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4年08月15日】
曹魏的兴亡
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退守北方。
*老骥伏枥的曹操兴魏
退守北方后的曹操,开始進一步扫清残余势力。同时与孙权在合肥展开了拉锯战,双方互有胜负。
此外,曹操更加重视人才的选拔,他下令说:“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不过,曹操选官的真正准则并不是“唯才是举”,而是“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以慎德为念。
曹操的雄才大略及豪迈進取深深渗入他的诗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在经济上继续实行屯田和租调制,他还十分注意百姓的疾苦。有一年冬天大疫,老百姓死了很多。曹操便下令“吏民男女:女年七十已上无夫子,若年十二已下无父母兄弟,及目无所见,手不能作,足不能行,而无妻子父兄产业者,廪食终身。幼者至十二止,贫穷不能自赡者,随口给贷。老耄须待养者,年九十已上,复不事,家一人。”
回到北方后不久,曹操建了铜雀台。随后,汉献帝将魏地赐给曹操,并建魏社稷宗庙。后来又分魏郡为东西部,置都尉,初置尚书、侍中、六卿。天子使魏公位在诸侯王上,并授金玺,赤绂、远游冠。几年后,曹操始置名号侯至五大夫,与旧列侯、关内侯凡六等 并被汉献帝封为魏王。汉献帝下诏允许魏王设天子旌旗,王冕十有二旒,乘金银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以五官中郎将丕为魏太子。
晚年的曹操自视功劳卓著,越发不将汉献帝放在眼中。一次,皇后与献帝谈到当年国舅董承被曹操诛杀一事,曹操听说了,便派人入宫捉拿皇后。当被抓的皇后披头散发经过献帝身边时,皇后手握着献帝的手,问是否可以免于一死。献帝回答道:“我亦不自知命在何时也。”曹操杀死了皇后,并将其宗族数百人同时处死。由此可见曹操不臣之心。
不过,曹操虽有一统天下的决心,但并没有做皇帝的野心。他说:“天命若对我开眼,我就做周文王”。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享年66岁。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谥曰武王。
《三国志》对曹操的评价是:“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魏的建立和发展
曹操死后,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帝,是为魏文帝,国号魏,建都洛阳。此后四帝,基本承继曹操时的各项制度。
不过,在用人方面,曹丕采纳了陈群建议的九品官人之法,选择贤而有识鉴的人,兼任其本郡的中正。负责察访与他同籍而流散在外的士人,评列为九品,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这就是九品中正制。魏国齐王芳时,又增设州中正。九品中正制初行时,士人品定之权掌握在政府的中正手里,中正采择舆论,按人才优劣评定品第高低,多少改变了东汉未年名士臧否人伦,操纵选举的局面,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曹操之后,北方社会秩序趋于稳定,生产逐渐恢复。政府修整道路,兴建水利,便利了交通和槽运。恢复的冶铁业中,利用水力鼓风冶铸的水排得到推广,丝织业也兴盛起来。商品交换也渐有起色,魏明帝时重新颁用钱币。洛阳、邺城都日趋繁华。魏国与日本境内的邪马台国保持着较频繁的交往。西域诸国也有使臣和商人往来。
此外,在文化方面,文学、哲学和科学技术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魏的灭亡
魏国建立不久,政权开始腐败。齐王芳在位时发生了辅政的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马懿的权力之争。曹爽重用名士何晏、邓矧、李胜、毕轨、丁谥等人,改易朝典,排斥司马懿。司马氏是东汉以来的世家大族,司马懿本人又富于谋略,屡有军功。公元238年,他率军平定公孙渊,使辽东归入魏国版图。
公元249年,司马懿乘曹爽奉齐王芳出洛阳城谒高平陵的机会发动政变,逼迫曹爽屈服,并处死曹爽及其党羽,独揽朝政,史称高平陵事件。后来,司马懿及子司马师、司马昭陆续压平了起自淮南的王凌(嘉平三年,250)、毋丘俭(正元二年,255)、诸葛诞(甘露二年,257)的军事叛乱和其他朝臣的反抗,巩固了司马氏的统治。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一批玄学名士对司马氏持消极反抗态度,其中的嵇康被司马氏以非毁名教和欲助毋丘俭为乱之罪名杀害。
公元263年,司马氏出兵灭蜀。两年后,司马炎以接受禅让为名,代魏为晋。魏国历五帝,共四十六年。
*东吴的兴亡
三足鼎立局面形成后,孙权主要的军事活动在淮南,主要采取联蜀抗曹的策略。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经济和促進社会发展。
诸葛亮死,魏蜀战争停止后,魏国加强了在淮南对吴国的進攻。吴军除沿江设督驻军、遍置烽燧以外,还在巢湖南口筑濡须坞,严密防守。魏军水师有限,進攻难于奏效,所以魏吴相持有年。
江南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往
在经济方面,孙权着重开发江南,并实行屯田制度。
与中原地区频繁战乱不同的是,江南地区相对比较安定。因此,一些北方人开始渡江南迁,不仅给江南增加了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進的生产技术。此外当时在东吴境内散居着许多山越人,在东吴政权“强者为兵,羸者补户”的政策下,绝大多数山越人被迫离开山区,迁到平原与汉人杂居。
为了促進生产,孙权下令推行屯田制度。它设典农校尉、典农都尉,来管理民屯生产。长江两岸地区都设有屯田区,其中毗陵屯田区(今江苏常州、镇江、无锡一带)最大。会稽郡农业生产比较发达。
此外,历代陆续修成的浙东运河和江南运河在孙吴时发挥了通航效益。江南运河云阳至京口(今江苏丹阳至镇 江)一段流经山间,不便通航,吴末得到修整。云阳以西开辟破冈渎,使秦淮河和江南运河联通,为三吴至建业的便捷水道。
江南地区的经济由此获得了巨大发展。当时有些地区的水稻每年能收两季。永兴(浙江肖山)的水稻每亩收米三斛左右,较前有显著提高。
手工业方面,冶铸业以武昌为最发达,225年,孙权曾在这里采铜铁,打造大批兵器。在海盐(浙江海盐)、沙中(江苏常熟)设官员,来管理这两地的盐业生产。三吴出产“八蚕之绵”,诸暨、永安一带所产丝的质量很高,吴宫廷内的丝织作坊拥有上千的生产者,这都说明江南的丝织业已有了初步发展,但织造技术还不高,所以蜀锦成为重要的输入物资。
由于河海交通的需要,造船业很兴旺,海船经常北航辽东,南通南海诸国。吴在建安郡侯官(福建福州市)设典船校尉,强迫刑徒造船。长江中的战船,有的上下五层,有的能容纳士兵三千人。可见当时的造船水平相当高。
公元230年,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即今台湾省,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吴国使臣朱应、康泰泛海至林邑(在今越南南部)、扶南(在今柬埔寨境)诸国。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达建业。
经济的发展,使东吴与外界交往的增加,促進了江南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批知名的经学家和文史之士,如虞翻、陆绩、韦昭等。
这时佛教开始在江南传播,居士支谦从洛阳南来,世居天竺的西域僧康僧会稍晚从交趾北上。他们在建康译经传法,影响颇大。道教在南方民间继续流传。
*孙皓不修仁德而致灭国
孙吴诸将以私兵随孙氏征战,孙吴屡以国家佃客赐给功臣,功臣往往拥有多至于数县的俸邑,因而逐渐形成吴国武将世袭领兵的制度。同时,江南也出现了象吴郡的顾、陆、朱、张那样的占有大量土地和童仆,而且各有门风,世居高位的大族。他们和世袭领兵的武将同是孙吴政权的主要支柱。这些豪强成为东吴的半割据势力。
252年,孙权死后,吴国日趋衰弱。而最后一位皇帝孙皓只知道吃喝玩乐,而且不敬佛法。朝政渐趋腐败。
而此时的魏国则在司马氏消灭淮南地区三次军事叛乱后日趋强大。由于司马氏以先灭蜀后取吴作为国策,而在灭蜀(263)、代魏(265)后又忙于新朝定制,吴国政权暂得延续。
晋泰始五年(269),羊祜命王zF在益州筹建水师,并预定攻吴的军事方略。咸宁五年(279)冬,晋军出兵自长江以北、江陵至建业之间五道攻吴,而以益州水师为奇兵出峡顺流,于太康元年(280)三月攻下建业,吴帝孙皓投降,吴国灭亡。吴国历四帝,共五十二年。
结语
吴的灭亡,标志着三国时代的彻底落幕。东汉初平元年(190)后出现的全国分裂局面,经过魏、蜀、吴三个区域的局部统一和相持后,至此又归于全国的统一。又一出新戏上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