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4年05月19日】
五帝时期,天下的共主,譬如黄帝、帝喾、颛顼、尧和舜,都是因为贤德而为各个部落所尊崇、所拥戴。而五帝对天下的治理也都是以德为上,较为松散。在挑选继承人方面,五帝基本遵循“传贤”的原则,在广泛征求大家意见的情况下,将帝位传给符合这一条件之人,而并不一定将帝位传给子嗣,除非子嗣符合这一要求,如黄帝和帝喾就是父子相传。在舜帝去世后,夏族的首领禹因为治水有功,并且为人贤德谦逊,而继承了帝位。不过,禹死之后,尽管帝位传给了别的贤人,但最后还是其子启继承了天子之位,从而真正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王位由“父子相传”的先河,即古人所说的“家天下”的肇始。自此之后的历代王朝,基本延续了这一继承法则。启继位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原始的、松散部族社会的基本结束,他的诞生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不过,从司马迁开始,史学家们大多将夏代的开始从夏禹算起。自禹至履癸(桀),共十四世、十七王,前后经过了四百余年。
此外,中国的别称“华夏”,与夏族和夏王朝也有着一定的联系: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武盛》篇。“华”是指礼之盛,“夏”指国家很大。黄河流域是华夏文化的摇篮,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是古代文化的中心。因此,古人把中国称为“华夏”,其中深藏着为灿烂文化而自豪的情感。古文献中“夏”有三种主要含义:一是指华夏族人。如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称:“夏,中国之人也。”古文献中常以“诸夏”或“诸华”(“华”与“夏”二字意可相通)来称呼华夏族人士。二是华夏族人的文化。西汉扬雄在所著《方言》中指出:"夏,大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而爱伟之,谓之夏。"秦晋之间是夏王族的发源地,故有“(大)禹兴于西羌”的说法 。三是指上古三代之首??夏王朝及其前身大禹所封夏国。应该说,三种含义中,第三种含义最为重要,而且是衍生前面两种含义的基础。正是出于夏王朝的建设成就,才最终确立了夏族(即华夏族)的中心地位,而夏王朝根基地就是所谓“伊、洛之间”,即今天的豫西地区。此后,任何想要夺取天下统治者的政治势力,都必须夺取这一核心地区后,才算真正拥有控制天下的实际地位,商、周两大王朝也不例外,后继王朝的统治者也毫无例外的承认自己是夏文化的继承者,是大禹所划定“九州”的主人。故而,《诗经・小雅》就有这样的诗句:“丰水东注,缵禹之绪。”
缔造者禹的事迹
禹被认为是夏朝的缔造者。根据《史记》记载,禹,名叫文命。他的父亲是鲧,而鲧的父亲是颛顼帝,颛顼的父亲是昌意,昌意的父亲是黄帝。也就是说,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帝的孙子。禹的的曾祖父昌意和父亲鲧都没有登临帝位,而是给天子做大臣。
当尧帝在位的时候,洪水滔天,人们都为此十分忧愁。尧便寻找能治理洪水的人,众人推举了鲧。但是九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泛滥不息,鲧治水没有取得成效。舜继承帝位后,决定任用鲧的儿子禹来治理洪水。
关于禹的长相,《尚书纬》中说“禹生来就是异像。他身高九尺,有着老虎样的鼻子,河马样的眼睛,牙齿相骈,且有三个耳洞。”《史记•夏本纪》上说,禹为人聪敏机智,能吃苦耐劳;而且他遵守道德,仁爱可亲,言语可信。他勤勤恳恳,庄重严肃,堪称是百官的典范。
禹在接受了舜帝的任命后,与益、后稷一起开始治理九州土地。那么到底何为“九州”?古时,州和洲本系一字,即今天的岛字。而州、岛二字古时音是相同的。《说文解字》对此的解释是:“州,水中可居者。昔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 根据中国最古老的地理著作《禹贡》中的记载,“九州”是指:冀州(今山西、河北、辽南一带),青州(今山东东部),兖州(今山东西部),徐州(今山东南部、江苏、安徽北部),扬州(今江苏、安徽南部、浙江、江西北部)、 豫州(今河南),雍州(今陕西、甘肃),荆州(今湖南、湖北),梁州(今四川)。后来又有周礼九州,指扬、荆、豫、青、兖、雍、幽、冀、并州。现在,“九州”可以泛指中国,是中国的古称之一。
依据《说文》的解释,不难推测,当时的洪灾十分严重,而且分布广,可以这样说,那时的人们大约是湖居的。
再说禹,他首先考察了各地的山川地形、地貌。为此,他不辞辛苦,一路上穿山越岭,树立木桩作为标志,以测定高山大川的状貌。他常常左手拿着准和绳,右手拿着规和矩,身上还装载着测四时定方向的仪器。随后,他开始逐步开发九州土地,疏导九条河道,修治九个大湖。而对于自己,则节衣缩食,住在简陋的地方,把所有的资财都用来治理河川。他治河的十三年中,三过家门而未入。在考察、治河的同时,他还让益给民众分发稻种,种植在低洼潮湿的土地上。又让后稷赈济吃粮艰难的民众。粮食匮乏时,就让一些地区把余粮调济给缺粮地区,以便使各诸侯国都能有粮食吃。
禹治理九州北起帝都冀州,治理了衡水、漳水、黄河、淮水等;南至荆州,治理了长江、汉水等;西至三危山地区(今甘肃境内,敦煌县东),治理了黑水、渭水等;东至扬州,治理了松江、钱塘江、浦阳江等。禹主要采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河流,共疏导了九条大河,还在一些地区修筑了堤防。上述地区的河流被疏通后,人们开始安居乐业,并在周围肥沃的土地种植了各种作物,并且心悦诚服的向天子進奉当地特产。此外,禹还开通了九条山脉的道路。并在治水的过程中,平定了南方九黎三苗的侵扰。从此,黎、苗不再北侵,长江中游处于安定时期。
经过禹十三年的努力,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治理好了,从此九州统一,四海之内都可以居住了。其他部族的首领也都可以来京城会盟和朝觐了。禹还在华夏境内九州之中分封诸侯,赐给土地,赐给姓氏,并说:“要恭敬的把德行放在第一位,不要违背我天子的各种措施。”
禹还制定了贡赋的制度,规定天子国都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甸服,即为天子服田役纳谷税的地区:紧靠王城百里以内要交纳收割的整棵庄稼,一百里以外到二百里以内要交纳禾穗,二百里以外到三百里以内要交纳谷粒,三百里以外到四百里以内要交纳粗米,四百里以外到五百里以内要交纳精米。甸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侯服,即为天子侦察顺逆和服侍王命的地区:靠近甸服一百里以内是卿大夫的采邑,往外二百里以内为小的封国,再往外三百里以内为诸侯的封地。侯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绥服,即受天子安抚,推行教化的地区:靠近侯服三百里以内视情况来推行礼乐法度、文章教化,往外二百里以内要振兴武威,保卫天子。绥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要(yāo,腰)服,即受天子约束服从天子的地区:靠近绥服三百里以内要遵守教化,和平相处;往外二百里以内要遵守王法。要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荒服,即为天子守卫远边的荒远地区:靠近要服三百里以内荒凉落后,那里的人来去不受限制;再往外二百里以内可以随意居处,不受约束。
这样,东临大海,西至沙漠,从北方到南方,天子的声威教化达到了四方荒远的边陲。于是舜帝为表彰禹治水有功而赐给他一块代表水色的黑色圭玉,向天下宣告治水成功。天下从此太平安定。而禹既治平水患,又征服黎苗,功业甚大,因此得到“大禹”的尊称。
舜帝去世后,大禹被禅位为天子。禹即帝位后,先建都于阳翟(di,今河南禹县),后又在安邑(今山西安逸)或平阳建都。禹帝立为天子后,举用皋陶为帝位继承人,但是皋陶没有继任就死逝世了。后来,禹把天下传给益。服丧三年完毕,益又把帝位让给禹的儿子启,自己到箕山之南去躲避。从此,王位的继承法则改为父子或兄弟相传而不传贤,实行世袭制度,开始了古人所说的“家天下”时代。
夏启的事迹
禹的儿子启也很贤德,天下人心都归向于他。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夏朝。夏朝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王”或“后”。启即位后,继承了大禹的事业,并以德化来治理天下。
在启登临帝位后,在钧台大宴各地首领。有扈氏不归服,拒不出席钧台之享。启决定前往征伐。在战斗开始之前,启作了一篇誓辞叫做《甘誓》,并召集来六军将领進行训诫。启说:”六军将领们,我向你们宣布誓言:有扈氏蔑视仁、义、礼、智、信五常的规范,背离天、地、人的正道,因此上天要断绝他的大命。如今我恭敬的执行上天对他的惩罚。战车左边的射手不从左边射击敌人,车右的剑手不从右边击杀敌人,就是不服从命令。驭手不能使车马阵列整齐,也是不服从命令。听从命令的,我将在祖先神灵面前奖赏他;谁不听从命令,就在社神面前杀掉他,而且要把他们的家属收为奴婢。”在启的带领下,灭了有扈氏。自此天下都来朝拜。
启之后夏朝的发展
启死之后,他的儿子太康即位。太康整天游玩打猎,不顾民事,被一位诸侯首领有穷后羿所逐。太康因此失国,人民和权力落于后羿之手。太康死后,后羿立太康的之弟仲康为夏王,但实权操纵在后羿之手。仲康帝在位的时候,掌管天地四时的大臣羲氏、和氏沉湎于酒,把每年的四季、日子的甲乙都搞乱了。仲康死后,又立其子相。后羿因为荒于游猎,被他的臣子寒浞(音浊)所杀,寒浞又杀相自立。当相被杀时,相的王后缗(音民)正有身孕,她逃回自己的娘家有仍(今山东济零县),后生下儿子名少康。少康长大后,就汇聚夏的残存的势力,灭了寒浞,光复了夏王朝。史称“少康中兴”。少康之子杼(音注)在位时,彻底灭了寒浞的势力,并征伐东夷,使夏王朝发展到了鼎盛阶段。其后的五代六王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经济持续发展。
此时,夏王朝的统治,东至东海、西连西河、北及燕山,南逾江淮。从传世文献看,夏朝的治国体系相当庞大,在继承五帝时期体制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在夏王之下有掌政事的三正,有为天子辅臣的“疑”、“丞”、“辅”、“弼”四邻,有为国君亲近左右官员的六事(即六吏、六卿),有掌历法的“羲和”(又称“太史”),掌诉讼的“大理”,掌音乐的“瞽”(音“鼓”),掌管教育贵族子弟的“官师”、“国老”,掌出使的“遒(音“囚”)人”,掌收取贡赋的“啬夫”,掌管山泽的“虞人”,掌畜牧的“牧正”,掌管夏王膳食的“庖正”,掌管夏王车辆的“车正”,守卫宫门的守门者,掌王室家族事务的“臣”。
夏王朝一直沿用禹在世时对九州的划分标准和“甸”、“侯”、“抉(音“瑞,二声”)”、“要”、“荒”五服贡赋制度的划分,这说明,夏朝对地方的管理是以部族首领为诸侯,称为“伯”或“牧”。诸侯必须服从夏王的政令,对王朝承担贡纳、朝见、服役和随从征伐的义务。诸侯之下,有大夫,即各大家族的族长。所以,古人说,夏王有天下,诸侯有国,大夫有家。
此外,夏王朝已经有了初步的“德治宽刑”思想。《左传•文公七年》引《夏书》说:“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即在国家治理上,要文治与刑罚并用。而且,在治国问题上可能已经有了防微杜渐,防患与未然的认识。《左传•成公十六年》引《夏书》说:“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就是这层意思。法律也随着夏王朝的建立而产生,所谓“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左传•昭公六年》)。而“禹刑”不但是刑法,而且是夏王朝法律的总称。
在经济上,当时已经能冶炼较好的青铜,生产了不少的青铜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商品交换也有所发展。夏代遗址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包括数量较多的石镰,石刀等收割工具。庄稼以畎(音犬)亩法進行种植,就是在两垄之间留一条沟,庄稼种于垄上。夏代的农业生产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产量迅速提高,饮酒之风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相传最初的货币产生于夏朝,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称为“三品”。
在艺术上,夏朝有关于乐舞的传说,首先是围绕启的传说,《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一则神话,说启将三名美女敬献给天神,从天上得到《九辩》和《九歌》两部乐舞作品,带回人间,于是他又制成《九韵》。
在科学方面,夏朝有已了比较進步的阴阳合历和干支记日的方法。《夏小正》是中国现存最早一部具有丰富物候知识的著作。其文有463字,按一年12个月分别记载了物候、气象、天象、和重要政事,主要是有关生产的农耕、蚕桑、养马以及采集、渔猎等活动。当时还出现了早期的地图。从夏禹治水的传说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已经认识了许多高山大河,确定了大地的东西南北,学会了开渠、分洪、修堤,并且掌握了计算、测量和绘制简单的地图。传说大禹通过自己的实践,收集了九州献来的铜等金属,铸了九个大鼎,鼎上分别有各州的山川、草木、禽兽,有人说这可能是导游的“指南图”,或者说是4000年前的原始地图。
夏朝的衰败和灭亡
当帝位传至第十五代夏王孔甲时,因为其淫乱,夏后氏的威德日渐衰微,并且引起了诸侯的反叛,夏王朝也逐渐走向衰败。相传当时上天降下两条神龙,一雌一雄,孔甲喂养不了它们,也没有找到能够饲养的人。帝尧陶唐氏已经衰败,他的后代中有个叫刘累的,从会养龙的人那里学会了驯龙,就去侍奉孔甲。孔甲赐给他姓御龙氏,让他来接受豕韦氏后代的封地。后来那条雌龙死了,刘累偷偷做成肉酱拿来献给孔甲吃。夏后孔甲吃了以后,又派人去找刘累要肉酱,刘累害怕了,就迁到鲁县去。
孔甲死后,又三传至夏桀。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不修德,奢侈无度。据《竹书纪年》记载,他“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还从各地搜寻美女,藏于后宫,日夜与妹喜及宫女饮酒作乐。据说酒池修造得很大,可以航船,醉而溺死的事情时常发生,荒唐无稽之事,常使妹喜欢笑不已。民众的生活则十分困苦,他们每年的收成难得温饱,更无兼年之食,每遇天灾则妻离子散。夏代臣民指着太阳咒骂夏桀说:“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意思是说,你几时灭亡,我情愿与你一起灭亡。
桀性情暴躁,又很残忍,动辄杀人。夏王朝还有一个大夫叫关龙逢,手捧“皇图”来见桀。“皇图”也称作“黄图”,是古代王朝绘制有帝王祖先们功绩的图,给后代帝王们看,以便效法祖先们治理国家。关龙逢捧去的“皇图”绘有大禹治水等图象,他是要桀效法先王,像始祖大禹一样节俭爱民,以长久享国;若是像眼下这样挥霍无度,任意杀人,亡国的日子就不远了。桀对这样的忠言不仅不听,反而将关龙逢杀害,并警告朝臣们说,今后再象关龙逢这样来進言,一律杀头。于是贤臣绝迹,劝谏消失,桀愈加骄横。
桀还四处用兵,劳民伤财,以致民众反抗,诸侯叛离。
就在这种情形下,夏王朝星陨地震,河水断流。夏朝末,又发生过两次大地震。“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陨如雨;地震,伊、洛竭。”“帝癸三十年,瞿山崩。”(均见于《竹书纪年》) 以致后世谈到夏末地震时说:“昔伊、洛竭而夏亡!”(《国语•周语上》) 天灾是上天对人不遵循天理的警告与惩罚。夏桀多行不义而天亡之。
商汤见夏桀已是天谴众离,乃以“天命”为号召,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要求大家奋力進攻,以执行上天的意志。鸣条之战,商汤的军队战胜夏桀的军队,桀出逃后死于南巢,夏王朝从此灭亡。一个强大的国家经历了四百余年历史,却被一个小诸侯国所灭,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震惊与思考,所以后来出现了“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的告诫。
这样,商汤就登上了天子之位,取代了夏朝,领有天下。汤封了夏的后代,到周朝时,把他们封在杞地。
关于夏朝遗迹的考古调查
由于流传至今有关夏代的史料十分匮乏,所以历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许多人怀疑。但是《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的夏代世系与该书《殷本纪》中记的商代世系一样明确,商代世系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得到证实,因此《史记•夏本纪》中所记的夏代世系被多数学者认为是可信的。这样,在考古学家对安阳殷墟、郑州商城等商代的物质文化遗存有了進一步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研究课题,希望用考古手段去找到夏代的物质文化遗存,進而恢复夏代历史。
古史学家依据文献资料,提出有两个地区可能是夏人的活动地区:一个是河南西部嵩山附近的登封、禹县和洛阳平原;一是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地区。因为传说中夏代的都邑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大多同这两个地区有关。1959年开始“夏墟”调查,拉开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四十年来在豫西、晋南开展了一系列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使夏文化探索的目标逐渐缩小。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以偃师二里头遗址命名的“二里头文化”(包括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和豫西地区的“龙山文化”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对象,并对夏文化问题发表了各种看法。惟因缺乏文字等直接证据,目前学术界对哪种遗存是夏代文化还没有形成共识。但是无论是豫西地区的“龙山文化”还是“二里头文化”,均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资料,它为最终解决这个问题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夏朝王系表
禹 -> 启 -> 太康 -> 仲康 -> 相 -> 少康 -> 予 -> 槐 -> 芒 -> 泄 -> 不降-> 扃 -> 廑 -> 孔甲 -> 皋 -> 发 -> 履癸(桀)
参考资料
1、《史记》
2、《夏朝概论》,选自《中华万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