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城期待神再临—耶路撒冷四千年的故事(7)

蔡大雅

【正见新闻网2018年04月11日】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时的安条克之围(The Siege of Antioch),出自中世纪的泥金装饰手抄本,Jean Colombe作品,约1490年。(公有领域)

  
七. 千年世仇的开端:十字军东征(公元1096~1396年)

1. 十字军东征的起因

十字军第一次攻占耶路撒冷。(公有领域)

十字军东征是一场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战争,在300年之内(1096~1396),欧洲的基督徒发动了至少10次的大规模进攻,目的是为了收复圣城耶路撒冷,以及解救受穆斯林威胁压迫的基督徒,但最初发兵的原因却不仅仅于此。而屡次出征的结果,也只有第一次真正成功的达到目的,占领耶路撒冷;其余的行动不是失败,就是无疾而终,或甚至转移目标,攻击同样信仰基督的东罗马帝国。

1071年,塞尔柱土耳其帝国大胜东罗马(拜占庭)帝国,并占领其大半领土。拜占庭皇帝面临国家存亡,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向罗马教宗求救。不久前,双方才因为宗教问题而闹僵,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希腊正教不愿接受教宗的命令,与罗马天主教决裂(1054年基督教第一次大分裂)。十几年来双方形同陌路,若非情况危急,皇帝不会先低头。当时的教宗乌尔班二世(Beatus Urbanus PP. II)想借此重修旧好,于是在1095年号召欧洲各国组织军队前往救援。

教宗乌尔班二世召开宗教会议,呼吁解救拜占庭和耶路撒冷。(公有领域)

欧洲在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进入文化相对落后的中世纪时期。在数百年中,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各个民族逐渐接受基督教,人们思想单一,十分虔诚。由于普遍不识字,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力掌握在神职人员手中,人们对之言听计从,罗马教会的权力与势力强大。

教宗的目标是解除拜占庭帝国的危机,但欧洲联军却将目的地从君士坦丁堡延伸到耶路撒冷,是因为塞尔柱击溃拜占庭之后,又迅速夺取埃及穆斯林手中的巴勒斯坦及耶路撒冷,之后自己又再分裂内斗。数十年间,不同派系、不同种族的穆斯林互相攻打,巴勒斯坦成为战乱地区。虽然穆斯林并未禁止基督徒前往圣地朝圣,但从欧洲来的基督徒却经常受到袭击,到耶路撒冷的路径实际上是中断的。

当时的基督徒相信,耶稣在世后的一千年,“世界末日”会到来,世人将面临“末世审判”,有罪的人将被打入地狱、万劫不复。为了将来不在地狱里永远受苦,如何可以在人间赎罪以洗清罪业,就成了欧洲人关切的话题。定期到教堂望弥撒、向神父忏悔、捐献给教会等等,都是平时赎罪的方式。

前往圣地朝圣,一向被视为最能展现个人的忏悔之心,借着圣地神的力量,消除之前的所有过错、完全净化成为无罪之人,是最有效的赎罪方式。所以当异教徒的内战导致基督徒无法前往耶路撒冷朝圣时,对他们的心理而言,几乎等于在末世审判到来之前,自己的命运就已经被提早宣判,因为基督教认为,人一出生即是有罪的。

十字军的装束(公有领域)

在这种宗教思想浓厚的氛围中,参加收复圣地、解救基督徒弟兄的“圣战”,成为一条比单纯的朝圣更能快速赎罪的途径,甚至可以从地狱直达天堂。也因此当教宗登高一呼,各地热烈响应,不分种族或阶级。当下约定以十字架作为标志,大量制作徽章发放,“十字军”之名就此产生。

2.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耶路撒冷围攻战。(公有领域)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军力大约有1万2000人,是一支由贵族与骑士组成的正规军,在1099年攻破了耶路撒冷。基督徒收复圣城后,同样以屠城作为入城的仪式,和之前的穆斯林征服者没有两样。大多数的穆斯林与犹太居民遭到杀害或烧死,只有少数人侥幸逃出城外;基督徒则因为之前已被穆斯林统治者驱逐出城,而得以逃过此劫。

十字军占领的耶路撒冷,是一个经历数十年的战乱后、变得贫瘠破败的小城镇,与欧洲人对圣城的想像天差地远。即使如此,基于对宗教的热情,十字军不愿将圣城归还给它最初的统治者拜占庭帝国,而是在此建立一个“耶路撒冷王国”,并且禁止穆斯林进入。此外,十字军还在地中海东岸建立了另外三个基督教国家,并帮助拜占庭帝国夺回部分失土。

四个有十字标记者,为第一次东征后建立的基督教国家。(MapMaster,tyj1982338翻译/Wikimedia Commons)

3. 圣殿骑士团传奇


圣殿骑士团徽章。(公有领域)

战后大部分的十字军选择返乡,只有大约一百多人留在新的国家里。为了保卫圣地,二位来自法国的骑士在1119年提议成立“圣殿骑士团”(Ordre du Temple)。这是一个军事性的修士组织,最早的基地在圣殿山上的阿克萨清真寺,刚开始只有9名骑士,在缺乏经费的情况下勉强维持。

但从1129年教宗正式承认其地位后,情况完全改变。他们陆续从教宗那里获得许多特权,包括直属教宗管辖、不受任何国王或主教的指挥;除了免缴税捐外,还能在领地上收取什一税(税率为所得的1/10)等等。

从此圣殿骑士团发展迅速,成员最多时曾超过2万名,但据说每次参战通常只派出300名左右的军力,就能以寡击众而取得胜利。从1129到1291年,圣殿骑士参与了几乎所有的保卫圣地的战争,是西亚基督教国家的重要支柱。

耶路撒冷国王鲍德温二世将圣殿山移交给圣殿骑士,13世纪绘画。(公有领域)

历史上记载1177年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年仅16岁的耶路撒冷国王鲍德温四世(Balduin IV. ,公元1161~1185)带领80名圣殿骑士、375名骑兵与数千步兵,迎战埃及的苏丹萨拉丁(Saladin,公元1174~1193年在位)带领的3万穆斯林,使苏丹只能带着不到1/10的残兵逃回埃及。(此次战役被好莱坞拍成电影《王者天下》,不过剧情和史实出入甚巨。)

除了勇于作战外,骑士团也善于经商。他们不仅拥有大量的地产与捐款,也在地中海及欧洲从事商业性活动与金融服务来充实资产,为欧洲最早经营银行业务的组织,在各地设有分支机构。圣殿骑士团的财力与军力盛极一时,曾有“富甲天下、势可敌国”的说法流传于基督教世界之中。

1144年,穆斯林开始大举反击,基督教地区光靠当地骑士团的兵力已无法抵御敌军如浪潮般的进攻,第二次十字军东征(1147~1149年)因应而生,但以失败告终,一个十字军建立的国家被灭。此后穆斯林的势力逐渐占上风,1187年萨拉丁卷土重来,带领大军攻陷耶路撒冷,圣城再度回到穆斯林手中。


两名圣殿骑士被处以火刑,15世纪法国绘画。(公有领域)

圣殿骑士团撤退到塞浦路斯岛,仍然继续参战,在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地区抵抗穆斯林的进攻,直到1291年最后一座基督徒控制的城市失守,耶路撒冷王国正式灭亡为止。圣殿骑士团的命运与耶路撒冷的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当耶路撒冷失守后,圣殿骑士团即使在欧洲各地拥有庞大产业,也因为失去凭借的根据地而随之衰微。

此后骑士团成员各自回到欧洲的故乡,不久后就因为庞大的财富与对法王的巨额债权而引起后者的杀机。1307年在法国的圣殿骑士全部被捕,以宗教异端的罪名处死,财产当然全部没收。教宗受法王所迫,于1312年宣布解散圣殿骑士团。在历史上圣殿骑士团只存在百余年,但其精神与传奇,还有据说仍隐藏在各处的无数宝藏,却在西方社会中流传下去,成为小说、戏剧的创作灵感泉源。

4. 二百年内五度易主


12世纪的耶路撒冷(公有领域)

耶路撒冷被基督徒控制了86年后,在1187年又被穆斯林夺回。对此,基督教世界的回应是发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1189~1192年),由骁勇善战的英国国王狮心查理(Richard I)领军。争战中双方互有输赢,最后因为英国发生阴谋篡位的内乱,查理一世无心恋战,与萨拉丁签订停战协议后无功而返。

十字军再也没能用武力攻占耶路撒冷,只有在第六次东征时,主导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1228年通过谈判,使耶路撒冷最后一次回到基督徒的怀抱,只是为期不长。16年后当花刺子模(Choresm-Schah,位于今日的伊朗一带)被蒙古灭亡后、向西逃亡的途中,在1244年顺道入侵耶路撒冷时,作为基督教的耶路撒冷在历史上就永远结束了。三年后,埃及的穆斯林重新占领耶路撒冷,此时西亚的局势大致底定,北非来的政权持续统治超过二个半世纪,直到1517年被鄂图曼土耳其取代为止。

12~14世纪的绘画中,对收复耶路撒冷的象征性描绘。(公有领域)

经历数百年的战乱与不断的易主后,耶路撒冷成为一个人口不到1万、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无足轻重的小城,但在宗教上,它仍然是西方朝圣者的首选目标。因此当情势较为稳定后,耶路撒冷中重新出现了朝圣的人潮。此时的穆斯林统治者已经了解到,人潮可以带来钱潮,对基督徒的态度由拒绝转为欢迎,从欧洲到耶路撒冷朝圣之路又恢复通畅。

从1096年第一次十字军出发,到1396年最后一次十字军败北,前后持续了整整300年,欧洲社会针对伊斯兰世界发动了十次正规军的出征,和至少一次以平民为主的“平民十字军”,以及一次据说由儿童组成的“儿童十字军”。此外还有针对欧洲的异教徒,或被罗马教会视为异端教派所进行的镇压,也被称为十字军。

在这场由基督徒发动的“圣战”中,只有二次是真正达到收复圣地目的的(一次用武力,一次用谈判),耶路撒冷因此约有102年控制在基督徒的手中。但在战争中对穆斯林、犹太人,甚至对同属基督教的希腊正教信徒之无情杀戮,却造成了各种族与各宗教之间的仇恨与对立,至今仍难以化解。

5. 时过境迁,圣城失去光彩

鄂图曼土耳其占领耶路撒冷后所修筑的城墙与堡垒,现被列为联合国的世界遗产。(公有领域)

接下来是鄂图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1396打败最后一次的十字军、1453年灭掉拜占庭帝国、取代埃及苏丹在西亚及北非的势力,并在1517年占领耶路撒冷,维持400年的统治,直到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末为止。

耶路撒冷在鄂图曼土耳其统治的初期重新发展,城墙和老城被重建,各宗教也可以并存,但对于基督徒与犹太居民的管理,则因历任的统治者而异,故有时宽松,有时严厉。不过对于外来的朝圣客一直持着欢迎的态度,因为朝圣业的收入是城市最重要的经济来源。

可惜时过境迁,西方的基督徒前往耶路撒冷朝圣的热情已经消退。欧洲在拜占庭灭亡后进入文艺复兴时期,时代的目光从神转移到人的身上,不再像中世纪的人那么虔诚了。此外,从1517年(恰巧也是耶路撒冷被鄂图曼土耳其占领的同一年)爆发宗教改革运动,反对罗马教会的腐败,一切与之有关的行为或传统的宗教思想不断受到新教的批判和抵制,也使朝圣的风气逐渐消失。


1883年的耶路撒冷地图(公有领域)

朝圣客少了,耶路撒冷失去维持发展的财源;加上鄂图曼土耳其帝国的盛极而衰,管理机构迂腐无能,使圣城逐渐失去光彩,破旧且贫瘠。一个没落的城市难免会遭受“树倒猢狲散”的命运,圣城也不例外。19世纪初耶路撒冷的人口剩下不到8000,分成四个族群,分别聚居在罗马帝国时期划分的城区内:基督徒主要在西北方的圣墓教堂附近、穆斯林盘踞在东北方的圣殿山上、犹太人分布在东南方的西墙一带、信奉希腊正教的亚美尼亚人大多住在西南方。

(未完,待续。)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