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古塔之十四:江畔孤塔几春秋─六和塔

意文


【正见网2005年04月08日】

在杭州西湖之南,钱塘江北岸的月轮山上。五代后梁开平五年时(西元911年),在此处掘得一枚大钱,当时吴越国王钱弘认为此处是个吉祥宝地,即下令建造”大钱寺”。北宋年间,吴越王应延寿、赞宁两位和尚之游说,为镇服汹涌的钱塘江潮而建造佛塔。翌年,太平兴国中改寺名为“慈恩开化寺”。寺以塔为主,实为塔院。

“六和”指的是佛教的六种规约,为“六和敬” 之义。即“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无争,意和同悦”。 “六和塔”又称“六合塔”,是取“天地四方”(天、地、东、南、西、北)以显示其广阔的含义。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六和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西元971年)。初建的塔有九层,高50余丈。塔顶上装置明灯,为江上夜行船只的导航。北宋宣和三年(西元1121年),塔毁于兵火。现存的六和塔,为僧人智昙,于南宋绍兴二十三年(西元1153年)重建,直至隆兴元年(西元1163年)竣工,塔高59.89米,占地888平方米。塔身为”砖造仿木结构”形式建筑,外檐为木结构,平面呈八角形。外观是八面十三层,内分七级,形成七明六暗的特殊格局。也就是塔的内部有六层是封闭的,第七层与塔身的内部以螺旋阶梯相连通。

塔身的第七层和塔刹是元代重修的。明正统二年,又修建顶层和塔刹,塔顶为“八角攒尖顶”,上置葫芦形塔刹,优美壮观。清光绪二十六年(西元1900年),重建木檐。现塔是西元1153年重建。塔高近60米,是”砖木结构楼阁式”的建筑。

塔身的塔檐自下而上逐级依次缩小,塔檐的翘角上悬挂铁铃,共104只,铮铮有声。因光影的变化,塔檐上明亮,下阴暗,明暗相间有序,显得十分和谐美观,塔的外形雍容大度,气宇非凡。乾隆皇帝游历此塔时,为每层依次题字立匾,名曰:“初地坚固,二谛俱融、三明净域、四天宝纲、五云覆盖、六鳖负载、七宝庄严。”此况实属罕见。

六和塔虽经多次修缮,但仍保留着南宋时期的建筑风貌。塔身由外而内,可分为外墙、回廊、内墙和小室四个组成部分,形成了内外两环的结构。内环是塔心室,回廊在中间,外环是厚壁。外墙的外壁墙身四面开辟有门,在转角处设有倚柱,并且和塔的木檐相互联结。

进入外墙即是甬道,两侧凿有壁龛,穿甬道而过,里边就是回廊。塔内回廊,底层宽1.93米,两壁隐砌椅柱、檬柱、阑额、由额、补间铺作两朵。回廊,由螺旋阶梯相连,拾级而上,每层塔墙的面面壶门通宽阔的外廊,各层均可凭栏远眺,景色秀丽赏心悦目。塔所有壶门的造型,线条流畅圆润,是典型南宋时期的建筑特色。

内墙的四方也开辟门,而另外的四方则凿设壁龛,相互间隔而成。塔墙厚实,以底层为例,外墙厚4.12米。内墙厚达4.20米,故而每个门的门洞内,也形成甬道,直通塔中心的小室。塔内每二层为一级,每级中心都有方形中心小室,为供佛而设,为仿木建筑,制作精致讲究。塔内部采用斗拱结构,用斗拱承托藻井,为能分担建筑的重量,起到承托的作用。

六和塔中的须弥座上有二百多处砖雕,砖雕的题材丰富,门道两侧以及外墙回廊间,设壁龛,龛下设须弥座。塔内第三级的须弥座上的束腰部分,雕刻各式题材,各式图案。其中有石榴、月季、山茶、玉兰、荷花、鸡冠、绣球、宝相、牡丹、芙蓉等斗奇争妍的花卉;有凤凰、山鹊、仙鹤、孔雀、鹦鹉等刻画精细的飞禽;有獬豸、犀牛、狮子、麒麟、狻猊等走兽。还有昂首起舞的飞仙、迦陵嫔伽与乐伎。另外又有精美的如意、团花、回纹、云纹等图案。这些砖雕制作精良,图案线条流畅,构思精巧,形态生动,富于装饰效果。与宋代成书的《营造法式》一书所载相当吻合,是研究南宋装饰图样的宝贵资料。

塔内廊间南门壁龛,保存着嵌有南宋尚书省牒碑和四十二家写的《四十二章经》残石等。北面有明朝线刻真武画像碑。塔的三层壁间嵌有《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刻石。

古塔的雄姿、江潮的风光,千百年来,有多少诗人墨客登塔舒怀,留下赞美它的诗篇。宋代郑清之有诗云:“ 径行塔下几春秋,每恨无因到上头”。一诗又云:“孤塔凌霄汉,天风面面来。江光秋练净,岚色晓屏开”。白居易《忆江南》中描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咏叹日出的景色,美不胜收。六和塔有拔地参天之势,庄严而又雄伟,为杭州古城最宝贵的宋代建筑。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科技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