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1年07月29日】
《易经》中说:“大哉乾元”。大元国号的由来,与一位精通《易经》的大元开国元勋密切相关,那就是刘秉忠。
刘秉忠,字仲晦,初名刘侃,出家为僧后又名释子聪,拜官后才改为刘秉忠。先祖瑞州人,世代仕辽做官,曾祖父刘泽仕金为邢州节度副使,后人于是定居邢州。蒙古将领木华黎攻取邢州后立都元帅府,任命刘秉忠父亲刘润为都统。刘润事后改任州录事,历任巨鹿、内丘两县提领,所至对百姓都有惠爱。
刘秉忠天生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不受拘束。八岁入学,每天背诵几百字文章。十三岁作为人质被送入都元帅府。十七岁担任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此来养亲。如此人生让刘秉忠常常郁郁不乐,一天,他投笔叹道:“我家累世衣冠,我竟湮没为刀笔吏吗?大丈夫怀才不遇,就应当隐居以求志向。”随即弃官而去,隐居武安山中。很久之后,天宁虚照禅师派徒弟来招他去,刘秉忠于是跟和尚走了。
因为刘秉忠能写字,虚照禅师让他掌管书记。后来刘秉忠云游云中(大同),留居南堂寺。元世祖忽必烈未即位前,海云禅师被召,经过云中时听说刘秉忠博学多才艺,就邀刘秉忠同行。刘秉忠入见忽必烈后,因为应对称旨,屡屡被忽必烈垂询。刘秉忠于书无所不读,尤其精通《易经》以及邵雍《皇极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类,无不精通,议论天下事了如指掌。忽必烈非常喜爱他,海云禅师南归后,刘秉忠就留居王府。几年后,刘秉忠父亲去世,忽必烈赐银百两作为丧葬费,派使者送刘秉忠到邢州。刘秉忠服完丧后又被忽必烈召往和林。
刘秉忠向忽必烈上书数千言。刘秉忠认为“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希望忽必烈能“思周公之故事而行之”,力行善政。上书内容包括整顿官场、爱护百姓、重视人才等数方面。例如:“督责旧官,以遵王法”,“治者升,否者黜”,“有犯于民,设条定罪”,“今百官自行威福,進退生杀惟意之从,宜从禁治”,“今穷乏者益损,富盛者增加。宜禁行利之人勿恃官势,居官在位者勿侵民利,商贾与民和好交易,不生擅夺欺罔之害”,“禁私置牢狱,淫民无辜。鞭背之刑宜禁治,以彰爱生之德”,“天下之民未闻教化,见在囚人宜从赦免”,百姓徭役“宜比旧减半,或三分去一”,百姓欠债“凡陪偿无名,虚契所负,及还过元本者,并行赦免”,税收“禁横取,减税法,以利百姓”,“罢繁碎,止科征,无从献利之徒削民害国”,“鳏寡孤独废疾者,宜设孤老院,给衣粮以为养”,“宜从旧制,修建三学,设教授,开选择才”,“宜访名儒,循旧礼,尊祭上下神碉”,“养天下名士宿儒之无营运产业者,使不致困穷”,“大开言路,所以成天下、安兆民也”等等。刘秉忠还建议撰修《金史》,出发点是“国灭史存,古之常道”,“令一代君臣事业不坠于后世,甚有励也”。这种征服者对被征服者的尊重,与中共邪党篡改、抹杀、歪曲历史,打倒在地再踏上一只脚的那一套大相径庭。
忽必烈嘉许采纳刘秉忠的意见,对他几乎言听计从。癸丑年,刘秉忠随从忽必烈征大理。第二年,征云南。刘秉忠每每规劝天地好生,神武的王者不杀,因此破城之日,有屠城习惯的蒙古军没有妄杀一人。己未年,刘秉忠随从蒙古军伐宋,又用在云南说的话力劝忽必烈,所到之处保全百姓性命不可胜计。
中统元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询问刘秉忠治天下的大经、养人民的良法。刘秉忠采集祖宗旧典,参照适宜于今世的古制,一条条列举出来禀奏皇帝。于是忽必烈下诏建元纪岁,立中书省、宣抚司;朝廷旧臣、山林遗逸之士,都被录用,衣冠文物粲然一新。秉忠虽居皇帝左右,却不改僧人旧服,当时人还是叫他庙里的称呼“聪书记”。至元元年,翰林学士承旨王鹗上奏道:“刘秉忠久侍王府多年,参帷幄密谋,定社稷大计,他的忠勤劳绩,应该被褒崇。圣明御极,万物惟新,刘秉忠却还是野服散号,非常不合适,应该让他穿上臣子衣冠,封以高官厚禄。”忽必烈读罢,当天就拜刘秉忠为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参领中书省事;下诏将翰林侍读学士窦默的女儿嫁与刘秉忠,赐予他位居奉先坊的府第,拨给他少府宫籍监户服侍左右。刘秉忠受命后,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巨细,凡有关于国家大体的,知无不言。忽必烈则是言无不听,宠信愈隆。刘秉忠有相人术,与忽必烈闲谈时,往往推荐可用之才,凡是被他选拔上来的人,后来都成为名臣。
至元元年,忽必烈命令刘秉忠在桓州东、滦水北看风水,在龙脉上建城,三年后完工,命名为开平,继而升格为上都,而以北京为中都。中统四年,忽必烈又命令刘秉忠修筑中都城,开始建造宗庙宫室。中统八年,刘秉忠上奏请建国号为大元,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而以中都北京为大都。其它诸如颁布规定章服、朝仪、俸禄、官制等制度,都是出自刘秉忠的意见,从而成为元朝一代的准则。
至元十一年,刘秉忠随从忽必烈到上都。其地有南屏山,刘秉忠在此山修筑禅房居住。刘秉忠曾向忽必烈推荐阴阳家田忠良主管司天台。七月十五日夜,出现白气横贯三台的天象,忽必烈问田忠良是何征兆。田忠良回答:“有位居三公的大臣要死了。”不久,秋八月,刘秉忠无疾而终,端坐圆寂,终年五十九岁。忽必烈得知后震惊悲悼,对群臣说:“刘秉忠辅佐朕三十多年,小心慎密,不避艰险,毫无隐瞒。他的阴阳术数之精,预测之准确,只有朕知道,他人谁也不知道。”下令出内府钱为刘秉忠办丧事,派礼部侍郎赵秉温护送其棺木回大都安葬。至元十二年,刘秉忠被追赠太傅,封赵国公,谥文贞。元成宗时,赠太师,谥文正。元仁宗时,又進封常山王。
刘秉忠自幼好学,至老不衰。他虽然位极人臣,却斋居蔬食,终日淡然,不异平常往日。他虽然娶妻,却没有生育,以弟弟刘秉恕儿子刘兰璋为后。刘秉忠自号藏春散人,每每以吟咏自娱,其诗萧散闲淡,类似其为人。一般开国元勋都功成名就、踌躇满志,对手的毁灭就是自己的荣耀;他的曲作《干荷叶》却“凄恻感慨,千古寡和”,在趋炎附势者眼里似乎有点“败兴”。
“干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减清香,越添黄,都因昨夜一场霜。寂寞在秋江上。”
“干荷叶,色无多,不奈风霜锉。贴秋波,倒枝柯,宫娃齐唱采莲歌。梦里繁华过。”
“南高峰,北高峰,惨淡烟霞洞。宋高宗,一场空,吴山依旧酒旗风。两度江南梦。”
《干荷叶》通过描写江南景物感慨逝去的南北宋文明。这位大元开国元勋放在邪党党文化文字狱环境下,恐怕要被批判为“思想反动”、“恶毒攻击”、“诬蔑新中国”了。要理解刘秉忠,首先应理解真正的传统文化是修炼文化,不是政治文化,更不是邪恶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