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11年08月31日】
欧阳修的【《伶官传序》原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人传。 (据《新五代史》)
笔者的【今译】
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吗?探究唐庄宗取得天下及其之所以失去的原因,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了。
世间传说晋王(即李克用856-908年)将要去世的时候,把三枝箭赐给庄宗(李克用之子),并且嘱咐他说:“梁朝是我的仇家。而燕王是我扶植起来的,契丹也曾和我相约拜为兄弟,却都背叛了我们,而归顺了梁朝。这三者,是我遗留下来的恨事!现在给你三枝箭,你千万不要忘记你父亲未了的心愿!”庄宗接受了这三枝箭,并把它们供奉在宗庙里。以后出兵作战,就派部下用一副少牢(太牢是用牛、羊、猪三牲为祭品,少牢无牛),去宗庙向晋王祷告,并请出那些箭,放在锦囊里,让人背着,走在队伍的前面。等到凯旋归来后,再把它放还宗庙。
当他用绳子捆绑起燕王父子,用匣子盛着梁朝君臣的头颅,送進宗庙,把箭还给先王,并把成功的消息报告亡灵的时候,那强盛的意气,可谓壮观了。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之后,却不料有一个人在夜间一声呼喊,叛乱者就四下响应,他们只好仓皇向东逃出,还没碰见乱贼,他们的军队就已离散了。君臣们互相呆看着,不知该向何处去,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败啊!难道是因为取得天下艰难,而失去天下就很容易吗?或者是一切成败的过程,都出自于人自身的原因吗?
《尚书》上说:“满足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补益。”警惕与勤劳可以振兴国家,安逸和舒适可以丧失性命,这是自然的道理啊。因此当他强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一个能与他争雄;到了衰败时,只有几十个优伶来困扰他,就使他丧命亡国,而被天下所讥笑!
可见,祸患常常是在细微的小事上积聚起来的,而聪明勇敢又往往在沉缅嗜好中受到困厄,难道仅是优伶就能够造成祸患呜?我因此而写下了这篇《伶官传》。
【附言】
晋王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在没有做后唐君主之前,其父临终时,授给他三支箭,令报父仇。在危难之中的他,含辛茹苦,发愤图强,居然挫败强敌,在洛阳登基,做了后唐皇帝。但仅在三年之中,他骄奢淫逸,尽情享乐,政局混乱,以致“一夫夜呼”,兵溃身亡。作者以鲜明、准确、深刻的史识和简洁明快、前后对比、史论结合的笔法,总结了后唐庄宗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的历史。作者的结论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些至理名言,将永远给后人特别是执政者,以恳切的警示和深刻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