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袪恶气恶疫的传统民俗有哪些?

容乃加

【正见新闻网2024年06月10日】

黄历的五月五日是端午节。除了大家普遍关注的粽子口味,古来还有更被关心的要点,那是什么呢?古人重视养生,协和阴阳,在端午节也不例外。有什么具体作法表现在民俗中呢?

端午节节物(台北 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端午”的午是指五月,黄历历法中,“五月建午取正阳之义”(《雅俗稽言‧天时》),《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为端五。端五还有许多俗称,如:端午、端阳、重午、重五;端五节也称为端阳节、五月节、重五节、重午节、午日节、天中节、菖蒲节、浴兰节、龙舟节、粽子节等等,反映了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一个和仲夏保健息息相关。

韩国端午节体验传统文化。(全景林/大纪元)

端午节袪毒节

端午节大约在夏至前后,这时节正处于仲夏时节,燠热的气候也由此张开,民谚说:“未吃五月粽,破裘不甘放;未吃五月粽,破棉被不甘放。”说端五日一到,冬衣、冬被就可以束诸高阁,一年中最燠热的日子也开始了。这民谚对应了天候的变化。同时,五月五日也有“恶月恶日”之称,什么原因呢?如上所说,黄历五月五日一到,严酷溽暑天气也由此展开。蚊蝇虫蠹蛇蝎等等百毒大肆活动,传染病容易滋生,所以古人称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

古人过端午有一件要事,就是避恶气袪毒疫。民谚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古代人们将蛇、蝎、蜈蚣、蟾蜍、蜘蛛等五虫称为“五毒”。端午节一到,五毒害虫齐动,所以端午节袪除毒害成了重要行事。

端午节袪恶气恶疫的传统作法

芳香药草克五毒

古代典籍《夏小正》中记载:“此日(端午)蓄药,以蠲(音同捐,意为免除)除毒气。”《大戴礼》中记载,五月“蓄兰为沐浴”。面对燠热的黄历五月,古人会利用芳香的兰草、药草来净身、护身、袪毒害。

悬挂菖蒲艾草

古人防疫以“五瑞”制“五毒”,五瑞指的是:菖蒲、艾草、龙船花、石榴花和蒜头。把“五瑞”这些植物摆在家中各处,来袪毒。其中(石)菖蒲、艾草可说是为代表。宋代时就有以“菖蒲节”代指端午节的说法,展现菖蒲和端午节习俗密切的关联。在端午节民俗中,常见民间普遍挂菖蒲和艾草于檐下门前来辟邪、制毒、保健。《红楼梦‧第三一回》就描写了这般端午节的景象:“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

端午节家户悬挂艾草菖蒲,避邪驱毒一景。(龚安妮/大纪元)

石菖蒲形似剑,蒲剑斩千邪,是“天中五瑞”之首。菖蒲根茎多节匍匐于地下,有九节或十二节;革质的叶子细长似剑,有的长达一尺以上;初夏开花,长出圆柱状肉穗花序,花很小。全株具特异的香气,有杀虫灭菌的功用。《本草纲目》说“菖者百草之先生者”,“感百阴之气为菖蒲”。可见菖蒲至阳之性,不怕百阴之气。

菖蒲。(全景林/大纪元)

艾草古来就有“医草”之名,防治百病。《本草纲目》说艾草是“纯阳”植物,性极热,升阳气和杀菌功效很强。艾草和菖蒲看似柔弱,其实根性强壮,至阳之性,百阴不侵、百寒不侵,所以成了端午节袪毒、杀菌、辟阴邪的“先袪”。

浴兰汤

菖蒲也可以用来煮水沐浴,净身防疫,是为“浴兰汤”(还可加入其它香草,如佩兰);也可以将菖蒲根切屑入酒,作为防疫药酒,称为“菖蒲酒”,相传喝了可以避邪及免疫。艾草和菖蒲这两种端午节代表植物,都是利用纯阳制阴邪的功能。南北朝《荆楚岁时记》记载当代有洗菖蒲浴、悬艾草和喝菖蒲酒的习俗。[1]这些袪毒避疫的作法,在中华文化中,从几千年前就流传了下来。


        艾草。(Fotolia)

佩挂香包

佩挂香包也是端午节利用香药草辟毒防疫的一种方法。艾叶切碎纳香囊,随身携带可以袪虫保健;中国史上四大女医之一的鲍仙姑曾以艾草疗病,救人无数。此外,端午香包还可以装入其它浓郁的香草和朱砂、雄黄,外以绸布缝制造型,再以五色丝线缠绕系紧。五色丝线也被古人视为具有辟邪作用。端午节时,给孩子们带上香包,具有辟邪、袪虫、袪瘟、保平安的功效,也有装饰作用。

端午节香包。(王嘉益/大纪元)

仲夏端午 对应阴阳变化之道

“端午”也是“重午”日,是至阳之日。然而,物极必反,《说文》说端午所在的黄历五月,“阴气忤逆阳,冒地而出”,《礼记‧月令》说“是(五)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中华民族的先人很早就观察到这些现象,从先秦时代开始,就普遍认为仲夏五月是个毒月,也提醒人对应之道。

《礼记‧月令》教人在仲夏这个月份,保持戒慎的态度,斋戒身心:“君子斋戒,处必掩身。”《吕氏春秋》的《仲夏记‧五月纪》指导人们要禁欲,止声色、斋戒、清淡饮食,以淡定无欲,无争、无求的心态,来度过恶月。[2]

端午节所在的仲夏时节,对应着燠热天候和阴阳相争剧烈的变化现象。学习古人运用香药草克毒养生的智慧,同时修心养性,淡泊无欲,迎接平安的仲夏端午。

注释
[1]“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蹋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菖蒲或镂或屑以泛酒。”
[2]原文:“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揜,身欲静无躁,止声色,无或进,薄滋味,无致和,退嗜欲,定心气,百官静,事无刑,以定晏阴之所成。”◇

(大纪元【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