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简介(九):儒、释、道和中国传统文化(下)

心缘


【正见网2006年08月16日】

第十讲 儒、释、道和中国传统文化(下)

老子・道家・中国传统文化

老子姓李,名重耳,字伯阳,是春秋时期楚国人。 “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 “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老子的生卒年月不详。

相传老子气质禀赋与众不同,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他历经文王、武王时期,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和柱下史(相当秦汉的御史。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老子受牵连而被罢免官职。老子深感人世的险恶,便“自隐无名”,流落四方。

公元前478年9月的一天,老子西行去秦国。经过函谷关时,关令尹喜通过占卜预知会有神人从这里经过,就命人清扫了四十里道路迎接。果然是老子来了。尹喜说:“先生您就要隐居了,以后就听不到先生的教诲了,就请先生勉为其难,著书传世吧!”老子在中原一带都没有传授过什么,他知道尹喜命中注定该得道,就在那里作了短暂停留,写下了千古名篇《道德经》。之后,老子西出函谷关,过流沙而去……流沙是指新疆的大沙漠,没有人知道他最终去了哪里。

老子的思想,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前37章为卷上,后44章为卷下,共 5000多字。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后来人们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战国时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却是属于老子的。其基本思想范畴是“道”,故称道家。“道家”之称最早见于汉代司马迁的《论六家之要指》。

后世有许多人将《老子》一书看作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但是真正有缘的人却将其视为得道修炼之法,并依此進行修炼,达到了返本归真的人生目地。正如老子在开篇中就讲:“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的“道”不是“常道”,而有道的他与俗人也有着天壤的差别,“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正因为他不是一般的“道”,不是随随便便让人得的,所以才非常珍贵。而大道传出,身在人世迷中的人们态度也是不一样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为了让有缘人得道,让上士最终返本归真,老子在短短的5000字中告诉了人们这个“道”的含义以及与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的关系,如何做人并最终如何达到返本归真等一系列问题,而对其它问题的阐述恰恰是为了那个最终的目地做铺垫。老子为了让修道之人明白修道之法,还多次谈到了有“道”的圣人在面对各种问题时是如何做的,以此作为人们的榜样。

道家的基本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即治理国家,一切顺乎自然,对百姓采取不干涉和少干涉的政策,以无为为手段达到无不为的目地。其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的社会,“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据说当年孔子曾到周都,拜见了老子。从老子那儿回来,孔子三天没有说话。子贡很奇怪,就问老师是怎么回事。孔子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能跑的,我可以用网去捉它;能游的,我可以用丝线去钓它;能飞的,我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不知道它是怎么乘风云上天的。我今天见到老子,他就象龙一样深不可测啊!”

可见,度人的觉者和人世中的思想家存在着根本的区别。老子之道,微妙难懂,是神的教化;孔子之言,只不过是人的学问,是规范人类行为道德之法。

同孔子的儒家思想一样,老子的道家思想同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之一,其重要性在于他在中华文明经历了神人共处时期后,第一次告诉了人们返本归真的途径,他启迪人们如何认识天、地、自然、宇宙、社会和自身。比如老子认为天地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万物生死都要顺其自然,因而人们在世间的生活也要顺其自然。简言之,儒家是“入世”的思想,道家则是“出世”的思想,他给人留下的是修炼的方法。后来的那些修道者,凡是遵从老子的道的,都是抛弃了世俗的荣华富贵,养身修性,而没有在险恶的乱世遭到颠沛坎坷。老子的学道渊博深邃,源远流长,这是乾坤所定,为万世师表,所以后来修道的,也都把老子奉为他们的宗师了。

此外,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对后世的统治者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东汉年间,老子与民间的神仙方术结合,形成了道教。老子被尊为道教鼻祖。不过,道教与道家是两个并不相同的概念。

道家思想的传播也为后来佛家思想的传入提供了必要的土壤。

释迦牟尼・佛家・中国传统文化

当中国的大道在神州大地上流传的时候,与此同时,在同是东方文明古国的印度,释迦牟尼的佛法已经开始弘传。

释迦牟尼出生在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劫比罗城。其母摩耶夫人在回娘家途中于蓝毗尼园(今尼泊尔南部)生下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从小就具有悲天悯人的胸怀,喜欢思考人生的真理。十九岁的时候,释迦牟尼抛弃了王位,离开了王宫,出家修行。当时的印度,有各种宗派的修练方法。这些修法,在释迦牟尼以前就已经存在。释迦牟尼先修 “无想定”三年,最后终于修成。但他认为那不是道,不是根本,就舍弃了。释迦牟尼又修“非想-非非想定”三年,最后达到了这个境界。但他发现那也不是道,所以又丢掉不要了。释迦牟尼两次“知非即舍”,当时再也找不到明师,只好自己到酷寒的雪山上去修苦行。他一天只吃一个干果,饿得不成人形。他这样苦修,是要找出一个真理来。但是六年之后,他认为苦行也不是道,就下山去了。

释迦牟尼来到恒河边。瘦弱的他饿得实在撑不住了,昏倒在河边。恰好有一个牧羊女经过,给他吃很好的乳酪,释迦牟尼得到了营养,恢复了体力。但他没有办法找到一个能够指导他的明师,便渡过恒河来到一棵菩提树下打坐,发誓非成“无上正等正觉”不可,否则便死在那里。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打坐七七四十九天。第四十九天凌晨,他抬头望天,看到了天上的明星。这一望,神通与功能瞬间炸开,他的思维在刹那间被打开,一下子想起了自己以前修炼的东西,知道了自己的前世今生及种种开悟后应该知道的事情。由于开悟时释放出的能量冲击波,很大的一个地理范围在释迦牟尼开悟的那一瞬间震动起来。当时的人认为发生了轻微的地震、山崩和海啸,其实是释迦牟尼佛开悟所致。当然,佛的能量是慈悲的,不会伤害到人。释迦牟尼知道自己得道了,因为他已经具备了开悟后的智慧与能力。经过十二年艰苦卓绝的修行,释迦牟尼佛终于睹明星而悟道。之后,释迦牟尼佛便开始了四十九年的传法生涯。

释迦牟尼佛的法门的特点叫作“戒、定、慧”。戒就是戒去常人中的一切欲望和执著,定是指人入定修行,慧是指人开悟开慧。大藏经多少万卷,都不离这三个字。当然,它具体的表述铺展开来相当庞杂,但其实质就是这三个字。

当时,印度有八种宗教同时流传。释迦牟尼所传的佛法和另外七种宗教一直发生着意识形态上的争论。当时的婆罗门教势力很大,与释迦牟尼佛的争论最多。人们的所言所行都与史前佛的教诲相违背了。这样,婆罗门教就走入了末法。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的佛法便在印度传播开来。因为释迦牟尼佛传的是正法,在传法过程当中,释迦牟尼佛不断驳倒其它宗教的教理,所以不断有外道中人舍弃外道皈依佛教。如智慧第一的舍利佛原先是婆罗门外道,他与释迦牟尼佛辩论,知道释迦牟尼佛传的是正法,就离开婆罗门成为释迦牟尼佛最有智慧的弟子。这样,释迦牟尼的佛法越来越强盛,而其它宗教就越来越衰微。佛法渐为其它宗教所不容。宗教之间的矛盾激化到最后,出现了裸形外道杀害佛弟子的事情。神通第一的目犍连被裸形外道从山上推下的滚石压死,成为佛弟子中第一个殉教弟子。外道还把佛的弟子抓去,投入火坑,或绑在柱子上用箭射死。佛灭度后,佛的弟子曾被五百人一个单位的砍头。这些迫害事件都是非常令人悲痛的!

在释迦牟尼佛涅~"以后,其它宗教又开始兴盛起来。印度的佛教最后与婆罗门教相结合,演变成了一种新的宗教――印度教。印度教不再信释迦牟尼,也不供奉什么佛了。所以,佛教在印度产生,最后却在印度消失了。然而在东南亚,在中国等地,佛法广泛的传播开来,深刻的影响了这些国家的文化。

佛法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他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据说在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从中国的边疆传入内地。佛教一开始進入中国,就和中国传统文化充满着矛盾。不少文人排斥外来文化,还出现过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两次大规模灭佛事件。但经过东汉魏晋二百多年的磨合,佛教与中国的本土文化从对抗走向适应,并相互影响。

南北朝时期,佛教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跨地区,跨国界的广泛传播开来。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条件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和儒家、道家一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撑,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很深的影响。中国佛教发展到隋唐,進入鼎盛时期。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加上历代皇帝重视佛教,大量佛经传入中国,译成汉文,广为流传,开始出现了不同风格的佛教流派。如天台宗、慈恩宗、华严宗、律宗、禅宗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禅宗。这时的佛教,已经渗透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人们的生活中。

到了宋代,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已全面渗透到哲学、文学、伦理学,以及法学领域,对诗歌的影响更为突出。许多有文化的僧人也大量写诗说禅,大量的诗篇从追求宁静空寂的禅境到开始追求机智活泼的禅机禅趣,追求佛教语言的选择,追求禅宗中的理性。

可以说,从隋唐之后,佛家思想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是相当广泛的。主要表现在:其一、中国传统艺术,如建筑、塑铸、雕刻、绘画、音乐、戏剧等出现了大量与“佛”有关的作品。其二、中国文学作品出现了切音、文法观念、名词新增、文体之开新、诗歌、语录体、小说传奇杂剧等新概念及题材。其三、对中国哲学思想产生影响。

此外,佛家思想对于中国传统科学,比如医药、天文、数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

而佛教对于中国习俗风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第一、信三世。佛家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因缘和合而生,一切都在轮回之中,人有生老病死,天有阴晴圆缺,花开花落,生灭相成。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国人开始知道人有三世,知生有所从来,死知有所往。第二、信六道。佛教有六道轮回之说,虽然现世作恶而得福得寿,但其业果若不报于现世而将报于来世。第三、信善恶报。因信三世六道,故信善恶定有果报,或报之自身体,或报之子孙,或报之来世。同时还引進了悔罪植福、延寿荐亡、修德禳灾、设供祈愿等观念。

总而言之,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层面,可谓既深且广。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今日神州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