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风雨知高节

石坡


【正见网2011年10月12日】

人都在迷中,所以难免不犯错误,也常有误解之事发生。误解有两种:一种是不正确的理解,即把好心当成了驴肝肺,这往往是故意的;一种是理解的不正确,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把对方的主观动机理解偏了,这种情况容易改变。一旦明白真相后,会痛悔自己。

我最近看了《做人与处事》的文章,其中讲了清代“杨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故事,很受启发。郑板桥,江苏省兴化市人,生活在1693-1765年,乾隆元年進士,做过知县,为民做了很多好事,后罢官归里。曾在苏州城桃花巷东头开了一家画店,以卖字画为生;恰巧,此巷西头也有一家画馆,是吕子敬开的,以画梅花出名。

自从郑氏画馆开张以来,慕名买画的人络绎不绝,有些达官贵人也经常光顾这里。其间,有个在苏州老家养老的原吏部尚书前来索画,愿出50两银子高价,让郑板桥画一幅梅花图。郑板桥画馆一来刚开张,正需要资金;二来也想结交名士扩大影响。但他略作思考后,拒绝了,却把老尚书推荐给了同行画家吕子敬,并说:“我长于画兰竹,子敬工于梅花,他比我画的好。”老尚书听说果然去找了吕子敬。

吕子敬当仁不让,并夸下海口:“若画梅花,我比他强多了。”后来,听说是郑板桥推荐来的,也自觉不好意思,便修书一封,对郑板桥表示谢意。

从此,两位画家经常往来,切磋技艺。

三年后,郑板桥应朋友邀请,准备到扬州去开画馆,吕子敬前来饯行。酒宴后,郑板桥为表答谢,随即挥毫泼墨,画了一幅丹青,并题写:“触目横斜千万树,赏心只有三五朵。”吕子敬一看,大惊失色,拍案叫绝,惊叹不已,画的不是他最善长的兰竹,而是从未见过的梅花。仔细观览,秀劲潇洒、浓淡疏密、酣畅淋漓、志趣横生,自比不如,频频点头;顿悟清醒,自言自语:“三年前,老尚书向郑兄索画梅花,郑兄非不精工,而故不为也,是有意给小弟留口饭吃啊!”满脸通红,痛悔不已。从此,对郑板桥的坦荡胸怀、高风亮节更加佩服。

这一段佳话,迅速传开,成为画坛经典,做人楷模,经久芳馨。

回想自己,在讲真相、劝“三退”、散发真相资料、救度世人中,也常被人误解,说三道四,甚至恶意构陷,也曾产生委屈、怨恨之心。但静下心来学法时,想想师父,为正法、救度众生,层层下走,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把我们从地狱中捞上来,又历经千难万险,无怨无悔。想想师父的宏伟高大,越发觉得自己的渺小和微不足道了。

一定要奋发精進!

添加新评论