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于唐朝的榆林“毛乌素沙漠”即将消失!

【正见新闻网2018年11月10日】

毛乌素沙漠(Maowusu Shamo)亦称鄂尔多斯沙地(Ordos Desert)。毛乌素,蒙古语意为“坏水”,地名起源于陕北靖边县海则滩乡毛乌素村。自定边孟家沙窝至靖边高家沟乡的连续沙带称小毛乌素沙带,是最初理解的毛乌素范围。由于陕北长城沿线的风沙带与内蒙古鄂尔多斯(伊克昭盟)南部的沙地是连续分布在一起的,因而将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和陕北长城沿线的沙地统称为“毛乌素沙地”。

在整个毛乌素沙漠形成过程中,神木—榆林—乌审旗之间的几千平方公里沙地应该是“玄孙”级。事实上直到清代初期,这里都是森林草原;到当代,府谷县西北部和准格尔旗羊市塔乡,还存有天然的杜松林和树龄千年的油松——它们是陕西和内蒙古交界的东段地区繁茂森林消失的见证者,也是沙漠南侵最后的坚守者。

榆林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沙漠治理做了很大的努力,短短10年,“沙漠之都”变成了“大漠绿洲”。

这里曾流传着“榆林三迁”的故事。今非昔比,现在的榆林已是“塞上名城”。

毛乌素沙漠地理位置:位于北纬37°27.5′~39°22.5′,东经107°20′~111°30′。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南部、陕西省榆林市的北部风沙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东北部,总面积为3.98万平方公里。

关於毛乌素沙漠

7万年前,中国人的祖先河套人就生活在这片牛羊肥硕、水甜草美的土地上。五代十国时,一代枭雄赫连勃勃被鄂尔多斯的美丽富饶折服。他在这里建立了匈奴大夏国,并定都于鄂尔多斯草原。

接下来是无休止的征战,农业和游牧这两大人类文明在这里交融冲撞。战争、滥垦、铁犁和铁蹄无情地践踏着鄂尔多斯草原,沃野变荒成沙,渐渐有了沙漠。

毛乌素沙漠最初如何形成已不可考,有研究认为形成于唐初,唐朝诗人许棠曾在此留下“茫茫沙漠广,渐远赫连城”的名句。

700多年前,鄂尔多斯虽有沙漠,但其美丽仍吸引了世界君王成吉思汗的目光,吟咏感叹中,他竟将手中伴随征战几十年的马鞭失落,并决定自己身后就葬在马鞭失落的地方——毛乌素沙漠中的甘德尔山。眨眼间700余年过去了,成吉思汗钟爱的鄂尔多斯草原,一点一点地被沙漠无情地吞噬,成为一块千疮百孔的破抹布。

近三百年,万紫千红几与鄂尔多斯沙漠无关。春夏秋冬,满目枯黄。正应了西方哲人说过的一句话:人类大踏步地走过,身后留下了无尽的荒漠。

缺水、干旱,近代以来国家积贫积弱、战乱频仍,得不到有效治理的沙漠不断侵蚀陕西、宁夏一些邻近地区。名城古镇陕北榆林,曾被毛乌素沙漠逼得“三迁”。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