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文 拾珠玑】锦机引 (元好问)

幸紫


【正见网2011年05月05日】

【白话试译】

写文章是天下第一难事,其章法尺度的拿捏,散见于诸子百家内那些林林总总的论述书里。要想学的人,要是不把那些底细全部考察探讨清楚,就没法得知古人写文章的来龙去脉了。我刚开始学着执笔为文时,敏之兄给我说了以上的道理。

兴定丁丑年间,我住河南,才开始搜集以前的人议论写文章的方法,将其编辑成篇,以便于随时观赏阅览。其实也就是把李嗣荣、卫昌叔家古人的藏书中,相关资料摘录下来而已,所以仍是不够完备。

山谷与黄直方给我来信说:想写楚辞,必须熟读楚辞,仔细体会与观察,古人之所以如此写,所蕴含的深刻用意所在,然后再下笔。打个比喻,就如人世间双手灵巧之女,文文雅雅的绣出奇妙作品,可却在摸索中耽误了一世的时间。想织出锦缎,必得有织锦的工具才能织得出锦缎来。因此这篇文章就以锦机来命名了。十一月日,河东元某自题。

【原文】

文章天下之难事,其法度(章法尺度)杂见于百家之书。学者不遍考(全部查考)之,则无以知古人之渊源(来龙去脉)。予初学属文(执笔为文),敏之兄为予言如此。

兴定丁丑间,居河南,始集前人议论为一编,以便观览。盖就李嗣荣、卫昌叔家前有书而录之,故未备(不够完备)也。

山谷与黄直方书云:欲作楚辞,须熟读楚辞,观古人用意曲折(事情的经过谓之曲折)处,然后下笔。喻(比喻)如世之巧女,文绣妙,一世误(耽误)。欲织锦,必得锦机(织锦的工具)乃能成锦。因以锦机名之。十一月日,河东元某自题。

【心得体会】

此篇选自《遗山集》卷第三十六・序引一。写元好问初学文时,友人对他的指导与建议,以及住河南时,从古书中采撷来的珠玑,将之汇编出来做参考,虽不全面,可也不无裨益。并以朋友信中的譬喻为名,写了这么个“引”以志其事。引是文体名,相当于“序”,而较序短。

虽然历史上,宋末元初当时的局面是宋金对峙,元好问却一直积极地向苏轼、贺铸、辛弃疾等宋朝顶尖文人学习作词,在其《新轩乐府引》中即首标“苏轼”。元好问的词清新豪放,深沉壮阔,感情真挚,语言精巧而不尚绮丽、奇崛而无雕琢之态,实为一代大词家。

此外,元好问还精通文史、历算、医药、书画、佛道、哲理等学问,著述宏富,在金元时期享誉一时,被朋友门生尊为“上薄风雅,中规李杜,下配苏黄”的“一代宗工”。缪钺赞他曰:“卓为一代宗匠,其诗嗣响子美,方轨放翁,古文浑雅,乐府疏快……诗文史学,萃于一身,非第元明之后无与颉颃,两汉以来,固不数数觏也。”《四库全书总目・遗山集》也评曰:“好问才雄学赡,金元之际屹然为文章大宗。”由这些好评再对照此篇内容所述,你就能体会元好问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绝非偶然!

历史上,响当当的文豪,除了有神奇的天赋之外,还得付出心血与努力方有所成,如唐朝的李白和杜甫,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还有那“推敲”的典故,“梦笔生花”的传奇等等,都是告诉人们,耀眼的成就背后,是辛勤汗水的淬炼,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此篇的主旨在告诉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为文亦是如此!

【作者】元好问(西元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县西北)人。他是金元之间的大文学家。金宣宗朝進士,官至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隐居不仕。著有《遗山集》。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