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仁厚明君,成就了“一代楷模”

林灵


【正见网2011年08月21日】

隋朝末年,一向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的隋炀帝,更加变本加厉,先是开凿南北大运河,后又几次大举兴兵东征,要置朝鲜于自己的统治之下。

隋炀帝的所作所为,伤害整苦了老百姓。青壮年男子,大都被抽调修运河和当兵打仗去了。土地荒芜,但税赋却年年增加,陷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于是奋起反抗。

当时,正在山西马邑做官的李靖,对国家形势的严峻,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知道国家将陷入不可收拾的大混乱,他从心里不愿看到这种状况。于是,他星夜赶往京城,去面见当时执掌军政大权的越国公杨素。

见到杨素,李靖向他说明了国家所处的严重局面,想说服杨素,拿出一个稳妥的办法,使国家安定下来。可是,杨素的看法与他不同。这使李靖十分失望。眼看救国无望,李靖便辞去官职,回到家中,静观事态的发展。

李靖有位舅父叫韩擒虎,是隋朝的开国功勋,对《孙子兵法》颇有研究。辞官回家的李靖,每天攻读兵书战策,以求有朝一日,能大有作为。于是,舅甥俩时常在一起,讨论学习兵法战策的体会。每次畅谈之后,韩擒虎都十分称赞李靖有独到的见解。

不久,越国公杨素因病而死,全国各地纷纷起义,一时狼烟四起,烽火遍地。李靖来到太原,帮助李渊统一天下。

后来唐高祖李渊退位,唐太宗李世民作了皇帝,李靖由刑部尚书,调任兵部尚书。当时,西北边境的突厥、吐谷浑等少数民族,经常袭扰边境,他们肆无忌惮的抢劫牛马,残杀百姓,成为唐王朝的一大祸患。

唐太宗李世民经过南征北战,人不离鞍、马不停蹄的平定天下之后,任命李靖为行军总管,率兵征讨,以彻底解除西北边境的威胁。一次,李靖仅率三千名骑兵,出奇制胜,把突厥赶出了境外。但他们仍不死心,屡屡来犯。为了彻底平定边患,李靖常年统兵在外,运筹帷幄,经过大小百余次激战,突厥与吐谷浑人,再也不敢轻举妄动。由于战功显赫,李靖升为尚书仆射。

李靖看到天下基本平定,以后不再会有什么大的军事行动,心想,自己是员武将,以后在朝中,不会有什么太大作为。他不愿占据高位,白享荣华富贵,决定告老还乡。一次,太宗派李靖去各地访察民情,李靖推辞说:“臣已老了,怕辜负陛下的信任,请另派他人吧。再说,也要给青年人一些重担,磨练磨练他们的肩膀。”

后来,李靖告老还乡,把自己的想法,详细写成奏章,送给太宗。太宗看了李靖的奏章,觉得措辞得体,态度恳切,心里非常感动,立即同意了他的请求。

第二天,唐太宗专门派中书侍郎,向李靖传达旨意,对李靖大加褒奖,说:“我看到:从古到今,做了大官,而能知足的人太少了。不论聪明人、庸俗人,大都不能知足。另外,有些人本来就没有什么才能,却留恋权势,不肯辞官。你的行为,使我大为感叹。我同意你辞官,不仅成全你的志向,更重要的是,想把你树为一代楷模,让人们学习。”

辞官后,李靖将平生用兵的经验和体会,写成一部《李卫公兵法》供人们借鉴。

仁厚明智的唐太宗,批准了李靖的请求,使李靖成为:不贪恋权位,功成身退的一代楷模,成为有著作留传后世的军事家。如果不准许他退休,那么李靖便只是一个“瓜熟蒂落”终老官场的寿终正寝者,而己!

(事据《新唐书》等)

添加新评论

今日头版

人物

神传文化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