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简介(十)中国传统音乐嬗变

【正见新闻网2021年02月08日】

https://www.zhengjian.org/node/48624

中国文化简介(十):中国传统音乐嬗变

心缘
【正见网2007年09月30日】

根据现有资料,中国最早的音乐出现在公元前七千年左右的伏羲时期。相传伏羲按照周天之数以及五行制作了乐器“瑶琴”,按照凤凰的羽翼形状制作了乐器“箫”,还创作了“驾辨”之曲。

到了五千年左右的黄帝时期,出现了乐曲“云门乐”。颛顼帝时期,因其喜欢听风的“熙熙”、“凄凄”、“锵锵”之声,于是命人创作仿效八方来风的音乐,并命名为“承云”,用以祭祀上天。这时还发明了“鼓”。帝喾时命令咸黑制作乐歌,有“九招”、“六列”、“六英”,又让人制作了鼓、钟、磐、笙等乐器,演奏时有凤凰、天雉起舞。帝喾以此乐舞赞扬天帝的功德。尧即位后,命令夔制作音乐。夔仿效山林峡谷的声音制作乐歌,把麋鹿的皮蒙在瓦罐上敲打。又拍打石板,摹拟天帝的玉磐的声音,以引百兽起舞。这种乐曲命名为九“大章”,用以祭祀上天。瞽叟还把五弦的瑟改進成十五弦的瑟。这时还为后世留下了“大成乐”。

舜即位后,仰延改進了瞽叟所制的瑟,做成了二十三根弦的瑟。舜又命令夔修改“九招”等乐歌,以显明天帝的恩德。舜帝说:“夔!我任命你作典乐之官,用音乐耐心地教导年轻人,使他们具备这样的人格:宽厚雍容而严谨肃穆,刚强正直而不险恶暴虐,豁达大度而不傲气逼人。表达志向抱负用诗,其言用歌来吟唱,声音的抑扬顿挫要合乎吟唱的音律,音律要谐和五声。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要调和,相互之间秩序不乱,只有这样,人与神才和谐,才能感天地。”夔说:“好啊!我按照这样的方式敲击石磬奏出的音乐,能使飞禽走兽都随着音乐而舞。”当时著名乐曲为“大韶乐”。后来孔子说过:“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可见,中国早期音乐创作的目的是为了人与神的沟通,以反映人从敬畏神灵中所获得的平安、欢欣和喜悦感的,而且通过音乐教化人们不走极端。三皇五帝时期的帝王重视音乐,也是因为音乐能唤起人们对神的敬仰、向往和寄托的感情。

而且古人认为创作音乐要有一定的条件,必须节制嗜欲。不嗜欲不放纵,才能从事音乐创作。从事音乐创作还有一定的方法,一定是从平和中产生,而平和是从道中产生。

到了夏朝,比较有名的乐曲是大禹时期的“大夏乐”。商代已有成组的乐器,现已发现的有陶埙、石磬、铜铃、铜铙、鼓等,反映当时的音乐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商代的乐器,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当数钟和磬。特别是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大墓出土的大石磬,其音高比#c1略高。发音浑厚洪亮,音色近似青铜,并有较长的延续音。这枚大石磬是单件,称为特磬,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一件大型乐器。商代乐舞,可考证的有《桑林》和《zC》。“桑林”原来是指一种大型的、国家级的祭祀活动,到了春秋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桑林”仍是众人瞩目的盛大祭祀活动。“桑林”祭祀时所用的乐舞,也就沿用其祭名,称为《桑林》了。《zC》在周代则是被用来祭祀周的先母姜 ,据说其内容应与商人祭祀其先母简狄有关。

随着人类道德走向堕落,人们对于大道的内涵也逐渐模糊,对于音乐的理解也发生了改变,音乐已然失去了其最初的意义和功用。夏商末代暴君夏桀、殷纣制作了狂放的音乐,把宏大看作美,把繁多看作壮观,追求过度的享乐,不遵守法度。这就是音乐败坏的肇始。

到了周朝,音乐开始与世俗的“礼”(祭祀、朝飨等仪式)融合在一起,以规范人们的行为,被称为“礼乐”。 周代礼乐制,等级森严,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的雅乐也不一样,所用乐器也不同。如祭祀天神,“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祭地示,“乃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祭山川,“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两君相见,用大雅《文王》等在周雅乐中,器乐、舞蹈、歌唱往往分别進行,并不完全合在一起,舞蹈由与笛相似的管和歌唱配合,歌唱由弹奏乐器瑟或簧管乐器笙伴奏,器乐即所谓“金奏”,是钟、鼓、磬的合奏。“金奏”规格很高,只有天子、诸侯可用。大夫和士只能单单用鼓。钟和磬以其宏大的音量和特有的音色交织成肃穆庄丽的音响,加上鼓的配合,确实能造成天子、诸侯“至尊至高”、“威严”无比的功效。当时可以看到“六代乐舞”,即黄帝时的《云门》、尧时的《咸池》、舜时的《韶》、禹时的《大夏》、商时的《大zC》、周时的《大武》。

周代还兴办了音乐机构“大司乐”,在音乐方面系统的训练贵族子弟。当时已注意到音乐对人情志的影响。《周礼・春官・大司乐》中提到了西周很著名的乐舞《大武》,表现的是周武王伐纣的历史事件。据《礼记・乐记》记载,《大武》具有很大的规模,它在春秋时期的演出有六段,有歌唱,有乐队伴奏。它有着结构完整的曲式,在艺术上有相当高的水平。

西周时的乐器有数十种之多,仅一部《诗经》中,就出现了二十九种乐器。不仅有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还有弹弦乐器。根据材料的不同,当时的乐器可分为八类,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史书称为“八音”。另外,被史书称为“钟鼓之乐”的大型管弦乐队也在西周时兴起,这种乐队的主要乐器是编钟和建鼓。这时的编钟以由先前的三只发展而为五只、八只。陕西扶风齐家村出土的柞钟,总音域已有三个八度,并基本按羽、宫、角、徵、羽、宫的次序排列。

周代还确立了十二律的理论和五声阶名(宫、商、角、徵、羽)。这时,人们已经知道五声或七声音阶中以宫音为主,宫音位置改变就叫旋宫,这样就可以达到转调的效果。

周朝时音乐在向世俗靠拢的同时,奢侈的音乐仍不断出现。比如宋国衰落的时候,却制作千钟;齐国衰落的时候,却制作大吕;楚国衰落的时候,却制作鬼怪音乐。这些音乐已经完全失去了音乐的本来意义。

从周朝之后,中国传统音乐更多注重了外在形式、技巧,而对于音乐真正的内涵已不象上古时期的人们那样重视了。不过,当历史发展到佛法、道家思想盛行的唐朝时,音乐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唐时期对于文艺方面的豁达开放,使边陲少数民族和邻境诸国的乐器及歌舞艺术空前地大量传入中原,以致唐朝歌舞大曲的成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清商乐》、《龟兹乐》和《西凉乐》组成了唐朝音乐的主流。《清商乐》形成于魏晋之时,是中原汉族的俗乐,它使用传统的乐器琴、瑟、筑、秦琵琶、笙、箫、笛、筝、卧箜篌、编钟、编磬类等。音色优雅舒缓,多为坐伎部在堂上坐着演奏,歌舞者最多四人,技巧细腻。《西凉乐》源于后凉,它往往将汉族乐器钟、磬、笙、筝、卧箜篌与西域乐器竖箜篌、曲项琵琶混合使用,所以《隋书・音乐志下》称其“音乐声调悉与书史不同”,兼有胡乐与汉乐的特点。《龟兹乐》则来自于前秦时期偏远的西北边荒,它在西凉乐器的基础上增加了筚篥、五弦琵琶、贝、铜钹、拍板、大鼓等。多为立伎部在堂下站着演奏,歌舞者可多达六十四人至一百八十人,气势豪迈雄浑,舞蹈铿锵有力,带来了一种粗犷的震撼人心的艺术风格。

唐代音乐有大曲、小曲之分。大曲恢宏壮观,小曲轻快活泼。大曲中有一部分又称为法曲,其起源与宗教有关,所以往往掺杂了道教的音乐在内。

《秦王破阵乐》(也称《七德》)为太宗所创,属武舞。吕才、李百药、虞世南、褚亮、魏征等制歌词。一百二十人披甲持戟而舞,享宴奏之,天子避位,坐宴者皆兴。此曲“雷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振百里,动荡山谷。”《庆善乐》(也称《九功》)同为太宗所创,属文舞。此曲独用西凉乐,最为闲雅。舞者六十四人,衣紫大袖裾襦,戴假髻穿皮靴。舞蹈安徐,以象文德洽而天下安乐也。

《霓裳羽衣》则是唐朝最负盛名的曲子。白居易有诗云:“千歌百舞不可数,就中最爱羽衣舞。”据说在开元年间一个中秋十五的夜晚,道士叶法善邀玄宗同游月宫,聆听了仙乐《紫云曲》,玄宗通晓音律,暗中记了下来,回来后亲自谱曲并教梨园乐伎弹奏。这就是绝美的《霓裳羽衣曲》的来历。乐中多丝竹之音,宛转清雅;舞者身穿翠孔雀上衣与艳似彩虹的裙子,如仙女般出尘飘逸,正像道家的羽化飞升。

此后朝代出现的音乐有的音乐适中,有的音乐狂放,有的正派,有的淫邪。贤明的人借助它而昌隆,不肖的人因为它而灭亡。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