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入藏──开创唐蕃文化交流的先河

加拿大大法弟子


【正见网2008年05月18日】

大唐盛世可以说是中华历史上最辉煌的篇章,在思想、文化、国力、疆土等等方面几乎都达到了鼎盛,而大唐文成公主由于远嫁吐蕃(今西藏),开创了唐蕃的物质和文化的交流,作为唐朝与吐蕃之间的重大事件被载入史册,从而使其成为大唐历史上不多的杰出女性之一。史书上对文成公主的记载很少,而西藏的民间传说却很丰富,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文成公主远嫁吐蕃

七世纪初,中原地区经过数年的战争,李渊(唐高祖)、李世民(唐太宗)父子于618年以长安为都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唐帝国,成为当时东亚地区文明的中心,对周边民族部落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许多民族部落纷纷与唐朝修好,或称臣内附,或纳贡请封。

吐蕃位于长安之西八千里,629年,松赞干布(又名弃宗弄赞,弃苏农)继位为赞普,迁都逻些(今西藏拉萨),据《旧唐书》记载:“弄赞弱冠嗣位,性骁武,多英略,其邻国羊同及诸羌并宾伏之。”最后,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吐蕃王国。他发展农牧业生产,推广灌溉,命吞米‧桑布扎制定文字,颁行治理吐蕃之“大法令”,以处理赞普王室与世家贵族、诸小邦及社会各阶层的关系,创设行政制度和军事制度,设置官职品阶,颁布律令,统一度量衡和课税制度,从中原及泥婆罗(今尼泊尔)?天竺等地引進文化、技术,使吐蕃社会有了迅速发展。

据《新唐书》记载,贞观八年(634年),松赞干布遣使至唐朝贡,唐朝亦派遣冯德遐回访吐蕃,松赞干布听说吐谷浑及突厥都娶唐朝公主为妻,也欲效仿,派使者随同冯德遐到唐朝求婚,唐太宗没有允许。使者回到吐蕃谎称:“初到长安,唐朝十分优待,允许通婚。后来吐谷浑国王入朝,从中离间,遂罢通婚之议。”松赞干布闻之甚怒,与羊同等部落出兵攻击吐谷浑。吐谷浑招架不住逃至青海。吐蕃攻击党项及白兰两个部落之后,屯兵20万于松州(今四川松潘县)之西,遣使送金银币帛至长安,声称是娶公主的聘礼。使者传话说:“若大国不嫁公主,当即進攻内地。”

不久,松赞干布果然率兵進攻了松州。唐都督韩威轻出觇贼,反为所败,属羌大扰,皆叛以应贼。唐太宗当即遣吏部尚书侯君集为行军大总管,出当弥道,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出白兰道,右武卫大将军牛進达出阔水道,右领军将军刘兰出洮河道,并为行军总管,率步骑五万進讨,大败吐蕃。

松赞干布引兵而退,遣使谢罪,复求婚约,唐太宗这次才答应通婚的要求。松赞干布派遣他的大相(职同宰相)禄东赞送上黄金5000两,珠宝数百件到长安聘婚,唐太宗答应将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禄东赞在长安逗留期间,由于他机智聪敏,富有谋略,受到唐太宗的喜爱,欲把琅牙公主的外孙女段氏许配他为妻,禄东赞上书陈述,国中已有妻子,不可遗弃,且这次是为赞普迎亲,赞普尚未得见公主,自己怎么能先娶亲?

一切就绪之后,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派江夏王礼部尚书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入藏。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等书记载,文成公主進藏时,队伍非常庞大,唐太宗的陪嫁十分丰厚。有“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又给多种烹饪食物,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识别善恶的明鉴,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100种治病药方,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还携带各种谷物和芜菁种子等。文成公主带着大批卫队、侍女、工匠、艺人从长安西行,经甘肃,到青海,过日月山,经大河坝,到达黄河源头。

松赞干布率领侍从和卫队从拉萨前往柏海(今青海的鄂陵湖和札陵湖区域)等待,然后再到河源(今青海兴海县一带)迎接。松赞干布拜见李道宗,恭谨地奉行子侄之礼,不断叹服大国服饰礼仪之美,俯仰之间均表现出一种愧沮之色。与公主回到逻些(拉萨)之后,举行了盛大婚礼。松赞干布对自己能娶文成公主为妻十分高兴,他说:“我的父祖辈没有一个人能和上国通婚,我能娶大唐公主为妻,深感荣幸,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便在公主经过的道路上建筑一座城寨,如中原的雕楼,气魄雄伟,十分壮观。

松赞干布专门为公主修筑布达拉宫,共有1000间宫室,富丽壮观。但后来毁于雷电、战火。经过十七世纪的两次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布达拉宫中保存有大量内容丰富的壁画,其中就有唐太宗五难吐蕃婚使噶尔禄东赞的故事,文成公主進藏一路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抵达拉萨时受到热烈欢迎的场面等。布达拉宫的吐蕃遗址后面还有松赞干布当年修身静坐之室,四壁陈列着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禄东赞等的彩色塑像。

促進藏地(吐蕃)佛教发展

松赞以前,吐蕃只有一种神教,名为苯教,专作祈禳等法。松赞干布时,有了统一的藏文,才开始翻译佛经,初传佛教。松赞干布派人到印度和尼泊尔交界处请来诃利旃檀的观音像(此像现仍供在布达拉宫),作为供养修福的对象。后来松赞干布初娶尼泊尔公主,携来不动佛像、弥勒菩萨像、度母像等(不动佛像现供在惹摩伽寺,弥勒像等现供在大招寺)。

当时佛教在唐朝盛传,而文成公主入藏则为佛教在藏地的流传开辟了道路。文成公主带到吐蕃有两件佛教文物:一是本尊释迦牟尼佛像,另是三百六十部佛经,虽然大量的译经今日已无从得见,但释迦牟尼佛像现仍供奉于大昭寺,被藏人视为“幸福的源泉”,千百年来,接受藏人的顶礼膜拜。据藏文史料记载,文成公主奉像入藏,历尽艰辛,一路上传播佛教文化,也是释迦牟尼佛为吐蕃人民不断加持之路。所以说吐蕃佛教的初传、创立和发展均与唐朝佛教很有关系。

除带去佛像和佛经外,文成公主还传入寺院建造法式及寺院法规。据藏史记载,文成公主设计建造了小昭寺;大昭寺虽系尼泊尔公主具体施工而成,但文成公主参与了寺址的选择勘察及寺院型制的设计,两寺均留存至今。据《玛尼宝训》载,文成公主还将汉地之“十四种寺院法规施行法”传入吐蕃。后来小昭寺成为黄教的下密院,大昭寺则因内供释迦佛像及其精美的建筑而享有盛名。文成公主还对拉萨四周的山分别以妙莲、宝伞、右施海螺、金刚、胜利幢、宝瓶、金鱼等八宝命名,这些山名一直沿用到现在。

文成公主还是吐蕃翻译汉地佛经的倡导者。松赞干布聘请汉地大寿天和尚至吐蕃,和吐蕃人拉拢多吉贝负责翻译汉地佛经,而文成公主则是他们的“施主”。《玛尼宝训》载,文成公主随松赞干布译经达13年之久,“汉地堪布之施主是文成公主,译师是文成公主本人及拉垄多吉贝……请汉地堪布(摩诃衍那)翻译历算、药物及医疗法等等。松赞干布……赐给每人一升金粉及一个曼陀罗……此后译经持续十三年之久。”

《释迦牟尼如来像法灭尽之记》记载:“(文成公主)将六百侍从带至赤面国(按:即吐蕃),此公主极信佛法,大具福德,赤面国王(按:即松赞干布)亦大净信过于先代,广兴正法。”《于阗国教史》亦载:“其时,吐蕃赞普(按:即松赞干布)与唐皇帝成为甥舅(之好),文成公主被圣神赞普(按:即松赞干布)迎娶。公主在吐蕃建大寺院一座,鉴于此因,所有僧侣亦来此地,公主均予以资助,乃于吐蕃广宏大乘佛法。十二年间僧侣与一般俗人均奉行佛教。”由于文成公主的虔心向佛和松赞干布的大力支持,汉地佛像、佛经、佛寺型制及汉僧進入吐蕃,佛教得以在吐蕃开始弘传。

汉唐文化传入藏地

汉地中原文化对吐蕃文化颇有影响,文成公主入藏开创了汉唐文化传入藏地,以及進行汉藏文化交流之路,汉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日趋繁荣。文成公主入藏之时,朝廷命沿途官府修路架桥,造船制筏,建筑佛堂,开辟通道,一路上,播撒下了汉唐文化的种子,留下了众多的胜迹与美好的传说。松赞干布亲迎于河源,见道宗,“执子婿之礼甚恭。既而叹大国服饰礼仪之美。”体现其对汉唐文化的向往。

文成公主除带了三百六十部佛经及佛教文物外,并将中原特有的医术、建筑术、印刷术、酿造法、占卜术、阴阳五行、八卦算命等文化也传入吐蕃。入藏以后,“公主恶其人赭面,弄赞令国中权且罢之,自亦释毡裘,袭纨绮,渐慕华风。”(《旧唐书•吐蕃传》)自此,中原汉唐文化渐入西域。

当时唐朝国学所设课程有《尚书》、《左氏春秋》、《诗经》、《周易》、《礼记》、《论语》、《孝经》等,其中《诗》、《书》为必修课。文成公主在吐蕃定居期间,吐蕃贵族学习《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即“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旧唐书•吐蕃传》);而吐蕃使者则趁来唐朝之际,学习中原汉唐文化,并将其带到吐蕃。

此外,据《旧唐书•吐蕃传》记载,文成公主入嫁松赞干布后,吐蕃“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即请中原汉族士大夫等“衣冠知奉礼,忠信识尊儒”的儒学人士到吐蕃来拟写汉文的公文,便于和唐朝交往。这种文化的交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吐蕃贵族和知识分子,他们开始将颁赏、封赠、会盟、祭祀等有关政务大事的活动,刻记在碑石或简牍上,以传示后人。朝廷中有专门的记事官,记载朝廷大事及户籍,军队数目、地亩赋税等内容,并将这些记载个别历史内容的简牍加以汇编、加工整理,为吐蕃王朝后期藏学历史文献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公主入藏的工匠,把中原地区的农具制造、纺织、缫丝、建筑、造纸、酿酒、制陶、碾磨、冶金等生产技术传入西藏。吐蕃的农业技术比较粗疏,土地不加平整,不打畦,没有阡陌,水土容易流失。唐代农业技术传入后,吐蕃人民开始挖畦沟,田野间阡陌纵横,大大提高了产量。同时,文成公主还拿出五谷种子及菜籽,教人们种植。玉米、土豆、蚕豆、油菜能够适应高原气候,生长良好。而小麦却不断变种,最后长成藏族人喜欢的青稞。公主带的水磨,深受欢迎,公主和她的侍女,还把纺织、刺绣技术传授给吐蕃女子。

永徽元年(650),松赞干布去世,文成公主一直居住在西藏。永隆元年(680),文成公主去世,吐蕃为她举行隆重的葬礼,唐遣使臣赴吐蕃吊祭。至今拉萨仍保存藏人为纪念她而造的塑像,距今已1300多年历史。

公主入藏显大唐文教之功

和亲政策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一般是在国势衰败之时对周边异族的求全之策,但是唐文成公主在贞观年间入藏则有所不同。当时唐朝国势强盛,而吐蕃是一个剽悍好战的游牧民族,同唐朝有征战发生,然而唐朝在战胜吐蕃以后,反而同意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奠定唐蕃友好基石,终太宗之世,吐蕃一直追随大唐,贞观十九年,太宗伐辽东还,松赞干布遣禄东赞来贺,奉表称婿,献金鹅一只。贞观二十二年,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使往西域,为中天竺所掠。吐蕃发精兵与玄策击天竺,大破之,遣使来献捷。此后数十年中,吐蕃与大唐和睦相处,双方聘使包括吊丧、贺即位、礼仪、告生辰等使节频繁交往,这不能不说是唐朝文教之功。

此外,唐初突厥曾经为患北方多年,唐高祖为了国家安宁不得不向突厥称臣。然而唐太宗打败突厥后,并未赶尽杀绝以雪父耻,反而极其包容地任用了一百多名曾经与大唐为敌的突厥降将,担任五品以上的将军和中郎将,约占朝廷武官之半。同时唐朝还允许归降的突厥人迁入中原。这些举措深得各少数民族的信任,西北各族领袖共同请求为唐太宗上尊号“天可汗”。正是唐朝的这种宽容政策赢得了人心,一时间四夷宾服,诸国来朝,即使远如波斯、昭武九姓国、阗国等等都自愿纳地成为唐朝府州。

自古以来,“和为贵”、“中庸之道”是中华民族推崇的思想。祖先赋予自己以教化天下,即所谓“平天下”的历史使命。从根本上说,实现“平天下”的理想所仰赖的不是武功,而是文治;它所实行的也不是霸道,而是王道。所谓“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