷,使之堆积如山。据估计约有110万人在这场战争中丧命,其中只有少数是罗马军队所为;幸存者不到10万人,全部被俘,作为奴隶被带回罗马或卖到埃及。

罗马人将耶路撒冷的三道城墙全部拆毁,进城后,也将圣殿完全拆卸,因为他们认为作为建材的石头之间有黄金。这座用了46年的光阴才完成的城市,只维持了43年,就又在内乱与外患中化为乌有。

约瑟夫斯著作的翻译本,1640年出版。(公有领域)

7. 灭亡的真正原因

约瑟夫斯的描述完全应证了耶稣对耶路撒冷的预言。耶稣在公元30年左右被钉在十字架上死去,耶路撒冷在40年后被罗马攻陷,过程一如耶稣所预言:城被围困、建筑被拆毁、因缺粮而吃人肉。

耶路撒冷在古代曾遭受过二次毁灭性的攻击,第一次在公元前586年对新巴比伦的战争、第二次则是在公元70年反抗罗马帝国的作战中。二场战争相隔656年,却有许多雷同之处,例如:巴比伦和罗马都做过二度攻击、都采取围困的战略、都在入城后焚毁圣殿并夷平城市、都俘虏城内居民将之驱赶出此地等等。

以上种种,或许还能归因于古代战争的普遍做法,但二次城破殿毁的日期,都刚好在犹太历的同一天,如此惊人的巧合,实足令人深思。

第一次的亡国之因,依先知所言,是因为犹太人做了很多坏事,必须被人虐待70年来消除他们的罪。至于第二次亡城,耶稣说:“因你不知道眷顾你的时候。”(Wei du die Zeit nicht erkannt hast, in der du besucht worden bist.)。

公元73年,一位叙利亚学者在给儿子的家书中,提到公元70年罗马灭犹太的这件事时,写道:“犹太人在处死自己的贤君之后,被撵出故土、四散流离,是为公正的报应。”

8. 变成罗马人的城市

犹太战争,罗马围城,耶路撒冷毁灭。(David Roberts,1850)。(公有领域)

罗马焚城后,耶路撒冷已是荒芜一片,但这种废墟般的状态却还不是它最悲惨的时刻。罗马大军离开后,逃难到外地的犹太人逐渐返回,继续反抗罗马,以游击或暴动的方式,在数十年间不断袭击罗马人。

公元132~135年发生一次规模较大的反抗行动,史称“第二次犹太罗马战争”,当时的罗马皇帝哈德良(Hadrianus)迅速进行镇压。失去城墙保护的耶路撒冷再度被罗马军队占领。

哈德良为了惩罚犹太人百年来的反叛,诛杀了将近50万人、将所有未被处死的犹太人赶出犹太地区、又将犹太地区改名为“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并禁止犹太人在此定居。自此以后,犹太人成为没有根的民族,在世界各地漂泊,直到二战后的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国,才终于结束近2千年的流浪岁月。

哈德良皇帝所建之城Aelia Capitolina,马达巴马赛克,公元6世纪。(公有领域)

哈德良还特意选在耶路撒冷二度亡城的同一天,将之彻底铲平,只剩下圣殿山围墙的部分墙基,就是现在著名的西墙(也被称为“哭墙”)。然后在旧址之上重新规划、建造一座罗马城市,命名为Aelia Capitolina(Aelia 是哈德良的中间名字、Capitolina有小丘的意思);圣殿山上则建罗马式神殿,供奉罗马主神朱庇特(Jupiter)。

现存最古老的、有关耶路撒冷的图像记录,出现在马达巴(Madaba,在今日的约旦境内)圣乔治(St. Georg)教堂内,是一幅约在公元6世纪中、以马赛克方式呈现各个基督教圣地的地图。耶路撒冷位于地图的中央,一条两旁有着列柱的大道贯穿全城,罗马风格的城市设计清晰可见。罗马时期以南北、东西二条大道将耶路撒冷略分为四区,至今仍作为不同种族及不同信仰的分区方式。


耶路撒冷旧城的西墙(中),犹太教最重要的地点,西墙的背后为昔日圣殿的范围,现已被伊斯兰的清真寺所取代。背景右侧是是阿克萨清真寺,左测是圆顶清真寺。(Sheepdog85/Wikimedia Commons)

作为罗马城市的Aelia Capitolina(即犹太人的圣城耶路撒冷)禁止犹太人进入,哈德良甚至定下“擅入者死”的严令。在此后的二百年间,这里没有犹太人的踪迹。直到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让基督教合法化后,才允许犹太人在每年耶路撒冷亡城的那一天入城,到西墙前哀泣祷告。此时的耶路撒冷已不再是犹太人与犹太教的专利,从他们孕育、却为其所不容的基督教已经在此扎稳基础,甚至凌驾其上,成为当地的主流信仰。

(未完,待续。)

(大纪元)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