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1年07月14日】
传统武德并非只是精神上的表现,更是行为上的实践;他蕴含着修武者实际遵行的内容,构成一个以德为基础并有体系的身心教育。
传统的武术经常将“儒、释、道”的道理作为入门习武者的最初规范。教拳的师傅将这些道理应用在拳理中并用来衡量徒弟的“心性”;而授徒之日起,已在来学艺的人当中寻找一个能符合这些伦理道德要求的徒弟了。
在传统武德的规范上,举一例:有一学咏春拳的人从学佛修行中悟到“练武从真、练功由善、功高向忍”的道理与其他习武者共勉。这看起来似一般个人的自勉心得,其实他正是以宇宙特性--“真・善・忍”作为己身的武德基点。从真说起,“真”,表现在行为上就是不欺,师传徒承的伦理就是以“先信后见”为原则,能迷信师所教也就成为徒所必然的“真”来学艺之态度与要求了。有一部武德文章中写道:“不可不真,不真则外狂师友,内狂心性,心乱气躁,武不成术”。也就是说,身为徒如果在师面前都不真诚了,往后如何信师所教信所学之理呢?这句话也道出不真如何能信?故也反映出“迷信”一词并非贬意,不迷信师长者如何能见真学呢?
“善”,由同门中来讲,可指敬师友爱师兄弟,此处的善反映出的是一种辈份关系,也反映出社会上邻里之间的和睦敦厚。在师门中与师兄弟相处要善心以待,勿英雄主义过强或比之技高者而趾高气扬、耀武扬威。甚者,欺他人之弱,鄙视之下自树一格,暗地欺师引发同室操戈之危。因此,首先做到同门中守善相扶才能师门和睦,以至发扬己门之武术于天下。
“忍”,可由谦与忠来认识,在中华传统道德里以此作为一个人涵养的思想中心,若说何谓君子,则实际上是谦与忠的力行者是也;即能做到生活中所言所思在隐忍己私下达到身体力中去。传统武德中应用其理教示恭谦为本,同门中相见以至武林中相会皆首先抱拳一表恭谦、切磋中则是先礼后兵之义。当个人独自练武之时,在时下无人之际也能做到先对天地恭敬抱拳之举,久之其人心态必能养出谦和之气。
忠若由武术的道理来诠释后,表现了习武的领域上师在整个授拳过程中所赋予的意义。故有师曰:“习武之道,原始于忠字能系于心,能忠方能一心集中,一心集中尤为初入门生所必要,百家争鸣派宗扰绪,如何跳脱其扰唯一心向一道断除杂念,安绪集中一门,持忠治之,此时便能入门学艺精進向前了。”又曰:“出拳运行思忠字,方可卸念,不想入非非,自能真循师求,于出拳分寸知乘轨,达速游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