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调查兰屿海洋底栖生物 发现32种新物种

【正见新闻网2023年01月11日】

兰屿及小兰屿位于台湾本岛的东南方海域,因海陆域地形的特殊性,加上地理位置的独特性,拥有许多与台湾本岛迥异的生物种类,海洋委员会海洋保育署(以下简称海保署)于2022年委托国立中兴大学全球变迁生物学研究中心、国立嘉义大学生物资源学系及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针对兰屿海域底栖无脊椎动物进行物种普查,第一次调查就发现 32种兰屿新纪录种,包含21种甲壳类、7种棘皮动物及4种软体动物,其中小双鳞蛇尾 (Amphipholis squamata) 更是台湾的新纪录种。

海保署说,兰屿甲壳类新纪录中,在野银潮间带记录到粗腿拟瘦招潮 (Paraleptuca crassipes),是兰屿首次有招潮蟹的正式纪录;同一地点也发现斯氏折颚蟹 (Ptychognathus stimpsoni),为国立中兴大学施习德教授与博士生许智惟在 2020 年所发表之台湾新种,本次于兰屿的采集则是台湾的第二笔纪录;另外在兰屿沙滩潮上带发现数量不少的中华沙蟹 (Ocypode sinensis),但在过去兰屿的文献或调查报告中仅有心掌沙蟹的纪录,推测可能原因是两种的形态类似,以至于辨识不易所造成的。

另外本次调查所发现的棘皮动物与软体动物的新纪录种,皆因非常见种,如桑氏柄体参 (Labidodemas semperianum),过去台湾仅在垦丁海域发现过;或个体偏爱躲藏,如台湾新纪录种小双鳞蛇尾 (Amphpholis squamata),由于其体型小 (体盘直径约 1.8 mm) 及偏好躲藏于泥沙中之习性;又或体色与栖地背景十分相似而不易发现的软体动物,如以礁石区海绵为食的割裂圆盘海牛 (Sebadoris fragilis),以及栖息于海藻丛中的翡翠长葡萄螺 (Phanerophthalmus luteus)。再次凸显出兰屿在地形与环境的独特性,而孕育出丰富的海洋生物多样性。

海保署表示,首次的调查就已记录超过 150种个体,且兰屿新纪录种约占 20 %,显示兰屿的海洋底栖生物物种相当丰富,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与时间深入探查。本次委托国立中兴大学所组成的专业团队,将持续于2023年进行调查,并将其调查成果出版兰屿海域底栖无脊椎动物解说手册,除有完整物种名录外,更希望让社会大众对兰屿多样性资源有更深入的认识,让大家在亲近海洋的同时可以共同爱护与保育我们的海洋。

小双鳞蛇尾是台湾的新纪录种。海保署提供


桑氏柄体参过去台湾仅在垦丁海域发现过。海保署提供


割裂圆盘海牛。海保署提供

粗腿拟瘦招潮。海保署提供


斯氏折颚蟹。海保署提供

中华沙蟹。海保署提供

翡翠长葡萄螺。海保署提供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