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宴饮游戏

云升


【正见网2025年01月12日】

许多中国人对社交宴请感到头疼,如果席间还有个会灌酒的领导,那么原本好好的饭局很可能会演变成拼酒的竞技场。而要是谁表达出不想喝,那对方就更加来劲了,什么不近人情啦,不给面子啦,甚至搬出所谓的“酒文化”来。诚然,如今的中国大陆在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下,酒文化已经完全沦为灌酒文化(党文化),成了一种以上压下的服从性测试。

其实,古人可不是这样,虽也有劝酒、罚酒一说,但那都是基于酒礼、酒令的一种规则,而且古人讲究喝酒有度,不得酗酒,为了活跃气氛,古人在宴饮时常常会玩各种游戏以助兴,可以说是真正的小酌怡情。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古代宴席上常玩的那些传统游戏。

投壶

投壶源自于古时的射礼,古代君子要学习六艺,其中之一就是射箭。在周朝时,士大夫阶层在宴饮时应邀请宾客射箭。发展到后来,人们渐渐用箭矢投入酒壶来代替射箭,这就是后来的投壶游戏。

孔子在《礼记•投壶》中详细记载了投壶的流程,投壶前要指定一个“司射”,其职责如同比赛中的裁判。投壶者要把枯木制的无镞箭投向壶中,以投入多少计筹决胜负。投掷完毕,由司射宣布“胜饮不胜者”,意思是优胜者让输的一方喝酒,并令奏乐。不难看出,当时的投壶是礼制的一部分,形式上也较为庄重。

“前代名士,良辰宴聚,或清谈赋诗投壶雅歌,以杯酌献酬,不至于乱。”(《旧唐书》)在酒席宴上,士大夫们投壶赋诗,气氛融洽,很好的避免了因酗酒而导致酒后失礼的现象,这也是古人设置投壶的初衷之一。

既然是游戏,那么就一定会有高手了,据传汉代的郭舍人在投壶时,能使箭杆投中壶口后反弹到自己手中,再连续投之。而明代的苏宣父更加厉害,他背着身子投也能百发百中,而且他还能同时抛出三支箭杆分别投中三个壶口,可以说是神乎其技。

流觞曲水

说起流觞曲水,就不得不提东晋永和九年的兰亭之会。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谢安等东晋名士聚集在会稽山的兰亭共度上巳节。人们坐在环曲的水边等待着酒杯顺流而下,喝完面前的酒就要赋诗一首,这次流觞畅饮共得佳作三十七篇,合成《兰亭集》。王羲之为其作序,即流传千古的《兰亭集序》。

这种宴会形式深受唐代文人的喜爱,不少地方都修建有流觞池(流杯池)作宴饮之用。“渌酒白螺杯,随流去复回。似知人把处,各向面前来。”(张籍《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流杯渠》),“共惜流年留不得,且环流水醉流杯。无情红艳年年盛,不恨凋零却恨开。”(杜牧《和严恽秀才落花》)可以说,流觞曲水是诗与酒的完美融合剂。

值得一提的是,流觞曲水传入日本后,即深受日本贵族的喜爱,并发展出了一套特有的范式。在宴饮中,诗人们坐在曲水边,一边喝着流觞,一边创作和歌。宴会上还有专业乐者演奏着日本传统乐曲,诗歌创作好后,会有专人念诵。这种方式既保留了中华文化的特点,又不失日本本土的风韵,是文化融合的真实见证。

飞花令

“飞花令”又叫“春城无处不飞花令”,因盛唐诗人韩翃《寒食》诗首句得名,是唐人最喜欢玩的酒令之一。“飞花令”其实是“飞觞令”中的一种,约定所答诗中出现某字,就是某令,故又叫“拈字流觞”,如出现“花”字,就叫“花字流觞令”;出现“月”字,就叫“月字流觞令”。 看名字,我们也不难猜出它与曲水流觞的渊源关系。

“飞花”有多种玩法,如合席约定每人吟一句诗词,其中要带“花”字,其难在“花”字须出现在特定位置上,如第一个人说“花落知多少”,那接下来的人说的诗句中“花”就得在第二字位,以此类推。

也有不讲字序的,吟出古诗中的“花”字排在哪一位,哪一位饮酒,接着继续行令“飞花”。一般情况下,所有参与者都飞到“花”时才令毕,酒席才可结束。当然,也可以轮流飞花,答不出者罚酒。

飞花令的出现,不需要人们有即兴创作诗歌的才能,大大降低了宴饮游戏的门槛,已不再是文人士大夫的专属游戏了。

击鼓传花

酒会上传花,在民间也很盛行,据说是北宋欧阳修所创。欧阳修在江苏扬州任太守时,建造了江南有名的平山堂。每逢夏天,太守常携带宾朋到此宴饮,并专门差人从邵伯湖折取荷花百朵,分插四座。游戏开始时,使命官伎作乐并以花传客,当乐声戛然而止时,花在谁的手上,谁就认罚,必饮酒作诗。

击鼓者也得有些技巧,有时紧,有时慢,造成一种捉摸不定的气氛,更加剧了场上的紧张程度,一旦鼓声停止,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接花者,此时大家一哄而笑,紧张的气氛一消而散。接花者只好饮酒。如果花束正好在两人手中,则两人可通过猜拳或其它方式决定负者。击鼓传花是一种老少皆宜的方式,不但宴饮中可玩,人多的时候也可用以消遣取乐。

藏钩

藏钩也叫藏彄、打彄,它的起源非常有意思。传说汉武帝经过河间,负责查看风水的堪舆师发现这里有一位女子有孕育天子的气象,于是便把这位女子召来。这位女子很奇特,她从小就双手握拳不能打开,直到汉武帝掰她的手指,她的手指才可以打开了,打开后,发现里面有一枚玉钩。这位女子正是汉代的钩弋夫人赵婕妤,也就是汉昭帝的母亲。

周处的《风土记》记载:“义阳腊日饮祭之后,叟妪儿童为藏钩之戏。分为二曹以较胜负。……一钩藏在数手中,曹人当射知所在。” 藏钩游戏分两组人进行,一般需要对面对坐着进行。藏钩不限人数,参与者越多,猜中的难度也就越大,气氛也就越热烈。

《采兰杂志》记载:“每月下九,置酒为妇女之欢……女子于是夜为藏钩诸戏,以待明月,至有忘寐而达曙者。”妇女在每月十九日这一天藏钩,竟然可以玩一个通宵,可见确实深得人们的喜爱。

“更怜花月夜,宫女笑藏钩。”(李白的《杂曲歌辞•宫中行乐词》)不仅民间的老人小孩喜欢玩这种游戏,而且这游戏在皇宫内苑也颇为流行。

《酉阳杂俎》还记载了一位玩藏钩的高手:举人高映,善意彄。成式尝于荆州藏钩,每曹五十余人,十中其九。同曹钩亦知其处,当时疑有他术。访知映言,但意举止辞色,若察囚视盗也。这位举人能在百人参加的游戏中,仅靠察言观色就能判断出钩藏在何处,被怀疑是靠特异功能也不足为奇了。

射覆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说到藏钩,就不得不提到射覆了。射是猜测的意思,覆是覆盖的意思,所谓射覆,就是用瓯、盂等器物覆盖某个物品让人猜测的游戏。

在中国古代有许多修炼人,即便是不修道的,也有不少人研究周易,学习命理、占卜一类的学问。而这种射覆就是古代修炼者或《易经》占卜的学习者玩的一种高难度的游戏。

传说东方朔便是射覆的高手,据《汉书》记载:上尝使诸数家射覆,置守宫盂下,射之,皆不能中。朔自赞曰:“臣尝受《易》,请射之。”乃别蓍布卦而对曰:“臣以为龙又无角,谓之为蛇又有足,跂跂脉脉善缘壁,是非守宫即蜥蜴。”上曰:“善。”赐帛十匹。复使射他物,连中,辄赐帛。东方朔用《易经》推算出了汉武帝所覆盖的蜥蜴而得到赏赐,并且连猜连中,足见其精深奥妙的占卜之术。

其实射覆在古代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出现,一次,唐玄宗要任命宰相,他把宰相的人选写在纸上,再用金瓯覆盖住,然后让太子猜写的是谁,太子准确的猜出了是崔琳、卢从二人。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路经车迟国,与几位国师隔板猜枚斗法,因孙悟空法力高强,分别回答是破烂流丢一口钟、桃核、和尚而连中三次得胜。而后世著名的预言《烧饼歌》正是刘伯温猜出朱元璋所覆的“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的烧饼后的对话。

因为射覆并不是一般人能玩的,对于没有掌握易数占卜或没有透视功能的普通人来说只能纯靠猜,这就少了许多趣味性,所以发展到后来,射覆就成了一种曲折的文字形式的猜谜游戏,就是用相连的句子隐喻事物让人猜度,若射者猜不出或猜错以及覆者没有理解射者的说辞时,都要罚酒。而这种“射覆”的猜物游戏可说是“猜灯谜”的前身。

结语

介绍了这么多,不知哪款游戏更适合您呢?不妨回去和家人朋友试玩一下吧,或许我们能从这些传统的宴饮游戏中获得不一样的欢乐呢。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历史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