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太子晋谏周灵王壅~b水

沉思 整理


【正见网2009年04月08日】

治国之道,在于顺应自然规律和人民共同意愿之所归,也就是说,上体天心,下查民情,方能得天保佑而民富国强。所谓天不可违,民不可欺,爱民者必兴,害民者必亡。在位者要想长治久安、国祚绵延,就得敬天恤民,不可一意孤行。

周灵王(周简王之子,名大心)二十二年,~b水与洛河争流,将要毁坏王宫,灵王因此想把~b水堵起来。

太子晋劝谏说:不可!我听说,古时为人君者都明白他们的君位、爵禄都是天之授命,也就是“君权神授”,所以特别注重配合天时与自然规律,因此:不毁高山、不填池泽,不堵截河流,不开决湖泊。

高山,是聚土之处;池泽,是归物之处;河流,是导气之处;湖泊,是蓄水之处。天地形成之后,聚物而成山陵,归物而成薮泽。高处的山谷,用以疏通天地之气;低处形成储水的塘、埤,更是用来聚积天地之美。

所以,山不崩塌,泽不枯竭,物有所归。而天地之气也既不沉积凝滞,又不会流散。因此人民活着的时候有财用,死了也有葬身之地。这样一来,百姓就无夭折、早死、瘟疫、病痛之忧虑,又无饥饿、寒冷、困乏、贫穷之苦难了,因而能上下一体、君臣一心来应付意外之灾。唯其如此,古代的圣王在这方面就特别的审慎。

父王您看看,以往共工(代表“水”的族团领袖)和崇伯鲧(大禹之父)倒行逆施,不遵行天地的法度,不顺应四时的次序,不考虑民众的需要,不符合自然的规律,以致灭亡。

再借鉴一下当年九黎、三苗叛乱和夏桀、商纣灭亡的教训。他们上不以天为法度,下不以地为准则,中不和睦人民。而且不顺乎时令,不供奉神碉,藐视、背弃这五原则,因而得不到上天的福佑和人民的支持。终致被夷平宗庙,被火焚祭器,子孙沦为奴隶,子民跟着遭殃。

您为了保住一己居住的王宫而堵了~b水的话,这不是求取祸乱了吗?这样做,站在天神的角度看,是不祥;比照万物的规律看,是不义;按照人民的需求看,是不仁;参照时令的运作看,是不顺;如果用先王的遗训来衡量,则是不正!

看看《诗》、《书》,听听民谚,就晓得这都是亡国之君的作为。上上下下比照一下,没有这样的尺度,父王可得再仔细考虑一下呀!这件事,大不从于天象,小不从于《诗》、《书》,上不合于天之所垂典范,下不合于地之所有性能,中不合于民之所求准则,四方不按时令运作,这就肯定没有节制法度了。运作而无节度,这是致害之道呀!

周灵王还是把~b水堵了。传到景王时,宠臣甚多,祸乱由此开始。景王死后,宫中大乱。到贞王时,王室就衰败了。

(取材自《国语・周语下》)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