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05年04月11日】
音乐和服饰篇
音乐
同明朝一样,清朝时期的说唱音乐更加丰富多采,其中南方的弹词,北方的鼓词,以及牌子曲,琴书,道情类的说唱曲种更为重要。
南方的弹词以苏州弹词影响最大。苏州出现了以陈遇乾为代表的苍凉雄劲的陈调;以马如飞为代表的爽直酣畅的马调;以俞秀山为代表的秀丽柔婉的俞调这三个重要流派。以后又繁衍出许多新的流派。北方的鼓词以山东大鼓、冀中的木板大鼓、西河大鼓、京韵大鼓较为重要。
而牌子曲类的说唱有单弦、河南大调曲子等;琴书类说唱有山东琴书、四川扬琴等;道情类说唱有浙江道情、陕西道情、湖北渔鼓等,少数民族也出现了一些说唱曲如蒙古说书、白族的大本曲。
以声腔的流布为特点,清朝戏曲音乐出现了新的发展高峰。早在明代就发展起来的昆剧,到了清代有了更進一步的发展,代表剧目如洪升的《长生殿》等。明末清初,北方以陕西西秦腔为代表的梆子腔得到很快的发展,它影响到山西的蒲州梆子、陕西的同州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这种高亢、豪爽的梆子腔在北方各省经久不衰。
晚清时期,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曲调构成的皮黄腔,在北京初步形成,由此,产生了影响遍及全国的京剧,出现了程长庚、谭鑫培以及后来的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等一代名角。各种地方小戏、评剧、越剧、楚剧等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清代器乐的发展表现为民间出现了多种器乐合奏的形式。如北京的智化寺管乐,河北吹歌,江南丝竹,十番锣鼓等等。明代的《平沙落雁》、清代的《流水》等琴曲以及琴歌《阳关三叠》、《胡茄十八拍》等广为流传。清代出现了华秋萍编辑的最早的《琵琶谱》。
服饰
清代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是服装文化,也是在進入中国后,保留原有服装传统最多的非汉族王朝。特别在乾隆朝时期,乾隆制定了详细的冠服制度,并图示说明,以后子孙也能“永守勿愆”。
清代的男服分为衮服,为皇帝穿着;龙褂,为皇子所穿;朝服,最隆重的大礼服,为大臣上朝时穿着;补服,依纹饰不同而分别官阶;吉服,清代的礼服,次于朝服是为吉服,用于吉庆典礼时穿着。此外,还有常服,规定很少,早先的长袍马褂,主要是富贵人家才穿的服饰,后来逐渐普及,变成了一般的服饰,平日所戴的便帽就是瓜皮小帽,颜色是外面黑,里面红。
清代的女服分为朝服,皇后的朝服包括朝裙、朝袍、朝褂;吉服,由外褂与袍组成。常服多以长袍为主,长袍的下摆多垂至地面。掩盖住旗鞋。满族妇女穿的旗袍,早期是宽宽大大的,后来才变成了有腰身,在旗袍外面再加上一件“坎肩”(背心)也是很流行的装扮。这种坎肩有大襟、对襟和琵琶襟等样子,长度多在腰际,并缀有各种花边。她们的鞋子也很特别,是一种花盆式的高底鞋。满族女子的发髻比汉族女子的高出五到六寸。
清朝时期汉族女子的服饰,在嘉庆、道光之前,仍与明朝时的服饰差不多,以衫裙为主。乾隆时期的妇女的衫袄,式样比较宽大,长度一般在膝盖以下。衣领通常是圆领或斜领,很少用高领。嘉庆之后,衫袄变得窄小,长度也明显缩短。除了穿裙子的外,还有穿裤子的。裤子最开始是大裤管的,后来开始流行小裤管的。到了光绪年间,由于裤子的流行,女子穿裙子的人逐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