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1年05月11日】
据《尚书•虞书•尧典》的记述,在中国远古时代的三皇五帝中,有一位杰出的领袖,后世称他为唐尧或帝尧。他的名字叫放勋。因为他心怀天下,大公无私,尤其是关心穷苦的百姓,所以百姓爱戴他如同日月,亲近他如同自己的父母。在他的治理之下,社会呈现出太平气象,天下无比安宁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
虽然帝尧有很多为百姓谋福的事迹,但是其中最为后人称颂的,要数 “求贤若渴、任贤图治”一项。
在中国远古时期,农业是关系到社会安定与发展的最重大的事项之一。唐尧曾派懂天文、历法、农业的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分别到喁夷、南交、昧谷、朔方等东、南、西、北四处,观测日时,记录节气,指导民众進行农业生产。
尧帝为了寻找能够治理国家的贤能之人,亲自跋山涉水,造访了管理四岳的部落首领,以寻访德才兼备的人。当时,有人吹捧尧的儿子丹朱,说丹朱可以接替羲氏、和氏他们四人,来主管天文历法,继续指导农业。但尧深知自己儿子的德才,不能够达到那样的高度,最终没有采纳这个意见。
后来,有一个叫虞舜的人,他伺候自己的父母,非常孝顺,得到了百姓的普遍称赞,于是人们都举荐了以孝闻名、德才出众的虞舜,帝尧便对舜做了三年考察和二十年试用,认为舜的确是一位大公无私、才能卓越的人才,这才决定用舜为接班人。
由于帝尧的任贤图治,天下的贤才,都团结到他的周围,百官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各自的才能,因而尧帝能“垂拱无为而天下自治”。
尧帝死后,他的接班人虞舜,继续任贤图治。史载:舜任用九官十二牧,也出现了天下太平的景象。这都与尧帝求贤若渴,用贤无私,任贤图治的宏旨有关。
尧帝在历史上的功绩,受到后世人们的敬仰。先秦时期的儒家和墨家是当时的“显学”,这两家都对尧舜有极高的评价,也就是说:从那个时候开始,尧就成为了古代圣王的代表,是伦理道德高尚的象征,也是天下君主的良好榜样。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孔子对尧的赞美,对后世的儒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尧成为了儒家思想在精神上的理想追求。随着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想,尧的功绩与美德,也得到了后人的尊重与肯定。
从上述故事中,可以看到,作为贤明君主的帝尧,在治理国家方面做出的巨大功绩之一:为了选到一个可以胜任的人,他多次寻访,几经周折,不辞艰辛,最终找到了贤明的舜,来接替自己。当别人举荐自己的儿子时,他能够做到客观、公正,不任人唯亲。
在帝尧的身上,我们感受到的是古代君王的“大公至正”原则,这也是历代君王能够使江山稳固的最为重要的原则之一。客观公正也成为了现代用人制度的准则之一。在这个故事里,还有一点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那就是,在帝尧寻找贤人的时候,听从了百姓的意见,这样最终才找到了继承王位的合适人选。
所以,从中我们也应该得到启示:在人事任用的问题上,要多多听取大家的意见,这样才能够集中贤德人的智慧,选择一个可以胜任的人。作为君王,帝尧没有根据自己的个人意见,就擅自任用舜。所以帝尧的故事,在治理国家、需要多方听取贤人意见,这一点上,有着现实的积极而永恒的意义!
(事据《史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