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1年07月06日】
儒家的看法
儒家认为“礼”,是天地运行的规律,也是人间的秩序;而“乐”的本质,就是和谐、中庸,使人在听的时候,能不知不觉的遵循天律及人伦的秩序;“舞”则更進一步把和谐与中庸之道表现在动作上,而不只是停留在内心的感化,使得人能动静得宜,积极的去遵循社会的道德规范。
舞蹈是音乐的有形表现,而音乐的节奏、舞蹈的韵律都在在体现了孔圣以至后来的周公,要透过制礼作乐教化百姓的本意。我们可以说“礼”“乐”“舞”三者结合的基本意义,就是古代神有意指引和传授的全民伦理道德教育。
原始时代,舞蹈是先民文化的基本呈现。举凡狩猎、打仗或是祭祀、祈祷等活动,都是通过舞蹈来進行并充实内容的。因此,中国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艺术基础,在五千年以前,就已经频繁出现了。
中国舞 源远流长
中国舞的起源,可以从《诗经序篇》中窥得大要,“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让肢体受到喜、怒、哀、乐情绪的刺激和感染而产生舞蹈,可说是中国舞蹈的起源。
早在五帝和商周时期,以具史诗性的乐舞的形式出现。黄帝时期有乐舞《云门大卷》;尧帝时期有乐舞《大咸》;舜帝时期有乐舞《九韶》;禹帝时期有乐舞《大夏》;商汤时期的乐舞《大濩》;周武王时期的乐舞《大武》。这六部乐舞也被称为“六代之舞”。它们有很重要的一个作用是用来教化贵族子弟。所以由周代开始,那时期的舞蹈,是中华神传乐舞文化中的首要关键,其教化理念在先秦儒家著述中得到了系统的发展,形成身心一统的艺术美学。
两汉舞蹈百技纷呈,是雅俗共赏的高峰;魏晋南北朝时,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多元舞蹈,在这个时期显示了其缤纷色彩,为隋唐乐舞文化的顶峰奠定了基础。
唐代舞蹈文化灿烂辉煌,达到了艺术巅峰。它继承了前朝隋代的艺术设置,進一步完善和丰富宫廷各种乐舞机构,使唐代的古典舞蹈,又被专称为“宫廷舞”;选用的创作素材皆为古典题材、典故、古代历史的传说等。成为吸收异域优秀文化和传播东方神传精华的博大与融合载体。
宋元以来,各民族、民间的舞蹈极为兴盛,逐渐形成戏曲中的特殊舞蹈身段,而有取代古典舞蹈的趋势;明清两朝,戏曲舞蹈渐趋成熟,其丰富的特技表现手段,大大增强了戏剧的艺术冲击度,但与唐代盛极一时的中国古典舞,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代表性的舞蹈简介
一、《大武》是周代编创的歌颂武王伐纣获得胜利的乐舞作品,属《六舞》之一。共分为六段:(一)在一段击鼓声后,舞队从北面上场,舞者都手执武器,列队而立,以歌唱表现了武王伐纣的决心。(二)舞队两面有人振铎传达军令,舞队随即分两行,作激烈的击刺动作,边舞边進,表示已有灭商。(三)灭商后再向南進军。(四)表示南方的疆域已稳定。(五)舞队再分两行,表示周公在左,召公在右,协助周王统治。接着有条不紊地变化各种复杂的队形,形成整齐的队式后,舞者皆坐,作低势的静止场面,表示国家得到了很好治理。(六)舞队重新集合,排列整齐,表示对周王的崇敬。全舞结束。
二、《灵星舞》(又名《象教田》)是汉代祭祀后稷的乐舞。由童男十六人表演,舞蹈表现了开垦、耕种、锄草、驱雀、收割、舂谷和扬糠等耕田、稼作的农家生活,以此来纪念和歌颂后稷教民种田的功劳。
中国古典舞的特征
一、独特的韵味:五千年悠久文化的奠基,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身韵、身法以及跳、转、翻各类技巧与毯子功等高难度翻腾、跳跃的动作。
二、广泛利用道具:手绢、扇子、花绸、帽子;腰里绑的腰鼓、腰铃、脚踏的高跷,以及伞、灯、刀、剑、棍等。
三、形象鲜明、情节生动:古典舞一般都以一个故事为依据,以舞蹈动作与技巧刻画的人物,形象生动、情怀尽显而活灵活现。
四、表现手法:除了有“欲右先左、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下先上”的法则之外,还讲究“圆、拧、倾、曲”。
结语──中国舞重现
中国古代曾出现丰盛的舞蹈文化,在文献中我们知道除了有黄帝时代的《云门大卷》之外,还有汉朝赵飞燕《掌上舞》、唐朝杨玉环《霓裳羽衣曲》等,但历经千百年之后,早已失传。自南宋戏曲兴起后,舞蹈渐被融合而失去独立表演的地位。
别发愁,在这特殊的历史时期,在这开天辟地未有的时刻,对中国舞情有独钟的人们来说,幸运之神降临了!名闻遐迩的神韵艺术团,一向以标榜重现神州古乐为己任、以再展中华古典舞为重责,那里头的诸多舞蹈节目,就是道道地地的、特殊的中国古典舞类别,难能可贵哪,那是在这混乱世局里的一股艺术清流啊!
如果你是个武侠迷,不管是“曾经”亦或“现在”,诚心奉劝你购票一观“神韵”,你就能见识到,中国古代真正的武功融入舞蹈节目中而大开眼界、叹为观止!可能内心会后悔,六道轮回中,错过了当个“侠女”或“剑客”的机缘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