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4年08月21日】
西晋的兴亡(公元265年-316年)
在讲三国历史时,提到了一篇诸葛亮写就,预言三国之后及至今天历史大事的奇文《马前课》。诸葛亮在《马前课》的第一课中预言了蜀汉的灭亡,在第二课中则准确预言了西晋的兴亡。第二课的四句是这样写的:火上有火,光烛中土,称名不正,江东有虎。我们结合历史史实来看一看预言的前瞻性。
*西晋建立─“火上有火”
曹魏后期,政治日益腐败。而且由于最后三个皇帝年幼,出现了以曹爽为首和以司马懿为首的两派的争斗。
司马懿,是今天河南温县著名的士族,智谋过人,屡有军功。曹操时开始受到起用,曹丕时地位逐渐显要。魏明帝时,司马懿作为主将指挥对蜀作战,阻止了诸葛亮的几次北伐。此外,他还率兵平定了割据辽东的公孙渊,成为魏国的重臣。明帝死后,年幼的曹芳继位,司马懿为太尉,与宗室大臣曹爽受遗诏共同辅政。曹爽上表推举司马懿为太傅,实际上将他架空。于是,司马懿表面称病,不干预朝政,暗中却在布置力量,伺机消灭曹爽。
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同曹芳去洛阳城南拜谒明帝陵的机会,发动政变,逼迫曹爽屈服,并处死曹爽及其党羽,夺取了朝中大权。自此,司马氏家族成员独掌朝纲。251年,司马懿病死,儿子司马师继续掌权。254年,司马师废掉曹芳,立曹髦为帝。次年,司马师死,他的弟弟司马昭当政。这期间,司马氏陆续镇压了淮南的王凌(250年)、毋丘俭(255年)、诸葛诞(257年)的军事叛乱和其他朝臣、士人的反抗,巩固了司马氏的统治。260年,曹髦不甘心做傀儡,率数百名仆从向司马昭進攻,结果被杀。司马昭另立曹奂为帝,并自封为晋王,立司马炎为太子。曹魏政权已经名存实亡了。
公元263年,司马昭利用蜀国内部腐败,朝政混乱的机会,派邓艾、诸葛绪、钟会率大军分三路進攻蜀国。两路军与蜀将姜维在陇上沓中(甘肃临潭县南)和汉中展开战斗,一路军则通过七百里无人区,進逼成都。后主刘禅在前方战事尚在進行时,就出城投降,蜀汉灭亡。
265年,司马昭死后,他的儿子司马炎废掉魏帝曹奂,自立为帝,国号“晋”,定都洛阳。为与后来的晋区别,史称西晋。
“火上有火”是“炎”字,指司马炎篡魏建晋,这就是晋武帝。
西晋统一天下─“光烛中土,称名不正”
司马炎夺取政权后,一方面制定新制,一方面在益州筹建水师,打造船只,准备攻打吴国。公元279年冬,晋军出兵顺长江而下攻打建业,次年三月攻下建业,吴帝孙皓投降,吴国灭亡。
西晋于公元280年正式统一了天下,可谓“光烛中土”,中国再次出现了一统的局面。 因为司马炎的晋朝实质上是篡夺曹魏而建立的,因此“称名不正”。
*西晋初期的发展和“八王之乱”
武帝在完成全国统一大业之后,分封了十余个有功的同姓为王,又对晋朝的官制、兵制、法制等一系列政治制度進行了调整。西晋继续沿用曹魏时建立的“九品中正制”选官法,但却弊端百出,成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工具,形成了等级性的士族门阀制度。西晋还以法令确定官僚贵族的经济特权,即官品的占田权和隐客制。
经济上主要采取两项重大措施,即罢州郡兵以归农;颁布占田制。占田制包括下列内容:
其一,户调式:凡是丁男(男、女16岁以上至60岁为正丁)立户的,每年交纳户调绢三匹,绵三斤;丁女及次丁男(男女15岁以下至13,61岁以上至65为次丁)立户的,纳半数。边郡民户的户调,纳规定数目的三分之二,更远的纳三分之一。
其二,农民的占田和课田:男子一人有权占土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这是应种土地的限额,不是实际授与的地数额。在占田之中,丁男有五十亩、次丁男有二十五亩、丁女有二十亩要课税,这叫课田。每亩课田谷八升。不管田地是否占足,均按此定额征收。
其三,士族地主占田、荫客和荫亲属等特权:一品官有权占田五十顷,以下每品递减五顷,至九品占田十顷。贵族官僚还可以荫亲属,多者九族,少者三族。从一品官到九品官还可以荫佃客十五户到一户,荫衣食客三人到一人。
与曹魏实行的屯田制相比,占田制下农民的负担有所减轻。特别是解除了屯田制下军事管制的强迫劳动,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其次,占田无年龄之分,课田有年龄、性别的区别,占田数又高于课田数,这些规定可以鼓励人们去占田垦荒,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晋书・食货志》说:“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均平,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这虽有夸大之处,但多少反映出占用制实行后,太康年间的繁荣情况。
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病故,由次子司马衷继位,即晋惠帝。惠帝黯弱无能,甚至有些愚傻。史书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由于天灾和战乱,许多百姓饿死了。当宫中有人把这种情况报告给晋惠帝,请他赶快下令赈灾时,惠帝听了报告,一面低头思索着,一面重复的念着:“没饭吃,饿死人;没饭吃,饿死人……” 突然抬起头来,大声的对来报告情况的人说:“何不食肉糜乎?”这句话的意思是:灾民们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去吃肉粥呢? 其才智可见一般。
因为晋惠帝不能治理国家,所以朝中大权落在皇后贾氏之手。西晋政权,从此便处于动荡不安中。
贾皇后虽然相貌丑陋,但他的父亲是西晋的开国元勋贾充,这是她能够与当时的皇太子联姻的主要原因。史书记载,贾皇后为人残酷,曾亲手杀过人。她虽是女流,但善于钻营,精于权术,史称“妒忌多权诈”。
贾皇后为了掌握朝政大权,采取滥杀无辜,诛灭异己的办法,巩固惠帝的统治地位。晋惠帝的辅政大臣、太傅杨骏便惨死在她的手里。
杨骏是晋武帝的皇后杨氏之父。晋武帝自灭吴之后,天下无事,遂不再留心朝政,整日沉浸在酒色之中,朝中事务依赖后党杨氏。此时杨骏、杨珧、杨济位居三公,时号称“三杨”,可谓权倾一时。
权高位重的杨骏与权力欲熏心的贾皇后之间自然形成了不可调合的矛盾。公元291年,贾皇后诛杀了杨骏及其同党,又灭其三族,并将皇太后杨氏害死。
贾皇后的专权引起了司马氏诸王的不满,纷纷想杀死贾氏而独掌大权,于是便发生了晋朝历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
八王全部是晋皇室宗亲。他们是:汝南王亮、楚王玮、齐王冏、赵王伦、成都王颖、长沙王乂、河间王顒、东海王越。自291年起,这八个诸侯王之间开始了激烈的争夺。公元299年,赵王伦杀死贾后及其党羽,独揽大权。公元301年,又废惠帝自立为帝。此后,齐王冏、赵王伦、长沙王乂、河间王顒、成都王颖之间为了夺取政权不断发生战事,相互残杀。直至公元306年,东海王越毒死惠帝,拥立武帝司马炎第二十五子怀帝司马炽继位,历时十六年的“八王之乱”方才结束。
“八王之乱”使晋朝原本就衰弱的统治進一步恶化,生产遭到破坏,数十万人丧失了生命,许多城市被洗劫和焚毁。在洛阳13岁以上的男子全部被迫服役,城内米价贵到一石万钱,不少人饥饿而死。这不仅导致国内人民纷纷起义反抗暴政,而且域外的匈奴、鲜卑诸族也对西晋的政权虎视眈眈。
*西晋少数民族的内迁和佛教的传播
东汉末年以来,由于汉王朝的军事征服和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力不足,以及周边各少数民族间的争斗,中国西部和北部边疆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的向内地迁徙。到了三国末年和西晋初年,胡族内迁形成高潮。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为“五胡”。西晋统治时期,中国北部、东部和西部,尤其是并州和关中一带,居住着少数民族,史书记载“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百万余口“戎狄居半”。
少数民族和汉族在杂居的过程中相互影响。一方面,在汉族的影响下,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逐渐由游牧转向农业定居;另一方面,这些少数民族大多信仰佛教,在与汉族交融时,佛教渐渐传播开来,并被汉人所接受。
西晋时,在洛阳的著名僧人有竺法护、竺叔兰、支敏度等,他们主要从事译经工作。竺法护叹大乘经典未传入中国,便于西晋武帝时游学西域,通晓三十六国语言后回国宏法。
西晋时,相传东西两京的寺院一共有180所,僧尼有三千七百余人,这虽然是后世的记录,亦未必为信史,但竺法护时代已有“寺庙图像崇于京邑之说”;而见于现存记载中,则有西晋时洛阳的白马寺、东牛寺、菩萨寺、石塔寺、愍怀太子浮图、满水寺、盘玛山寺、大东寺、官城西法始立寺、竹林寺等十余所。
西晋八王之乱以后,五胡入侵,外来僧人得以籍此机会来传扬和翻译佛经,使佛教進一步在中原地区传播。
西晋末年的天灾预警
“八王之乱”爆发的同时,天灾也十分频繁。
据《晋书・五行志》记载:晋元康三年(293年),四川地震;元康五年(295年)四月庚寅夜,暴风,城东渠波浪杀人。七月,下邳大风.坏庐舍。九月,雁门、新兴、太原、上党灾风伤稼。元康六年(296年)五月,荆扬大水。元康七年(297年),秦、雍二州大旱,疾疫,关中饥,米斛万钱。元康九年(299年),“ 三月旬有八日,河南荣阳、颖川陨霜,伤禾。永宁元年(301年)七月,南阳、东海大水。十月,义阳、南阳、东海霖雨,淹害秋麦。永嘉三年(309年)五月,大旱,襄平县梁水淡池竭。河、洛、江、汉皆可涉。……
天灾如此之多,之频繁,而西晋王朝又往往无力赈灾,老百姓饿死了许多。上天在预警,预示着西晋王朝的统治正逐渐走向崩溃。
西晋的灭亡─“江东有虎”
西晋内乱之时,域外的匈奴贵族共推刘渊为大单于。
刘渊字元海,匈奴左部帅刘豹之子,汉化程度很深。刘豹死后,他代为左部帅,惠帝时为五部大都督。
304年,刘渊开始起兵。很快发展到五万人,定都于离石(山西离石),建国号“汉”,自称汉王,“胡”、汉各族很多人归附他。他在军事上也取得一系列的胜利,攻占了太原、平阳(山西临汾)等地,向南迁都于蒲子(山西隰县)。
308年,刘渊称帝,迁都平阳。接着派王弥、刘曜等率大军進攻洛阳。当时在洛阳掌握大权的东海王越,为了自保,竟带领四万人马和大批朝臣撤出洛阳,东驻于项,并于次年忧郁而死。刘聪趁此机会消灭了东海王的人马,攻克了洛阳,掠走晋怀帝司马炽。怀帝被俘后,豫州刺史阎鼎与雍州刺史贾疋等人又拥立武帝的孙子司马邺为帝,定都于长安。公元316年长安被围,此时晋已无力御敌;晋愍帝司马邺出降,西晋王朝终结。
310年,刘渊死,子刘聪杀兄自立为帝。
317年镇守建康(江苏南京)的亲王司马睿,宣布继位称帝,建都建康(江苏南京),史称“东晋”。建康地处江东,故曰“江东有虎”。
西晋自武帝建立政权以来,共历三代四帝,前后仅五十一年。它结束了三国以来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为当时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短期的良机。西晋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外族消灭的王朝。不过,在西晋短暂的统治期间,近一半时间是处于战乱之中,因此经济谈不上什么发展。但西晋文学则开始作为独立的形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