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24年03月28日】
唐诗以他的豁达、高远而为后人所效仿传诵。唐朝诗人刘商的这首《酬问师》所表达的却是高于诗境的东西。全诗共二十个字“虚空无处所,仿佛似琉璃。诗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 ”
“虚空无处所,仿佛似琉璃。”这里是指禅的境界,也可以说是神佛的世界。似乎比其他人讲的更透彻一些。看上去是“虚空”的,有点像“琉璃”一般的透明。这句非常的有意思。因为很多人看了中国的神话,会疑问说“为什么宇航员”到了月球、到了天空的高处,却没有遇到神呢?这里就解释的非常清楚了。因为他们在“虚空”、似“琉璃”,肉眼是看不到的。其实今天的科学还有宇宙墙的概念,有些东西也可以被挡住的。神确实是存在的,我们看不见并不能否定神的存在。
“诗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诗词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实是有夸张的成分的。因此想达到诗词中的境界是很难的。但诗人所要表达的不是这些,而是后面的这句“禅心又过诗。” “禅心”很难理解,其实就是清净心、慈悲心等的合称,也可以理解为神佛的标准。
诗人真正要表达的是神佛的伟大。因为他比人世间最难的“诗境”还要高。站在正法的角度看问题,其实诗词也是神传文化,也是为了今天的得法做铺垫的。好的诗词也是要传达神意的。比如这首诗本身不又是诗又向人们传达神界的美好吗?
法轮大法师父的新经文《为什么会有人类》发表后,世人都在觉醒,明白了做人的目的就是等法,等待大法开传时,能有机会得法。绝不是为了诗词本身的境界这么简单的。
在今天,最幸运的、最聪明的人,就是得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